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勞鳥

伯勞鳥

伯勞鳥是一種食肉的小型雀鳥,又名:百羅鳥、伯勞頭,生性兇猛,是重要的食蟲鳥類。它們的主要特點是嘴形大而強,上嘴先端具鉤和缺刻,略似鷹嘴。伯勞鳥翅短圓,通常呈凸尾狀;腳強健,趾有利鉤;性兇猛,嗜吃小形獸類、鳥類、蜥蜴等各種昆蟲以及其他活動物。大都棲息在丘陵開闊的林地,巢呈杯狀,置於有棘的樹木或灌叢間。卵上常具有略呈暗褐色的、大小不等的雜斑。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伯勞鳥
  • 拉丁學名:Shrike
  • 別稱:屠夫鳥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雀形目
  • :伯勞科
  • :伯勞屬
  • 分布區域: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物種特徵,生長習性,繁殖方式,種群分布,主要種類,亞種分化,人工飼養,捕捉瞬間,動物典故,

物種特徵

伯勞科(學名Laniidae)在鳥類傳統分類系統中是鳥綱雀形目中的一個科。這是一種食肉的小型雀鳥,生性兇猛。

生長習性

伯勞科鳥類性情兇猛,有“雀中猛禽”之稱。常立於高處俯視,伺機而動,捕捉昆蟲、蛙、蜥蜴、小鳥和鼠類等,有把屍體插在棘刺上撕食的習性,有時不全吃掉,用這種方式儲存食物。因此英文中也稱其為“butcher birds”,但是澳大利亞的butcherbirds並不是伯勞,而是一種與它們占據相同生態位的鳥鐘鵲屬(Cracticus)。
伯勞鳥
伯勞古稱“鵙”。
伯勞是重要的食蟲鳥類。它們的主要特點是嘴形大而強,上嘴先端具鉤和缺刻,略似鷹嘴。翅短圓,通常呈凸尾狀。腳強健,趾有利鉤。性兇猛,嗜吃小形獸類、鳥類、蜥蜴等各種昆蟲以及其他活動物。大都棲息在丘陵開闊的林地。常棲於樹頂,到地面捕食,捕取後復返回樹枝;常將獵獲物掛在帶刺的樹上,在樹刺的幫助下,將其殺死,撕碎而食之,故有人稱其為屠夫鳥。巢呈杯狀,置於有棘的樹木或灌叢間。卵上常具有略呈暗褐色的、大小不等的雜斑。它們大多數為我國的候鳥
伯勞鳥
伯勞鳥比知更鳥要小些,羽毛一般是灰色或淡褐色,翅膀和尾為黑色並帶有白色的斑,眼睛周圍是一圈明顯的黑色。歐洲的伯勞鳥多為紅色和褐色;加拿大和美國的大伯勞鳥也稱為北方伯勞,是伯勞鳥中分布最廣的一種;從伯勞產於非洲,大約有40多種。體長大約有1621厘米。羽毛色彩鮮艷,嘴不像其他伯勞鳥那么尖利,尾部有長而柔軟的羽毛。四色叢伯勞上體呈綠色,下體金黃色。紅色的喉嚨和黑色的邊,非常好看。

繁殖方式

伯勞鳥由雌鳥孵蛋,大概二個星期就可以出生,出生後由雌、雄鳥共同餵食,十二天后幼鳥就可以離巢自立了,但它們有時也會回來向父母要些食物。伯勞鳥也有著很強的母性,當有蛇之類的動物想攻擊它的巢穴時,伯勞鳥會拚命保護它的幼鳥而反擊。
由於伯勞鳥的生活環境是開闊的草原、牧場,隨著人類城市的擴建、牧場的機械化耕種,伯勞鳥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小,這也導致了伯勞鳥數量的逐年減少,我們能看到這堅強、富有個性的鳥兒的機會也是越來越少。

種群分布

主要分布在美國聖克利門蒂島、坦尚尼亞烏盧古魯山的烏盧古魯叢伯勞以及我國台灣地區。
產於美國聖克利門蒂島的伯勞鳥屬瀕危動物;產於坦尚尼亞烏盧古魯山的烏盧古魯叢伯勞也已瀕臨絕種的危險。我國台灣有紅尾伯勞棕背伯勞、紅頭伯勞和虎紋伯勞

主要種類

最常見的種類有紅尾伯勞虎紋伯勞棕背伯勞灰伯勞
虎紋伯勞(Laniustigrinus)與前者很相似,背腰、肩及尾羽均為棕紅色,不同點在於頭頂至上背為純石板灰色;背腰及肩羽雜以波狀黑色細橫斑;尾羽也具有暗褐色的橫斑。習性和紅尾伯勞也相似,廣布於平原、山丘、溝谷等樹木茂密地區,但在山區的數量較多。性亦兇猛,不僅捕蟲為食,還會襲擊小鳥和鼠類。食物中絕大部分是害蟲,如熊蜂蝗蟲松毛蟲、蠅類及各種昆蟲。分布於全國各地。這種伯勞與紅尾伯勞一樣,主要以昆蟲為食,而且大部分時間是完全吃蟲的。所吃昆蟲,除少數為益蟲外,均為農林業害蟲;它雖然也吃一些其他動物,這些動物或是有益的,或是有害的,但所吃數量顯然有限,無足輕重,應加以保護。
伯勞鳥
灰伯勞(L.excubitor)為我國北方常見的一種大型伯勞,體型大小與棕背伯勞近似,通體以灰褐色為主,翅及尾黑色,尾的外側羽毛鮮白色,很容易識別。它不在我國繁殖,但在春、秋季節沿我國北方各省遷徙,並有少數個體在我國越冬。性格兇猛,善捕食鼠類、蜥蜴以及小型鳥類等。在我國內蒙古、西北及東北北部等地區還常遇到一種在當地築巢繁殖的灰色大型的伯勞,體色雖與灰伯勞相似,但體型更大一些,尤其是具有顯著長的尾羽,這種伯勞叫做楔尾伯勞長尾灰伯勞(L.sphenocercus)。
棕背伯勞(Laniusschach)是伯勞中體形較大的種類。體長達240毫米左右。主要特徵是頭頂到上背部為灰色,向後漸沾棕色;上體其餘部分為紅棕色;兩翅和尾均黑色,下體大部為白色。為我國南方常見的一種伯勞。棲息於開闊的平原與低山一帶,常在田園、果園及樹叢間活動。性兇猛,嘴爪均強健有力,善於捕食昆蟲、鳥類及其他動物,甚至能擊殺比它自己還大的鳥,如鷓鴣之類。平時常棲止於蘆葦梢處,東瞻西望,一見地上有食物,就直下捕殺。亦能在空中捕食飛行的昆蟲和小鳥。鳴叫時常昂頭翹尾,激健有力,並能仿效它鳥鳴聲。4-7月間繁殖。巢呈杯形,以草莖、竹葉、嫩枝、蕨葉及其他雜屑等編成。每窩產5枚黃白色卵,上有疏密不等、濃淡大小各異的灰藍和淡紫灰色斑,並綴以銹紅以至紅褐色細點。過去一般人都認為棕背伯勞專以其他鳥類為食,因而視為害鳥,研究的結果證明,它主要還是捕食昆蟲的,如蝗蟲、步形蟲、黑蜂等,此外兼食些野生果實。所殘殺的小鳥在其所吃的食物中占的比重很低,因而對農林業是很有益的。它遍布我國南部各省,為留鳥

亞種分化

灰伯勞
南灰伯勞
棕背伯勞
紅頭伯勞
紅尾伯勞
虎紋伯勞
灰背伯勞

人工飼養

棕背伯勞為食蟲鳥,可用紅點頦的飼料(即綠豆面、玉米面、熟雞蛋黃、淡水魚粉或蠶蛹粉按5:2;2:1比例混勻)餵幼鳥,但生長不太好,不愛鳴叫,如果補充新鮮的去脂牛羊肉後,可很快改善。另外,飼料面(豆面、玉米面)應儘量地細,因為粗的渣子在伯勞胃中會揉成團而被吐出,有“刮油”作用,使鳥逐漸消瘦。因為伯勞無消化纖維素的能力,因此,飼料中最好有鮮肉。
伯勞兇猛、嘴鉤曲銳利,初期用肉誘食和日常捕捉時要小心,以免被咬傷。初期在架上飼養,鳥不適應,總想飛逃,容易吊死。通常先用直架飼養,至鳥習慣架上生活後再改用弓架。方法是用30厘米左右長的線拴在鳥脖上,手拿另一端或置一處在旁邊看守,鳥一飛落就用脖線提到直架上,並以鮮肉誘食。一般1—2天,鳥就不再拚命飛逃,而是以脖線為半徑飛旋,每次都能準確落在直架上。接著可縮短脖線,當長短為弓架的l/2鳥也能穩棲時,方能用弓形架飼養。欲從巢中掏雛島飼養,應待幼鳥絨羽為正羽所代替,將近離巢的最好,這樣不但餵養省事,而且鳥生長發育得好。掏取時應注意有否外寄生蟲,如有應及時驅除,否則鳥生長不好。雛鳥可用點頦粉料和鮮肉沫各半加溫開水和成麵團,捻成兩頭尖的食粒填喂,每天5一6次,晚上那次肉的比例應稍大,而且要餵足。 根據伯勞野外棲息的特點,鳥架宜掛在室內的高處。由於伯勞多吃軟食、糞便稀,日常管理要特別注意食、水衛生。上午和下午各餵一次,就是“認”乾粉料之後,每天還要餵一食抹濕料,最好加點鮮肉。活的昆蟲及幼蟲可用手拿著餵。另外,伯勞怕冷,冬季室內飼養,室溫應在l0℃以上,伯勞也可用畫眉籠飼養,大型種用八哥籠。但不及架養有特色。伯勞科的多數種屬食肉鳥類,飼養時鮮肉的比例應比紅尾伯勞飼料中肉的比例大,甚至可常餵活的小鳥任其撕食。當然,所有伯勞科的鳥不能跟其他小鳥同籠混群飼養。
野外新拍的百勞鳥野外新拍的百勞鳥

捕捉瞬間

2015年4月,攝影師Brenda Springfield拍攝到一隻伯勞鳥將獵物們扎在帶刺鐵絲上的樣子

動物典故

傳說周宣王時,賢臣尹吉甫,聽信繼室的饞言,誤殺前妻留下的愛子伯奇,而伯奇的弟弟伯封哀悼兄長的不幸,就作了一首悲傷的詩,尹吉甫聽了以後十分後悔,哀痛不已。有一天尹吉甫在郊外看見一隻從未見過的鳥,停在桑樹上對他啾啾而鳴,聲音甚是悲涼哀淒,尹吉甫忽然心動認為這隻鳥是他的兒子伯奇魂魄所化,於是就說︰“伯奇勞乎,如果你是我兒子伯奇就飛來停在我的馬車上”,話剛講完這隻鳥就飛過來停在馬車上,於是尹吉甫就載著這隻鳥回家,到家以後鳥又停在井上對屋哀鳴,而尹吉甫假裝要射鳥,拿起弓箭就將繼室射殺了,以安慰伯奇。雖然故事近神話,但伯勞鳥名卻由“伯奇勞乎”一語而得。
伯勞:鳥名。又名鵙或鴂。額部和頭部的兩旁黑色,頸部藍灰色,背部棕紅色,有黑色波狀橫紋。吃昆蟲和小鳥。善鳴。《詩.豳風.七月》"七月鳴鵙"毛傳:"鵙﹐伯勞也。"

另外還有成語“勞燕分飛”的典故也出自伯勞鳥。鳥文化在民間歷史悠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