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是一部宗教哲學類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 作者:(晉釋)竺法護譯
- 題材:圖書
- 語言:國語
-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 類別:宗教哲學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著作權方:公共著作權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是一部宗教哲學類圖書。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是一部宗教哲學類圖書。圖書簡介 佛在羅閱只耆崛山中。時與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天龍鬼神無央數。十方諸來菩薩十萬人。皆自然師子七寶蓮華上坐。十方諸菩薩見佛端正無比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座中有一菩薩。名若那尸利。語文殊師利菩薩言。仁者。知深經能...
菩薩世世事師父母,若見臥睡,不數驚覺,若欲使覺,當持音樂。若持好語,誦經往覺之。菩薩世世有奇異美飯食,終不獨食。若師父母有飯食,不滅損而食之。菩薩世世持善意視佛,見怨家,見父母,心正等無異。(佛說菩薩行五十緣經)43、佛告諸比丘:人生世間,不孝父母,不敬沙門,不行仁義,不學經戒,...
即得超越五十億劫生死之罪。捨身他世即得值遇十六億佛。於諸佛所得念佛三昧以莊嚴心。念佛三昧莊嚴心故。漸漸於空法中心得開解。跋陀波羅。時千梵志豈異人乎。我等賢劫千佛是。以得聞空法心無疑故。於娑婆世界次第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一切眾生。應於空義心無疑惑。佛說此語時。時會大眾聞佛所說...
是為三願,合會為十五戒,具菩薩所當奉行。和闍名明師,阿只利名文殊師利,前已過去菩薩,皆從波藍質兜波發意,菩薩道自致得作佛,無有菩薩亦無有佛,是故當行菩薩道乃當作佛。十事法則 菩薩入塔寺有五事:入塔寺不得著屐,入塔寺不得持傘蓋,入塔寺當禮佛塔三匝,入塔寺若見不淨污穢當掃棄,入塔...
五十種陰魔境,出自《楞嚴經》,是五蘊所生的五十種陰魔的境界。經中對每一蘊講了十種境界。每一種境界中,都指出了該修行人所經歷過的心理上的現象,及引起該種現象之原因。也指出了該修行人由於執著境界,而生起的種種困難,及對此境界之誤解。《大佛頂首楞嚴經》五十種陰魔境 [色陰十魔]阿難當知,汝坐...
佛學典籍,經名,說佛六年苦行之宿因緣者。攝於佛說興起行經下。佛經原文 聞如是。一時佛在阿耨大泉。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皆是阿羅漢。六通神足。唯除一比丘。阿難也。是時佛告舍利弗。往昔波羅捺城邊。去城不遠。有多獸邑。中有婆羅門。為王太史。國中第一。有一子。頭上有自然火鬘。因以為名。婆...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34、佛告諸比丘。人生在世間時不孝父母。不敬沙門道人。不行仁義無可用心。不學經戒不畏後世者。其人身死魂神當墮閻王地獄。——《佛說閻羅王五天使者經》35、爾時信相菩薩為諸眾生。而作發起。前白佛言。世尊。今有受罪眾生。為諸獄卒銼碓斬身。從頭至足。乃至其頂斬之已訖。巧...
佛在王舍國法清淨處時。自然師子座交絡帳。佛時坐現三十二相。光影表現十方。諸菩薩皆來謁問佛。菩薩何因緣。有痴者。有黠者。有慧者。有能飛者。有能坐行三昧禪者。有能徹視者。有不能飛者。有不能坐行禪行三昧得定意不能久者。智慧有厚薄者。同菩薩行。何因緣有薄厚。同有心意識。同眼耳鼻口身。何...
余有五十年。在醉酒疾病。不知作人。以減五歲。小時愚痴。十五年中。未知禮儀。年過八十。老鈍無智。耳聾目冥。無有法則。復減二十年。已九十年。過余有十歲之中。多諸憂愁。天下欲亂時亦愁。天下旱時亦愁。天下大水亦愁。天下大霜亦愁。天下不熟亦愁。室家內外多諸病痛亦愁。持家財物治生恐失亦愁。官...
《佛說守護大千國土經》是一部佛學書籍。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王舍城鷲峰山南面佛境界大樹林中。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其名曰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目乾連。尊者摩訶迦葉尊者伽耶迦葉。經卷上 尊者那提迦葉尊者摩訶那提迦葉。尊者阿若憍陳如尊者優樓頻螺迦葉。尊者摩訶迦旃延尊者跋俱羅尊者婆藪槃豆尊者俱絺羅...
《佛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 19 冊 No. 1028A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佛經原文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諸大菩薩,萬二千人俱,及諸天龍,八部鬼神,人非人等,共會說法。爾時世尊,於其面門,以佛...
三、隋朝闍那崛多譯的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滅罪經,八卷。四、失譯人名,三劫三千諸佛名經,三卷,簡稱三千佛名經。五、隋朝那連提耶舍所譯的百佛名經,一卷。部分內容 佛說佛名經 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婆提城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四眾圍繞及天龍夜叉乾闥婆阿...
二、果地利他而得名。《觀無量壽經》曰:“(此菩薩)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眾生,皆悉得見,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此果地利他而得名也。三、折服眾生立名。《觀經》曰:“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又曰:“此菩薩坐時,...
《佛說大乘流轉諸有經》是唐代三藏法師義淨譯的佛經。原文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羯闌鐸迦池竹林園中。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並大菩薩摩訶薩。無量百千人天大眾。一心恭敬圍繞而住。爾時世尊為說自證微妙之法。所謂國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淨鮮白梵行之相。爾時摩揭陀主影勝大王,往竹林...
時阿闍世王設大施,十大菩薩在其會座,不畏行菩薩請問佛以十大菩薩之事。佛為明過去世謗佛之因緣,且說惡業消滅之陀羅尼。原文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八十千。爾時,會中有菩薩摩訶薩,名離憂悲,在大會坐。師子遊戲菩薩摩訶薩、智光明菩薩摩訶薩、...
上有化佛放眉間光。其光金色。如前入象鼻中。從象鼻中出。入象眼中。從象眼出。還入象耳。從象耳出。至象頸上。漸漸上至象背。化成金鞍。七寶校具。於鞍四面。有七寶柱。眾寶校飾以成寶台。台中有一七寶蓮華。其蓮華須百寶共成。其蓮華台是大摩尼。有一菩薩結加趺坐。名曰普賢。身白玉色。五十種光。光...
佛告諸菩薩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誦諸佛法戒。汝等一切發心菩薩,乃至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諸菩薩亦誦。是故戒光從口出,有緣非無因故光。光非青黃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無、非因果法。是諸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是故大眾諸佛子,應受持,應讀誦,應善學。佛子諦聽,...
2、令諸眾生所求滿。令一切生歡喜。亦為未來諸菩薩等增善根。3、聞是諸佛名號。4、隨所生處具菩薩行。5、若有聞是諸佛名號。受持讀誦恭敬禮拜書寫供養展轉教他。所得功德無量無邊。6、刀不能傷、毒不能害、火不能燒、不墮於八難中。7、既得見於諸佛已、無量供養彼諸佛、其目不盲不赤黃、身不傴曲...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後漢支婁迦識譯 《佛說諸佛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一名《無量壽經》 一名《阿彌陀經》 吳支謙譯 《無量壽經》 曹魏康僧鎧譯 《無量壽如來會》 唐菩提流志譯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趙宋法賢譯 自漢迄宋,同經異譯可考見者,凡十有二,近代流通唯此五本。菩薩戒...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經)43、佛告諸比丘:人生世間,不孝父母,不敬沙門,不行仁義,不學經戒,不畏後世者,其人身死,當墮地獄。(閻羅王五使經)44、爾時,信相菩薩為諸眾生而作發起,白佛言:世尊,今有受罪眾生,為諸獄卒判磪斬身,從頭至足,乃至其頂。斬之已訖,巧風吹活,而復斬之,何罪所致?
《生經》,五卷,西晉竺法護譯,屬本生類經典,由講述佛陀及弟子之本事、本生因緣之小經匯集輯而成,共有五十五經。提及佛教經典,經常會看提到一個詞,三藏十二部經。所謂三藏,即經藏、律藏與論藏;而三藏十二部,則諸佛所說經典,可分為十二類,亦稱十二分教,包括長行、重頌、孤起、譬喻、因緣、無問自...
十善業道經,中文版本,北宋施護所譯為同經異譯,本經出自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佛說海龍王經》,為其第十一品《十德六度》,是釋迦牟尼佛在娑竭羅(意為:鹹水海)龍宮,為龍王所宣說的經典,即諸佛菩薩有一方法,能斷除一切痛苦,獲取極大利益,這個方法就是修行十善業道,即從行為上遠離殺生、偷盜、...
是信佛的因、果,《菩薩地持經》立信佛、信法、信僧、信諸佛菩薩神通力、信真實義、信種種因果、信得義、信得方便等八種。此行對治放逸懈怠,不受菩薩戒。悲 有三種,即眾生緣、法緣、無緣。眾生緣是緣受苦眾生而思救濟;法緣謂觀諸眾生但是五蘊假和合,本無人我,而起悲心;無緣悲謂觀眾生五蘊之法...
佛藏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諸法實相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僧俱,皆是眾所知識,及無邊大菩薩摩訶薩眾,無量無數。爾時舍利弗從三昧起,行詣佛所。偏袒右肩,頭面作禮,白佛言:“稀有,世尊!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為,令人信解。”佛告舍利弗:“汝見何利,...
此段疑點有二,其一、“諸法平等,無有高下”、“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才是佛法真義,怎可說人最勝最上貴於一切諸萬物呢?其二、佛經乃從梵文翻譯而來,而此段的“左撇右捺”之“人”字乃是漢字,也就是說此經乃漢人所造,而不是從梵文譯來。疑問之二:“……日游月殺、大將軍太歲、黃幡豹尾、五十...
大乘佛教最著名的四大菩薩,象徵願力的是地藏王菩薩;象徵實踐的是普賢菩薩;象徵智慧的是文殊菩薩;象徵慈悲的是觀世音菩薩。 他們都是慈航普度,助佛弘化而擔當重任的法身大士,示現教化四種理想的人格,即:願、行、智、悲。觀音菩薩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
以上摘自印光大師《佛法修行止偏法要》附錄一大佛頂首楞嚴經五十種陰魔境 月溪法師問答錄 明心見性,自古非易。位同初地,豈是隨意 時下,有不少人,或自打坐或參禪或修種種所謂法門時,自覺自己悟道,乃至自覺種種身或心的境界,誤以為此即是修行有成乃至修對了,實則如楞嚴經所說,若執著種種則是魔事,...
□轉法輪:佛成道以後,於五十年中,講經說法,把真理弘遍人間,使法輪常轉於世。 □涅盤:八十歲那年的二月十五日,教化因緣已滿,由動歸靜,於娑羅雙樹下進入涅盤。 應身為什麼不能如法身、報身那樣常住世間呢? □應身出世的目的在度脫有情,當機緣成熟的有情已令得解脫,未成熟的有情也種下得度的因緣時...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禮拜歸命。以清淨心,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常修殊勝梵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二十五、天人禮敬願;二十六、聞名得福願;二十七、修殊勝行願)我作佛時,國中無不善名。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