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如帖

何如帖

法書簡介,法書內容,釋文,大意,備註,書法賞析,點畫清勁,結體欹側,點畫分析,臨摹學習,作品鑑賞,作者簡介,相關閱讀,

法書簡介

【名稱】何如帖
【作者】王羲之
【時代】東晉
【摹搨】唐代
【書體】行書
【材質】硬黃紙本,墨跡
【規格】縱24.7厘米
【字數】3行,27字
【收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何如帖》又名《不審尊體帖》、《中冷帖》。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及清《石渠寶笈》有載。

法書內容

釋文

羲之白:不審、尊體比復何如①?遲復奉告。羲之中冷無賴②,尋復白③。羲之白。  

大意

王羲之告:不知閣下身體近來又怎樣?(此事)等待一段時間再奉告。由於我身體受寒不適而無可奈何,(此事)探究後再告知。羲之告。

備註

①第一行“不審、尊體”之間有一點,占一字之位。是表示恭敬的書儀格式,如以空字、提行一樣表示恭敬。
②文中“羲之中冷無賴”句。“中冷”,指身體受寒。中,音zhòng。受到、遭到。如:中暑。王羲之有“雨晝夜無解,夜來復雪,弟各可也。此日中冷,患之始小佳。力及不一一,羲之報”一帖(見《法書要錄》349頁)。
“無賴”指無所依賴,猶“無可奈何”,或表身體上的不適或心理上的痛苦。漢焦贛《易林·泰之豐》:“龍蛇所聚,大水來處,滑滑泲泲,使我無賴。”王羲之有“雨寒,卿各佳不?諸患無賴,力無,不一一”、“弱小疾苦,甚無賴損”等帖(見《法書要錄》394頁和399頁)。
第二行末“無”字不全,疑為歷代裁割裝背所損,抑或摹時遺漏,甚至母本本來如此。
③第二行“尋復白”,“尋”,探究、推求。王羲之其他尺牘中有“行當是防民流逸,不以為利耶?……更尋詳具白”句(見《法書要錄》391頁)。

書法賞析

點畫清勁

《何如帖》筆畫清勁,雅靜宜人。整篇作品氣息靜謐婉麗,無一絲渣塵。用筆練達爽峻,如鐵削泥,顯示出一種肯定與從容的意態。線條雖細,但筋、骨、血、肉無一不全。用筆多有側鋒,然並無扁薄之病。結體秀長飄逸,已完全脫去隸書的痕跡。簡遠、高貴、不激不厲的魏晉風度於《何如帖》表露無遺。  

結體欹側

《何如帖》行中帶楷,規矩嚴然而不拘板,法度謹然而不滯泥,有飄逸流暢之妙,用筆圓勁流利,中鋒為主,風格妍麗動人,且秀骨清相,筆纖墨濃,非功力極深者,不能得此妙處。
“欹側”是王體行書最典型的特點,唐太宗李世民所言:“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左欹、右側、上欹下側和左欹右側局部是斜的,但整個字又是正的,如《何如帖》的“不”、“審”兩字,是上欹下側,……這種從險絕中求穩定,從動態中求平衡,達到“奇宕瀟灑,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的境界。

點畫分析

《何如帖》結體瘦峻,點畫銛利。唐代歐陽詢的《張翰帖》、《夢奠帖》深得王羲之《何如帖》箇中三昧。但與《何如帖》相比,《夢奠帖》書法風格能實而不能虛,能近而不能遠,能果決而不能出人意表,能精到而不能微妙。由此反觀《何如帖》的微妙,則是於有意無意間所得。通過對筆墨細節的分析考察來體會作品的微妙:銛利是由用筆實現的。如“羲之白不審”中的“白”、“不”兩字,鋒芒畢露,用筆斬截。“白”字的右肩挺括,乾脆利落;下橫右伸,起筆微曲,中橫圓收,有娓婉和圓潤之感;中橫位置略偏下,使字內的留白不均衡。如此寫作,“白”字在銛利之餘,內涵耐人回味。
《何如帖》局部一《何如帖》局部一
奇巧往往由拗救而來。一件作品的內涵豐富性,除了點畫的筆致之美外,主要就表現在結體的拗救上。啟功說:“用筆何如結字難。”如“比復”的“復”字,左旁略曲,中間遠距離留白;右旁整體上呈左傾之勢。同時,“復”字右旁上部高挑,有振翅欲飛之意,中橫左伸,阻止右旁的動勢,末筆的反捺起筆甚低,正全字之勢,作了煞尾。
書法作品中用筆用墨的輕重變化會使作品有韻致,重筆能給觀者以醒目之感,輕筆則靈和,引人入勝。《何如帖》文中“羲之中冷無賴”的“中冷無”三字,為輕筆。輕快之筆往往產生於書家書寫暢達之時,書家偶然興會,筆忘手,手忘心,倏忽而成數字,一如陶淵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李太白“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所描述的境地。“中”字似繁實簡,右肩直帶而下,調鋒作橫,收筆自如。“冷”字一任鬆散,了無侷促,骨清神寒,如不勝衣。“無”字簡淡奇峭,出於法度之外。“審”字和“奉”字,張弛有度,妙不可言。簡言之,字勢結體欹正有致,不作正局,倘若端端正正寫出來,是唐楷之法,已非晉人之韻。
《何如帖》局部二《何如帖》局部二

臨摹學習

來一石:“書法中的一個要旨是將文字進行有機增損,或施之於實處,或施之於虛處。對這個帖的臨摹,即重於此,若‘尊’的繁縟其筆勢,‘復’的省其筆而增其虛等。”
陳忠康:“此帖筆毫鋪行中,線形變化無端,形取章草之意,簡潔明快。原帖因摺紙書寫而使筆毫受挫。雖筆致宕逸,然亦有礙自然,余以為不必盡學。”

作品鑑賞

《何如帖》第一行“尊體比”三字右側有“察”、“懷充”小字押署,“懷充”乃唐懷充,與僧權同是梁朝人;“察”乃隋朝姚察,皆是當朝的鑑賞家。

作者簡介

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東晉著名書法家。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初任秘書郎,後任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等,世稱王右軍。後因與揚州刺史王述不和,辭官定居會稽山陰(今紹興)。王羲之出身於建康烏衣巷顯赫的王家,是王導之侄。曾與謝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從衛夫人學書法,後來改變初學,草書學張芝正書鐘繇。博採眾長,備精諸體,一變漢魏以來質樸的書風,獨創妍美流便的新體。王羲之的正書、行書為古今之冠,人贊其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王羲之為歷代學書法者所崇尚,被奉為“書聖”。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後人摹本。行書以《蘭亭序》為代表作,草書以《初月帖》、《十七帖》,正書以《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王羲之像王羲之像

相關閱讀

關於平安三帖,是指王羲之的三個行書尺牘作品《平安帖》(亦稱《修載帖》)、《何如帖》和《奉橘帖》。三帖連為一紙,縱24.7厘米,橫46.8厘米。“平安三帖”亦統稱《平安帖》。前隔水,有瘦金書題簽“晉王羲之奉橘帖”,下鈐“宣和”朱文聯璽。首行末“來十”二字右側,有梁朝“僧權”半字押署。“僧權”即梁朝鑑賞家徐僧權
《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三帖合裱《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三帖合裱
在《平安帖》四行後,是《何如帖》。其第一行末“尊體比”三字右側,有“察”、“懷充”小字押署。“懷充”即梁朝人唐懷充;“察”即隋朝人姚察,皆是當朝的鑑賞家。
《何如帖》三行後,是《奉橘帖》二行。褚遂良《右軍書目》“行書都五十八卷”第六卷載有一帖,曰“羲之白,不審尊體比復如何,五行”。若將此帖與《何如帖》合併,正五行,文意亦相屬。三帖相連。幅後有“隋開皇十八年三月廿七日”落款,再後有“參軍事學士諸葛穎、諫議參軍開府學士柳顧言”、“釋智果”名。拖尾歐陽修等題名,前後有“政和”、“宣和”、“紹興”及項元汴笪重光等人收藏印,以及清帝鑑藏印多方,系流傳有緒的唐摹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