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鉀型遠端腎小管酸中毒

病因及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治療,

病因及發病機制

本病系由遠端腎小管酸化功能障礙引起,主要表現為管腔與管周液間無法形成高H+梯度。致此障礙的機制有:①腎小管上皮細胞H+泵衰竭,主動泌H+入管腔減少(分泌缺陷型);②腎小球上皮細胞通透性異常,泌入腔內的H+又被動擴散至管周液(梯度缺陷型)。

臨床表現

(一)高血氯性代謝性酸中毒
由於腎小管上皮細胞泌H+入管腔障礙或管腔中H+擴散返回管周,故患者尿中可滴定酸及銨離子(NH4+)減少,尿液不能酸化至pH<5.5,pH下降,血清氯離子(Cl-)增高。但是,陰離子間隙(AG)正常,此與其他代謝性酸中毒不同。
(二)低鉀血症
管腔內H+減少,從而鉀離子(K+)替代H+與鈉離子(Na+)交換,使K+從尿中大量排出,導致低鉀血症。重症可引起低鉀性麻痹、心律失常及低鉀性腎病(呈現多尿及尿濃縮功能障礙)。
(三)鈣磷代謝障礙
酸中毒能抑制腎小管對鈣的重吸收,並使1,25(OH)2D3生成減少,因此患者出現高尿鈣、低血鈣,進而繼發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導致高尿磷、低血磷。嚴重的鈣磷代謝紊亂常引起骨病(骨痛、骨質疏鬆及骨畸形)、腎結石及腎鈣化。

診斷

出現AG正常的高血氯性代謝性酸中毒、低鉀血症,化驗尿中可滴定酸或(和)NH4+才減少,尿pH>5.5,遠端RTA診斷即成立。如出現低血鈣、低血磷、骨病、腎結石或腎鈣化,則更支持診斷。對不完全性遠端RTA患者,可進行氯化銨負荷試驗(有肝病者可用氯化鈣代替),若獲陽性結果(尿pH不能降至5.5以下)則本病成立。另外,尿與血二氧化碳分壓比值(尿CO2/血CO2)測定、中性磷酸鹽試驗、硫酸鈉試驗及呋塞米試驗等,對確診遠端RTA均有幫助。

治療

(一)病因明確者應設法去除病因。
(二)糾正酸中毒 應補充鹼劑,常用枸櫞酸合劑(枸櫞酸100g,枸櫞酸鈉100g,加水至1000m1),此合劑除補鹼外,尚能減少腎結石及鈣化形成。亦可服用碳酸氫鈉。
(三)補充鉀鹽 常口服枸櫞酸鉀。
(四)防治腎結石、腎鈣化及骨病 服枸櫞酸合劑後,尿鈣將主要以枸櫞酸鈣形式排出,其溶解度高,可預防腎結石及鈣化。對已發生嚴重骨病而無腎鈣化的患者,可小心套用鈣劑及骨化三醇[1,25(OH)2D3]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