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灶戶完納正課額鹽外所余之鹽。《明史·食貨志四》:“余鹽者,灶戶正課外所余之鹽也。洪武初制,商支鹽有定場,毋許越場買補;勤灶有余鹽送場司,二...
買補余鹽 ,明洪武初沿襲元制,場鹽官收,額外余鹽給米收買,使多產之鹽亦獲其利。至弘治初,凡商無鹽支給,準其收買余鹽,以補正引。余鹽私買之禁既開,奸商...
餘外余,因余鹽數額較多,官運機構特規定,每擔余鹽提取若干歸公,其剩餘部分的余鹽,則稱餘外余。此類鹽斤成為官運機構人員的額外收益。 ...
孳生余鹽,清末民初東北三省奉鹽以石計,每石號稱六百斤,每當過秤,往往有餘,日孳生余鹽。對孳生余鹽定有按斤合石補徵稅課之制,以杜絕走私夾帶。 ...
子鹽,鹽政用語。即各鹽場生產的余鹽。清制,各鹽場本年所產鹽斤,除按引撥配外,尚有余鹽,國家可發帑收領,存於鹽庫,俟正鹽遲缺不敷配引時,撥配庫存發商...
原料製備:鴨子、鹽、明礬、生薑、八角 收購:體形周正無病的嫩仔鴨原料...料湯製作(料湯要隨用隨配):用籮筐盛鹽,蒸汽加熱3分鐘,余鹽取出,把其它配料...
明代鹽法,明洪武三年(1370)行開中法,令商人輸糧於邊而給鹽引,後行於各省。正統三年(1438)西北邊始有納馬中鹽之例,後又改納銀。弘治時,葉淇改行折色,明代鹽...
鹽政名。清代鹽課之一。子鹽為各鹽場生產的余鹽, 撥給鹽商行銷。所賣鹽價,除歸還帑本外,贏餘部分稱為子鹽京羨。清制,於廣東省鹽課中,照例額徵子鹽京羨...
起初,兩淮余鹽額徵銀六十萬兩。嘉靖三十二年(1553)新開工本鹽引增至九十萬兩。嘉靖三十九年三月總理鹽政副都御史鄢懋卿又增至一百萬兩。於是商人苦之。嘉靖...
朱伯辰議改鹽法嘉靖三十二年(1553)正月二十四日,因東南倭患和西北俺答寇邊,兵餉不足,給事中朱伯辰議改鹽法,以正鹽加帶余鹽。凡商人報中正鹽一引,許帶餘...
料湯製作(料湯要隨用隨配):用籮筐盛鹽,蒸汽加熱3分鐘,余鹽取出,把其它配料加入煮5分鐘,趁熱倒入余鹽,冷卻至常溫。5、瀝乾整形:從料水中取出鴨子放置工作檯上...
新疆吐魯番盆地、天山南麓的洪積平原及塔里木河上游的古老沖積平原上的殘余鹽土,塔里木河、孔雀河、瑪納斯河的老河道的殘餘泥炭沼澤土等,均屬殘餘土。這些土壤形成...
成化四年(1468)冬,宦官潘洪奏乞兩淮余鹽五萬餘計,戶部不許。但時過不久,憲宗賜太監陳玹萬引,潘午萬引,自此以後,宦官奏乞鹽引者日多。成化十八年十一月,...
清鹹豐五年(1855),四川總督黃宗漢等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以“軍務未平,需餉孔亟”為由,設局於富順、榮縣等產鹽素豐的鹽場,按產售正余鹽斤,按斤抽厘,每斤抽...
據《明史食貨志》及《續文獻通考》。嘉靖末,於余鹽外增設工本鹽引。隆慶初,又預征各邊存積常股鹽引。萬曆中,復搜年久廢引、違沒鹽,皆在正鹽額外。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