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洪祥

伍洪祥

伍洪祥(1914-2005),男,福建省上杭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黨的優秀政治工作者。土地革命時期老黨員,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閩西堅持三年游擊戰爭。建國後曾任福建省代理省長,中共福州市委第一書記。福建省革委會副主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書記處書記、副省長;福建省政協主席。中共第七、第八、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伍洪祥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福建省上杭縣
  • 出生日期:1914年11月6日
  • 逝世日期:2005年9月14日
  • 職業:中共福建省委原書記
  • 信仰:共產主義
  • 代表作品:《中共閩粵贛邊區史》,《伍洪祥回憶錄》
人物簡介,人物履歷,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解放以後,人物生平,人物成就,逝世,人物其他信息,

人物簡介

伍洪祥,1914年11月6日生。福建省上杭縣泮境鄉元康村人。1930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10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共產黨第七、第八、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2005年9月14日0時16分在福州逝世。
伍洪祥

人物履歷

土地革命時期

貧苦農民家庭出身。讀過3年國小,10歲做童工。1927年參加農會、工會。 1928年參加秘密組織“鐵血團”,1929年4月參加革命武裝暴動。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先後任共青團上杭縣河西區委書記,少共上杭縣城郊區委(後改名為紅橋區委)書記。1931年12月至1932年3月任少共上杭縣委員會書記。1932年任少共上杭中心縣委書記。1933 年3月至1935年4月任少共福建省委宣傳部部長、白區工作部部長、省蘇維埃政府執行委員。1934年3月調紅軍獨立第八團工作。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閩西堅持三年游擊戰爭。1934年10月任紅八團參謀長,後任政治委員。1935年1月至3月任紅八團軍政委員會主席。同年4月至1936年1月任閩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閩西南第三作戰區(亦稱第三軍分區)政治部主任,1935年下半年任政治委員。1936年1月至1937年10月任閩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青年部部長,中國工農紅軍閩西南抗日討蔣軍第三分區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至1936年10月)。1936年10月至1937年8月任中國工農紅軍閩西南抗日討蔣軍第二縱隊政治部主任。

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10月至1938年2月任中共閩粵贛邊省委青年部部長。1937年11月任閩粵贛邊省韓江工作委員會副書記兼組織部部長。1938年2月至3月任中共閩西南潮梅特別委員會青年部部長。同年12月至1938年2月任中共閩粵贛邊省梅縣區中心區委員會副書記,1938年 2月至9月任書記。同年9月至1939年6月任中共永定中心縣委書記。1939年11月在中共閩粵贛邊省委代表會議上當選為中共七大代表,1940年12 月到達延安。到延安的途中組成黨支部,任行政管理委員。1941年入中共中央黨校學習,參加了整風運動。1945年4月至6月作為大後方代表團成員出席中共七大。8月在延安組織南下幹部大隊時,任第三大隊副大隊長。

解放戰爭時期

1945年11月至1946年5月任華中野戰軍第八縱隊副政治委員。1946 年5月至1947年1月任華中野戰軍第一師第三旅政治委員。1947年2月至1948年5月任華東野戰軍第四縱隊第十二師政治委員。1949年2月至7月任第三野戰軍第二十三軍第六十九師政治委員。參加蘇中七戰七捷戰鬥、蘭陵棗莊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蘇豫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及解放杭州。上海解放後,參加組建福建省委工作,任省委委員,組織上海知識青年隨軍南下服務團,任副團長、黨委書記。福建解放後,1949年6月任中共福建省委委員。

解放以後

1949年 8月至1950年12月任共青團福建省委書記兼福建省人民革命大學教育長、黨委書記,中共龍巖地委書記。1952年7月至1955年1月任中共福建省委組織部長。1953年1月至1967年5月兼任中共福建省委黨校校長。1954年7月至1956年7月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務委員。1955年1月至4月、 1956年5月至7月任中共福建省委副書記。1955年4月至1956年5月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第三副書記。1955年9月至1956年2月任中共福建省委財貿部部長。1955年到中央黨校高級研究班學習。1956年7月至1967年5月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處書記兼三明市委第一書記。1957年10月至 1958年5月兼任福建軍區政治委員。1960年5月至1962年6月任福建省代理省長兼任中共福州市委第一書記。1961年2月至1966年5月任中共中央華中局委員。1966年5月至冬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委員。“文化大革命”初在福建省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部工作。1968年8月至1979年12月任福建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1975年11月至1976年10月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處書記。1979年12 月至1982年10月任福建省副省長、福建省第四屆政協主席(至1983年4月)。1980年6月至1985年11月任福建省政協黨組書記。1981年1 月至1987年12月任中共福建省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研究委員會、工作委員會主任。後任中共福建省委黨史顧問小組組長。1983年4月至1985年10 月任福建省第五屆政協主席。1985年離休。黨的八大、十一大、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代表。因病醫治無效,2005年9月14日在福州逝世,享年91歲。
伍洪祥

人物生平

伍洪祥同志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終堅定信仰馬克思列寧主義,對共產主義事業忠貞不渝,對中國共產黨無限忠誠,為民族的獨立、人民的解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
革命戰爭年代,伍洪祥同志經歷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全過程,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立下了功勳。1928年,14歲的伍洪祥同志就加入“鐵血團”,積極投身於農民武裝鬥爭。1929年春,紅四軍入閩創建閩西革命根據地,伍洪祥同志在張鼎丞、鄧子恢同志的引領下,參加閩西土地革命戰爭,為創建閩西革命根據地、建立和鞏固閩西蘇維埃紅色政權貢獻了力量。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後,他跟隨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等同志堅持在閩西開展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率紅八團英勇作戰,保持了閩西革命“紅旗不倒”。1938年春,福建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北上抗日,伍洪祥同志奉命留在閩粵贛邊區,領導粵東、閩西軍民開展抗日救亡運動。1939年11月被推選為黨的七大代表,歷經艱險,奔赴延安,進入中央黨校參加整風學習,並協助張鼎丞同志撰寫《中國共產黨創建閩西革命根據地》一書。出席黨的七大後,伍洪祥同志奉命南下,在華中軍區、華東野戰軍任職,率部參加蘇中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隴海戰役、豫東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解放杭州戰役等許多彪炳史冊的著名戰役,立下了赫赫戰功。
1949年5月,伍洪祥同志奉調參加中共福建省委的籌建工作,並負責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隨軍服務團(即“南下服務團”),隨第三野戰軍十兵團進軍福建。入閩後,伍洪祥同志傾盡全力創辦福建人民革命大學,為各級人民政權建設培養、輸送了大批急需人才。負責組建青年團福建省工作委員會,為福建青年團的創建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之後,伍洪祥同志出任龍巖地委書記,以巨大的魄力和豐富的經驗,在閩西地區開展剿匪、反霸、鎮反、土改工作,迅速清除了匪患,鞏固了人民政權。在省委組織部工作期間,伍洪祥同志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並實事求是地查清了歷史遺留的“城工部問題”,為受牽連的同志做了細緻的甄別平反工作。他兼任省委黨校校長15年,對黨校的各項建設傾注了心血,為全省各級組織培養了大批德才兼備的新生力量。在經濟工作戰線上,伍洪祥同志為福建的經濟發展和工業、交通、財貿以及城市建設嘔心瀝血;特別是在條件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出任三明重工業建設委員會黨委第一書記,帶領數萬幹部、專家和工人奮戰在閩西北山區,在很短的時間內把三明建設成為初具規模的工業城市。在代理省長期間,伍洪祥同志不負重託,帶病工作,堅決貫徹中央關於調整國民經濟的八字方針,帶領全省人民共渡難關。在海防及對台工作戰線上,伍洪祥同志長期擔任福建省人民武裝委員會主任,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有效地構建軍民聯防體系,為保衛海防、鞏固海防、開展對台工作打下了深厚基礎。
“文化大革命”期間,伍洪祥同志遭受林彪、“四人幫”的迫害,身處逆境,剛直不阿,始終堅持真理,顧全大局,忍辱負重,積極工作,在1976年的全國計畫會議上與江青反革命集團作針鋒相對的鬥爭,表現出堅強的黨性和高尚的品格。粉碎“四人幫”後,他堅持擁護並貫徹執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致力於撥亂反正、穩定社會、恢復工農業生產、開創改革開放新局面。他在擔任福建省第四、五屆政協主席期間,人民政協工作正處於“十年動亂”後的恢復時期,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排除種種阻力和困難,認真落實黨的政策,解決了黨外人士和海內外華僑、僑屬落實政策中存在的大量“老大難”問題;他積極組織政協委員緊緊圍繞我省改革開放中的重大問題開展專題調研,為省委科學決策提供依據;他積極開展海外聯誼活動,加強同港、澳、台人士的聯絡聯誼,促進港澳人士回鄉投資興業;他注重加強政協機關自身建設,為開創我省政協工作的新局面做了大量工作。
離休後,伍洪祥同志壯心不已,時刻關心黨的事業,身體力行地實踐“活到老、學到老,革命到底”的誓言。他歷來高度重視黨史工作,擔任省委黨史資料徵集編寫委員會主任,省委黨史顧問小組組長,致力於恢復黨史研究機構和黨史征編工作。他擔任省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省新四軍研究會會長、省老年人體育協會主席、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顧問等,為傳承革命傳統、弘揚中華文化、扶持老區建設、關心下一代成長、促進老幹部身心健康獻策獻力。在耄耋之年,他仍堅持學習、勤奮寫作,用了10多年時間先後主持完成65萬字的《中共閩粵贛邊區史》和53萬字的《伍洪祥回憶錄》編撰工作,為福建黨史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他衷心擁護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政治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91歲高齡仍以普通黨員身份,積極參加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
伍洪祥同志始終堅定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忠於黨,忠於人民;他始終刻苦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注重理論聯繫實際,深入基層,深入民眾;他始終堅持講政治,講黨性,講團結,顧大局,守紀律,哪裡有急難險重,就堅決服從組織決定到那裡去,從不計較個人名利得失;他始終光明磊落,襟懷坦白,公道正派,嚴於律己,關心同志,愛護幹部,嚴格要求身邊工作人員和家屬子女;他始終艱苦樸素,清正廉潔,謙虛謹慎,永葆共產黨員的本色,贏得了全省廣大幹部民眾的敬重和愛戴。
伍洪祥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為共產主義事業百折不撓、英勇奮鬥的一生,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的一生。他的逝世,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好黨員、好領導。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永遠值得我們懷念和學習。
伍洪祥回憶錄伍洪祥回憶錄

人物成就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伍洪祥在家鄉上杭泮境投身革命。從上杭農民暴動到閩西三年游擊戰爭、從閩粵贛邊抗日救亡到魯南淮海烽火戰場,他的戰鬥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在他身上充分體現出閩西兒女堅韌、勇敢、頑強的革命品質。
伍洪祥年紀很小時就參加了革命隊伍,表現出一個共產主義戰士的堅定理想信念和頑強革命意志。1928年,當龍巖後田暴動、上杭蛟洋暴動、永定金沙暴動的槍聲傳到伍洪祥家鄉上杭泮境,年僅14歲的伍洪祥毅然加入了由伍克綏、伍能藩領導組織的“鐵血團”,參加革命鬥爭。在鐵血團里,他寫標語、做演講、搞宣傳,動員進步農民參加武裝暴動,樣樣都爭著乾。1932年10月,他擔任共青團上杭中心縣委書記,帶領共青團上杭縣委積極開展擴紅運動,動員了2000多人參加紅軍,開創了當時中央蘇區整營、整團組建赤衛軍、少先隊開赴前線的先河,上杭成為中央蘇區擴紅模範縣。1933年7月,伍洪祥受命籌建少共國際師,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就動員1100多名少先隊員、青年團員報名參加少共國際師。伍洪祥同志為閩西紅軍隊伍的壯大作出了重要貢獻。
伍洪祥同志具有卓越的指揮才能和勇於開拓的創新精神。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紅八團政委邱織雲光榮犧牲後,伍洪祥代理紅八團政委。當時,以李默庵為首的國民黨清剿軍實行保甲連坐、移民並村、“十殺”政策,造成敵我力量十分懸殊,根據地形勢十分嚴峻。針對這一狀況,伍洪祥提議改變以往消滅保甲制度的做法,採用“白皮紅心”的策略,即在鎮壓一些罪惡大的反動分子基礎上,對一般的保甲長採取利用的策略,允許保、甲長明里為敵人效力,秘密給紅軍提供幫助,並把這種策略擴大到對待國民黨壯丁隊,盡力爭取他們化敵為友。為了保存自己、打擊敵人,他還提出部隊幹部兼任地方黨政領導的辦法,建立部隊地方緊密聯繫軍政統一的領導體制。事實證明,這些創造性的政策,有效瓦解了敵人的保甲制度,保護了廣大民眾,鞏固了革命根據地,得到了譚震林同志的充分肯定。
經受了土地革命戰爭、閩西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的錘鍊,伍洪祥的政治覺悟、軍事指揮才能、領導能力不斷提高,從一個普通的農村娃成長為出色的黨和紅軍的領導幹部。
新中國成立後,根據組織安排,伍洪祥回到了生他、養他的閩西,擔任中共龍巖地委書記。在百廢待興的年代,他以服務人民、造福老區為己任,帶領閩西人民剿匪、鎮反、土改,為閩西老區的建設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建國之初的閩西,敵特匪情特別複雜。國民黨“國防部第三廳中將參謀部主任”唐宗潛回大陸,在連城莒溪清風山組建“自由軍閩粵贛邊司令部”,有37個縱隊,號稱10萬大軍。他們公開向新生的人民政權挑戰,貼布告、髮禁令,經常下山伏擊我區鄉政府,截劫我支前糧車、殺害幹部民眾,周邊百姓人心惶惶。伍洪祥指揮剿匪部隊 87 師259 團、85 師253 團、87 師261 團,迅速向大股土匪集結地長汀、連城、漳平進發。第一場土匪圍剿戰在連城清風山打響。253團7個連兵力,在民兵配合下,將方圓幾十里的清風山圍得水泄不通。清風山一戰殲滅匪特381人,活捉匪首唐宗,而後又一舉殲滅在姑田、北團、羅坊等地的群匪1000餘人,剷除了閩西最大的一股土匪。經過艱苦努力,至1951年夏,閩西地區的土匪被徹底剿滅。
在開展剿匪的同時,伍洪祥組織開展了鎮壓反革命的鬥爭。閩西老區特殊的歷史狀況決定了建國初清除、鎮壓反革命工作的艱巨性。伍洪祥放手發動幹部民眾調查取證、檢舉揭發,並對反革命進行公判處理,有力地鎮壓了閩西地區的反革命勢力。
土地改革是關係人民民眾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伍洪祥在調查研究、摸清閩西土地狀況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制定了不同類型地區的土地調整政策,既廢除了農村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又有效調動了各個階級、階層的積極性,閩西人民逐步過上了安寧的生活。
伍洪祥同志對家鄉、對人民有著無比的熱愛。無論是在閩西工作期間,還是離開閩西後;無論是在省級領導崗位上,還是年事已高退下來後,伍洪祥同志都時刻關注家鄉的建設與發展事業,關心故土的父老鄉親。
建國後,經過閩西人民的艱苦努力,閩西老區的面貌有了很大的變化,但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閩西仍是全國十八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一些貧困鄉、村的貧困人口仍未根本解決溫飽問題。在伍老的建議下,閩西建立了老區建設促進會;隨後省里也建立了老促會,伍老親自擔任會長。伍老不顧年事已高,積極向中央爭取老區優惠政策,為閩西老區建設奔走呼號,盡心盡力。1990年,伍老與13位閩西籍老幹部聯名向中央領導寫信,反映閩西老區經濟發展滯後的情況,向中央領導提出,要加快閩西的鐵路建設,改造漳龍鐵路,建設橫貫中央蘇區的贛龍鐵路,延長龍(岩)坎(市)鐵路到廣東梅州;要搞好閩西電網建設,上馬棉花灘水電站,擴建漳平火電廠二期工程,建設龍巖曹溪至上杭舊縣的220千伏輸變電工程等。伍老等老幹部的建議,得到了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如今,上述所提的項目都已實現,閩西老區的發展環境有了根本性的轉變。伍老還積極聯繫社會力量支持老區建設。經伍老的牽線搭橋,1986年香港商人呂振方先生無償提供價值一千萬元的紡織設備在上杭縣城郊南崗建立了建南棉紡廠;1996年香港希望之友教育基金會、香港警察中國武術協會、香港星火基金會、香港中華資源投資控股公司等捐資共80萬元,在上杭、長汀、連城等新建了4所希望國小。1997年,他拿出自己節省下來的工資5萬元,在泮境鄉元康村建立伍洪祥教育基金會,激勵家鄉學子勤奮求學。
伍老十分關心人民民眾的冷暖,想方設法為民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1961年閩西遭受了嚴重的自然災害,人民生活十分困難。當年5月,伍老回家鄉上杭縣泮境。當得知老百姓基本口糧沒保障的情況時,他親自到外地調來糧食,保證全鄉民眾每人每天供應一斤稻穀,直到新糧收成,大大緩解了饑荒,該鄉未再出現餓死人的現象;他拿出自己節省下的3000元工資,為家鄉泮境鄉元康村購買了一套柴油碾米機,解決民眾加工糧食問題。1996年閩西遭受歷史罕見的“8·8”洪災,82歲高齡的伍老得知訊息後十分焦急,不顧年事已高,親自到長汀、上杭、永定三縣察看災情。返回福州後積極向有關部門反映閩西災情,爭取救災資金支持災區恢復生產、重建家園。
出席十六大的伍洪祥同志出席十六大的伍洪祥同志

逝世

中共福建省委原書記,政協福建省第四屆、第五屆委員會主席、黨組書記伍洪祥因病醫治無效,2005年9月14日0時16分在福州逝世,享年91歲。
伍洪祥病重期間及逝世後,胡錦濤溫家寶賈慶林曾慶紅王兆國張立昌賀國強羅豪才張克輝彭沖同志分別以不同方式對他表示慰問,向其家屬表示哀悼。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黨的優秀政治工作者,伍洪祥同志的遺體2005年9月20日上午在福州火化。
上午9時,盧展工、黃小晶、陳明義、王三運等省委、省人大常委會、省政府、省政協、駐閩部隊的領導同志,部分老同志,省直各有關部門的領導同志和機關幹部以及伍洪祥同志的生前好友、家鄉代表,懷著十分悲痛的心情,前往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為伍洪祥同志送別。

人物其他信息

2007年11月3日,伍洪祥同志銅像揭幕儀式在上杭縣泮境中心國小隆重舉行。福建省政協原副主席高胡,伍洪祥同志夫人尹峰,中共龍巖市委副書記、組織部長陳萬里以及該縣離退休老同志代表、泮境鄉幹部民眾學生代表等200餘人參加了揭幕儀式。福建省政府副省長葉雙瑜、中共福建省委原副書記林開欽、福建省政協原副主席高胡、伍洪祥同志親屬和龍巖市、上杭縣各套班子及省、市、縣老促會等敬獻了花籃。
伍洪祥同志銅像伍洪祥同志銅像
揭幕儀式上,與會人員還參觀了伍洪祥同志生平事跡展館及其在泮境元康村的故居。
伍洪祥同志生平事跡陳列室伍洪祥同志生平事跡陳列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