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你其實不懂心理學》內容簡介:世界上最難懂的東西之一,是人心。但不巧的是,世界上的一切幾乎都和人心有關。我們每天必須面對各種難題,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人成功,有人失敗。在各式各樣的環境裡,我們又看到各種形態的自己。
我們真的了解自己,又真的了解這個世界么?在新奇有趣的案例中,助你輕鬆揭開心理學的面紗,找到平衡自己和世界的關係的方法。
編輯推薦*
比《交際心理學》更全面,比《微表情》更深入,比《微反應》更實用,比《讀心術》更易懂!
83個心理真相,揭秘隱蔽的心理秘密,洞悉微妙的情緒真相!
讀懂心理學,沒有看不透的人,沒有搞不定的事!
只需一本書,搞定所有人,讓你比FBI還專業
讓你從洞察心理開始,爐火純青地使用心理戰術,與世界博弈,成為人際關係贏家,戀愛高手,職場成功人士
冷熱水效應——別把冷熱的順序搞反了延遲滿足定律——得不到的就更加愛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心理魔術師:心理學是我們看清自己的眼睛
醞釀效應——遇到難題放一放
超限效應——世上有太多孫悟空.
重疊效應——“熟視”容易“無睹”
定勢效應——你看別人用“老眼光”了嗎?
首位效應——第一次一定要乾好
期望定律——做自己的皮格馬利翁
情緒定律——世界上根本沒有理性可言
吸引定律——專注的人才有魅力
輻射定律——輻射的不僅是射線
暗示效應——孩子總是容易受騙
巴納姆效應——每一分鐘都有上當者
第二章 交際心理學:小心生活里的心理黑洞拆屋效應——想開天窗就要先拆房頂
登門檻效應——得寸進尺有人愛
刺蝟法則——關係再“鐵”,也要留點私人空間
等待效應——欲知後事,且聽下回分解
多看效應——看得越多就越喜歡
飛去來器效應——迂迴帶來的勝利
改宗效應——好好先生做不得
野馬結局——暴脾氣,氣死你
華盛頓合作定律——三個和尚真的沒水吃
結伴效應——結伴幹活就沒那么累
視網膜效應——我們總是更容易發現自己的同類
投射效應——人人都愛“自以為是”
阿倫森效應——想改變誰,就獎勵他
反映法則——生活是一面鏡子
瀑布效應——你讓別人有落差,別人就讓你有落差
冷熱水效應——別把冷熱的順序搞反了
250定律——每個人都有一個“250”
愛情心理學:愛情就是把自己弄瞎
古烈治效應——男人花心的理論基礎
黑暗效應——黑夜讓我們如此親近
禁果效應——羅密歐本來不該死
邊際效應——愛情蜜糖要少吃
淬火效應——火熱愛情冷處理
泰坦尼克效應——換個地方你還會愛上他嗎?
延遲滿足定律——得不到的就更加愛
麥穗效應——剩男剩女是這樣煉成的
博薩德定律——距離越遠,愛情越淺
示弱效應——愛情里沒有對錯輸贏
“皮膚飢餓”現象——別讓愛人太“饑渴”
沉沒成本效應——愛得起,放得下
成功心理學:成功學其實都是心理技巧
成敗效應——失敗根本不是成功他媽
布里丹毛驢效應——不要讓自己變成一頭“蠢驢”
堅信定律——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
重複定律——重複就是現實
光環效應——我是明星我怕誰
角色效應——每個人都是戲子
手錶效應——選你所愛,愛你所選
塞利格曼效應——沒有絕望的事,只有絕望的人
半途效應——平庸不是個人的問題
冰激凌哲學——逆境裡的磨鍊
韋奇定律——耳根子別那么軟
蛻皮效應——把舊皮蛻掉才能長大
懶螞蟻效應——傻乾沒用,你得先學會思考
馬太效應——損不足以奉有餘
第五章 幸福心理學:幸福其實是一種心理
蝴蝶效應——讓情緒的翅膀飛
狄德羅效應——高級睡袍綁架了誰?
海格力斯效應——別跟那個“仇恨袋”較勁
順序效應——順序不同,感受不同
杜利奧定律——用熱情為生活開一扇窗
酸葡萄效應——阿
Q從不羨慕嫉妒恨
馬蠅效應——別讓自己過得太“自在”
霍桑效應——有了不滿就得說
情緒效應——活得好不好,心情最重要
青蛙效應——太“安樂”就容易“死”
鱷魚法則——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齊加尼克效應——給你的情緒松鬆綁
辛普森效應——圍觀犀利哥的憂傷
拍球效應——壓力要有,但也別太多
安慰劑效應——安慰不只是安慰
大眾心理學:心理總是拉扯著我們走向平庸
從眾效應——我們都害怕被孤立
波紋效應——宣傳為什麼這么重要?
地位效應——阿諛奉承是種“本能”
搭便車效應——為什麼共產主義這么難實現?
答布效應——角色行為的導演
棘輪效應——我們從不吝惜欺騙自己
控制錯覺定律——我們能控制全世界嗎?
鳥籠效應——我們被慣性的籠子套住了
破窗效應——牆倒就被眾人推
泡菜效應——人是環境之子
精彩書摘
我們以為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其實我們錯了,從某個角度來說,我們也是最不了解自己的人。因為人的眼睛總是朝外的,所以看到的都是別人,對自我的評價也大多是從觀察別人得出的,這樣當然很難做到客觀和理智。如果你想要真正了解自己,洞悉自己的內心,審視為什麼自己會這樣、會那樣,那么心理學將會是一個非常好的幫手。它可以讓你明白自己內心那些看似荒謬的想法究竟是怎么產生的,找到了問題的根源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因為你已經看清了自己,所以想要改變也就輕鬆多了!
醞釀效應——遇到難題放一放
心理學看似玄奧神秘,實際上卻是每個人時時刻刻都在接觸的一門學問。比如,接下來所要論述的醞釀效應,就是每個已產生思維能力的人都曾經體驗過的。所謂“醞釀效應”,又被稱為“直覺思維”,是指反覆探索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法而毫無結果時,把問題暫時擱置幾小時、幾天或幾個星期,由於某種機緣,新想法突然浮現了出來,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竟然一下子找到了解決的辦法。
當我們決定做某件事但又未做之時,常說,正在醞釀當中。醞釀階段就是尚未執行,正在為執行積蓄力量的階段,這個階段是保證最後執行順利的重要階段。大多數人都知道行動需醞釀,卻不知道思維同樣需要醞釀。而實際上,有很多令我們撓頭的難題正是在直覺思維的醞釀效應中被神奇地解決掉的。
心理學家證明醞釀效應時,最常使用的例子就是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定律的故事。在阿基米德生活的古希臘,為國王解決問題是當時的人們無法推辭的責任,且要冒巨大的風險。作為古希臘著名的數學家,阿基米德就曾被賦予一項史無前例,當然也非常棘手的任務。
國王懷疑負責給他做王冠的工匠用銀子偷換了金子,但王冠與他當時交給工匠的金子一樣重。於是國王將證明王冠里是否被灌了銀子的難題交給了阿基米德。這個史無前例的證明題即使讓號稱能撬起地球的阿基米德來解也是頗為困難的,別說不能把王冠切開,就是挖個小洞都是死罪呀!阿基米德絞盡腦汁,不眠不休地想了幾天幾夜,依然毫無頭緒。一向不怕死的阿基米德放棄了。“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阿基米德決定先好好洗個澡,睡個覺,一切後果等睡醒了再說。
阿基米德回到家,放好洗澡水,躺進浴盆里,全身放鬆,準備慢慢下沉。不對,他發現自己沒有下沉,而是在上浮。而且,浴盆里的水在不停地往外溢。忽然靈光一現,阿基米德想到,同等重量的金子與同等重量的“金+ 銀”,體積是不同的,所以它們所能溢出的水當然也有區別。難題被解決了,他的名聲也更加響亮,而他通過“靈光一現”解決問題的故事則被心理學家們用來證明醞釀效應的存在。
其實,醞釀效應就是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所謂“靈光一現”。當我們苦苦思索某個問題而無法解決時,往往在放棄後的某個時間點,突然得到靈感,找到解決辦法。而這種所謂的“靈光一現”在心理學上是有科學依據的。因為從心理學上講,此時我們的大腦並未真正休息,而是在潛意識層面中進行創造性思維,摒棄意識中的錯誤思路,用正確的方法尋找答案,這就是醞釀階段。當我們處於醞釀階段之時,潛意識雖然無法被我們把握,卻正在為解決問題做積極準備,以至於我們最終能夠綻放“思維之花”,結出“答案之果”。
所以,當你面臨難題而百思不得其解時,心理學告訴你,不要苦惱,因為任何人都會面臨這種困境。此時不妨放下問題,做些放鬆的事情,也許答案會“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呢。
重疊效應——“熟視”容易“無睹”
我們都知道,識記兩種相似的事物,很容易將其混淆,甚至會將二者遺忘。這是為什麼呢?心理學家柯勒把這種現象命名為“重疊效應”。他認為:“內容相同的東西重複出現時,因為這些東西的性質相同,就會產生互相抑制的反應,從而互相干涉,讓人容易遺忘。”
“老總,對不起,對不起。”Lisa 一個勁地向上司道歉。是什麼引起上司暴怒的呢?這一切源於Lisa 觸及了心理學上所說的“重疊效應”。檔案A 和檔案B 相似卻不同,雖然有前輩告誡Lisa 不要同時整理這兩份檔案,但是Lisa 信心滿滿地說:“只要我認真些,仔細點,肯定出不了差錯。”結果呢?事情並沒有向Lisa 預期的方向發展,只是短短的一個小時,檔案A 和檔案B 就“混熟”了,兩份檔案“如膠似漆”地黏在一起,難捨難分……最終,老總望著這個難以收拾的爛攤子憤怒異常。與其說Lisa 是重疊效應的受害者,不如說她被上司狠批是因為她不懂心理學。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理察·格里格曾說:“心理學是一門與人類幸福密切相關的科學。”正如理察·格里格所言,心理學就像一面鏡子,它能夠折射出一個人潛意識裡深藏的秘密和外在表象。如果將心理學比喻為“智慧的旅行”,那么選擇適當了解並運用心理學,一定能夠讓自己不虛此行。
以重疊效應為例,它是人們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或者在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中,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在反映客觀事物的性質時,不自覺地將相似度較高的東西集中在一起產生的同化作用。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如果能夠多了解一些重疊效應,就能夠克服其消極的一面,將積極的一面發揚光大。
某公司推出A 和B 兩個系列的產品,按照公司的計畫,他們準備將A 系列和B 系列的宣傳放到同一時間來做。但是這個提議遭到了策劃總監的反對,他說:“按照心理學上重疊效應的原理,我們將A 和B的廣告同時投入市場,只能令消費者將這二者混淆。原因有二:第一,這兩個產品都是我們公司生產的;第二,這兩個產品材質相似。如果將它們同時推出,只會讓消費群體記住其中一個概念,是某公司的產品,或是某質地的材料。這樣一來,宣傳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這位策劃總監說得沒錯,人們很容易受到重疊效應的影響。熟視無睹是人們的普遍心理,你把相似的東西反覆拿給別人看,別人分不清誰是誰,而且也根本記不住。最後,這家公司聽從了策劃總監的建議,分別為兩種產品有步驟、分階段地投放廣告,其結果果然不同凡響,銷售額不斷飆高。
所以說,學會套用心理學對我們有許多好處。正如這家公司,如果策劃總監也不懂得重疊效應,很有可能就會造成大量的宣傳資金“打水漂”,銷售成效甚微,甚至沒有。抽一點時間學習心理學知識,可以讓我們面對各種問題時少走彎路,直達目標。既然坦途大道就在前方,我們還是將“不繞遠”作為上上策為好
作者簡介
康海波
筆名海波,時尚雜誌專欄作家、撕夜圖書工作室創辦人致力於專業知識的普及、大眾常事的提升以及女性獨立自主、自我投資觀念的推廣。著有“你其實不懂”系列暢銷叢書、《女人身價經濟學》等女性自主意識覺醒類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