弗拉基米爾·塔特林(塔特林)

弗拉基米爾·塔特林

塔特林一般指本詞條

弗拉基米爾·塔特林(Vladimir·Tatlin,1885—1953)是構成主義運動的主要發起者。他生於莫斯科,父親是一位工程師,母親是一位詩人。

基本介紹

  • 姓名:弗拉基米爾·塔特林
  • 外文名:Vladimin Tatlin
  • 國籍:俄國
  • 出生地:莫斯科
  • 出生日期:1885年
  • 逝世日期:1953年
  • 職業:藝術 雕塑家
  • 畢業院校:莫斯科繪畫、建築、雕刻學校
  • 主要成就:塔特林是俄羅斯構成派的中堅人物
  • 代表作品:《繪畫浮雕》、第三國際紀念塔
簡介,藝術主張,藝術創作,

簡介

1909年他考入莫斯科繪畫、建築、雕刻學校,可一年後便退了學。從1911年起他陸續在前衛藝術展覽上層出作品。1913年他來到巴黎,懷著仰慕之情拜訪了畢卡索。畢卡索以鐵皮、木板、紙片等實物材料所作的拼貼作品,給他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他曾向畢卡索暗示,願意留下來作其助手,可畢卡索卻無動於衷。於是他回到莫斯科,探索他自己的東西。他創作了一批他稱作“繪畫浮雕”的作品,並於1915年2月選了六件在彼德格勒的《未來派展覽:特拉姆V》上展出。

藝術主張

結識先鋒派抽象畫家馬利維奇和著名的畢卡索,同時又與蘇聯的“未來主 塔特林作品義”藝術團體過從密切,很快就與洛得琴科等人一道成為前蘇聯的“前衛”藝術家代表。
構成主義大致可分為兩股潮流。其一以塔特林和羅德琴柯為代表,主張藝術走實用的道路並為政治服務;其二以加波和佩夫斯納為代表,強調藝術的自由與獨立,追求藝術形式的純粹性。兩股潮流曾於1917年在莫斯科匯合,但由於觀念分歧而於1920年分道揚鑣。 塔特林的“繪畫浮雕”是從畢卡索那裡得到啟發的。他的“構成”作品則徹底拋棄了客觀物象,而完全以抽象形式出現。作品《繪畫浮雕》便是塔特林悉心實驗的一個典型。在一塊木板上釘著不同形狀的竹片、皮革、金屬片和鐵絲。這些真實的物體被安排在真實的空間裡。每種材料都清晰地顯示著各自的質感。這些“真實空間中的直實材料”,在這裡成為繪畫浮雕的構成要素。它們組合在一起,彼此呼應和聯繫,產生節奏和意味,構成了一個與客觀自然毫無瓜葛的獨立的藝術世界。在此,塔特林以其全新的藝術語言,創造出空間中形體的新秩序。
塔特林之後將其主要精力投放在雕塑上,他的《第三國際紀念碑》雖然未能最終建成,但其方案及模型卻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成為現代藝術運動中的結構主義功利精神的標誌。第三國際塔是塔特林在1920年設計的,這座塔比艾菲爾鐵塔高出一半,裡面包括國際會議中心、無線電台、通訊中心等,這個現代主義的建築,其實是一個無產階級和共產主義的雕塑,它的象徵性比實用性更加重要。

藝術創作

塔特林是俄羅斯構成派的中堅人物。他出身於工程技術家庭,很早就在社會 塔特林作品上獨立謀生,當過水兵、畫家助手、劇院美工等。1902-1910年間塔特林先後就讀於莫斯科等地的藝術學校並獲得風景寫生畫家的職業證書。由舞台美術工作開始,他嘗試進行繪畫與雕塑相互轉化的實踐。他的早期設計大多是藉助於自然的類比。
1913年他在巴黎受到了畢卡索用木材、紙張和其他材料所作的三維空間建築的啟發,開始利用玻璃、金屬、電線、木材等工業材料來進行抽象浮雕的創作。他1919-1920年完成的第三國際紀念塔是構成派最重要的代表作,對歐洲新建築運動產生丁莫大的影響,成為構成主義的宣言式作品。他對材料、空間和結構有著深入的研究。他認為藝術家要熟悉技術、應該也能夠把生活的新需求傾注到設計創意的模式中來。
在設計上有目的創造出的結構形態,同樣是合乎功能要求的,而不必局限於實用功能狹義的設計或藝術範圍。塔特林把藝術家、設計師看成是創造生活、富於探索精神的人,這正是他與其他構成派成員不同的地方。 20世紀初,俄國雕塑家塔特林受法國立體主義大師畢卡索的影響,創造了俄國構成主義,認為雕塑不應是體量藝術,而是空間藝術。他將立體主義的二度抽象構成轉化成三度。代表作品有塔特林設計的螺旋框架的“第三國際紀念碑”。
作品
《繪畫浮雕》,塔特林作,1914—17年,木板上金屬及皮革,63x53厘米。
構 成 主 義(Constructivism)一詞最初出現在加波和佩夫斯納1920年所發表的《現實主義宣言》中,而實際上,構成主義藝術早在1913年就隨著塔特林的“繪畫浮雕”——抽象幾何結構而在俄國產生了。構成主義藝術最初受立體主義和未來主義影響。它反對用藝術來模仿其他事物,力圖“切斷藝術與自然現象的一切聯繫,從而創造出一個‘新的現實’和一種‘純粹的’或‘絕對的’形式藝術”。構成主義大致可分為兩股潮流。其一以塔特林和羅德琴柯為代表,主張藝術走實用的道路並為政治服務;其二以加波和佩夫斯納為代表,強調藝術的自由與獨立,追求藝術形式的純粹性。兩股潮流曾於1917年在莫斯科匯合,但由於觀念分歧而於1920年分道揚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