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唐莊宗陵。原名雍陵。五代晉改名。在今河南新安縣北。《舊五代史·晉書·高祖紀》:天福二年(937)春正月,“詔曰:‘唐莊宗陵名與國諱同,宜改為伊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伊陵
- 地理位置:河南新安縣北
五代唐莊宗陵。原名雍陵。五代晉改名。在今河南新安縣北。《舊五代史·晉書·高祖紀》:天福二年(937)春正月,“詔曰:‘唐莊宗陵名與國諱同,宜改為伊陵’”。
五代唐莊宗陵。原名雍陵。五代晉改名。在今河南新安縣北。《舊五代史·晉書·高祖紀》:天福二年(937)春正月,“詔曰:‘唐莊宗陵名與國諱同,宜改為伊陵’”。1...
伊陵屍逐就單于 所處時代 東漢 民族族群 匈奴 逝世日期 172年 本名 欒提居車兒 漢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呼蘭若屍逐就單于去世,居車兒繼位。鮮卑屢次南侵,北中郎將張奐認為伊陵屍逐就單于不能統理國事,上書請求將他廢黜,漢桓帝沒有同意。詔曰:“《春秋》大居正,居車兒一心向化,何罪而黜!其遣還庭。
他襲晉王位,建立後唐,稱帝。在位4年,在兵變中被箭射死,終年42歲。葬於雍陵(今河南省新安縣境內)。位置 在今河南新安縣北。五代唐莊宗陵。《舊五代史· 唐書 · 莊宗紀》: 天成元年 (926),莊宗“葬於雍陵”。後晉避諱改為伊陵。《清一統志·河南府三》: 雍陵 “在新安縣北七十里黃坂峪”。
太戊陵位於河南省內黃縣亳城鄉劉次范村東側。該陵坐落在一處古文化遺址上,也稱“劉次范遺址”,是國內所存唯一的一處商代王陵。1986年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漢代建陵寢,唐代繼修,宋太祖開寶七年(公元974年)重修,明、清又多次修葺增建。基本簡介 太戊陵俗稱商陵,內黃十二景的“商陵煙雲”便是所指。...
湯陵也稱湯王陵、成湯王陵,是商代開國之君成湯的陵墓,位於洛陽市偃師區山化鄉藺窯村北。1983年春,考古工作者在洛陽市偃師屍鄉溝發現了3600年前的古城遺址——商都西亳城。由此確定了一直爭議較大的成湯埋葬地就是偃師湯王陵。在偃師區山化鄉藺窯村北,聳立立著一座高大的陵墓,3600年前,一位仁德君主就被安葬...
亳州湯王陵位於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譙陵北路東側,渦河北岸,是商湯王的衣冠冢,又稱湯王墓,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湯王墓的記載,最早見於三國時期曹丕著的《皇覽》:“渦北鳳頭村,有成湯故壘”。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記載“商成湯葬於渦河之陽”。據《亳州志》記載:“湯陵西有...
唐僖宗】、22和陵【唐昭宗】、23溫陵【唐哀帝】、24惠陵【唐朝讓皇帝李憲(唐睿宗長子)】五代北宋遼帝陵 五代 後梁:1宣陵【梁太祖】後唐:1伊陵【唐莊宗】、2微陵【唐明宗】後晉:1顯陵【晉太祖】後漢:1睿陵【漢高祖】、2穎陵【漢隱帝】後周:1嵩陵【周太祖】、2慶陵【周世宗】、3順陵【周恭帝】...
另外,在有記載的46 位匈奴單于中(除五單于爭立的前58年~49年時期),可能以左賢王身份繼承單于位的還有13位,即老上、軍臣、烏維、詹師廬兒、伊伐於慮鞮、醢僮屍逐鞮南、丘除車林鞮、湖邪屍逐侯鞮、萬氏屍逐鞮、烏稽候屍逐鞮、去特若屍逐就、伊陵屍逐就、屠特若屍逐就諸位單于。之所以認為他們可能...
15 伊陵屍逐就單于 居車兒 147年 - 172年 26年 16 屠特若屍逐就單于 172年 - 178年 7年 單于居車兒子 17 呼征單于 呼征 178年 - 179年 2年 屠特單于子 18 羌渠單于 羌渠 179年 - 188年 10年 右賢王 須卜骨都侯單于(族人所立) 188年 - 189年 2年 族人擁立 須卜死後,南庭虛位,以年老...
如今,伊村飯店所在地當時叫“伊陵衛”,山陰的伊陵衛與山陽的孝陵衛相互拱衛著鐘山。60年代專門從南京火車站修了一條直通伊村的專用線。伊村飯店是中央領導專列停靠站,兩條並行的鐵軌盡頭是一個人工挖鑿的山洞,可停放兩列火車,專列可以一直開到洞裡隱蔽起來。當年這裡是軍事禁區,因此平時戒備森嚴,外人很少知道...
伊陵屍逐就單于 (公元?~172年待考),名居車兒。著名匈奴單于,在位時間從公元147~172年為期二十五年。屠特若屍逐就單于 (公元?~178年待考),居車兒之子。著名匈奴單于,在位時間從公元172~178年為期六年。呼征單于 (公元?~179年待考),名呼征,著名匈奴單于,屠特若屍逐就之子。在位時間從公元...
高柔(174年-263年),字文惠。陳留郡圉縣(今河南杞縣南)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并州刺史高幹從弟,以善於治法聞名。從小吏任起,二十年後官至九卿。任廷尉二十三年後,升任太常。七十二歲時出任司空,隨後仕途高升,在高平陵之變時支持司馬懿,據曹爽大營,以假節行大將軍事。數年後榮升太尉,進爵安國侯。景...
曹縣八景為曹縣歷史上的八處著名景觀以及清代文人所寫續八景。由於時代久遠、陵谷變遷和戰亂破壞等原因,這些景物有的已成為殘山剩水,有的已經不復存在。2015年,曹縣很多文學功底深厚的學者名士紛紛建言,能否從延續、傳承歷史文脈的角度,借鑑清代曹縣八景及續八景命名經驗,最終評選出新時期的曹縣“新八景”。簡介 ...
回到伊陵去 奏鳴曲第一樂章 鬥牛士之歌 愉快的行列 第五級 音階與琶音 降B大調g小調D大調b小調 練習曲 練習曲第一首《科布拉什60首練習曲》No.35 練習曲第二首《科布拉什60首練習曲》No.38 練習曲第三首《科布拉什60首練習曲》No.48 練習曲第四首《科布拉什60首練習曲》No.51 練習曲第五首《科布拉什60首...
這一帶北枕邙山,南望伊、洛,依山臨水,是一片極開闊的平地,為墓葬理想的風水寶地。曹魏陵區和西晉陵區就選在這一帶。曹魏陵區東與西晉陵區相鄰,西與東漢陵區毗連。漢獻帝禪位 曹魏自220年曹丕迫漢獻帝禪位,至265年司馬炎迫陳留王奐禪位建立西晉止,共歷五帝四十六年。其中文帝丕、明帝睿、高貴鄉公曹髦死後...
北魏《水經注》:“成陽有堯冢、靈台,今成陽城西二里有堯陵,陵南一里有堯母慶都陵,‘於城為西南,稱日靈台,鄉日崇仁,邑號修義,皆立廟。四周列水,潭而不流,水澤(指雷澤湖)通泉,泉不耗竭,至豐魚筍,不敢采捕。前並列數碑。栝柏數株,檀馬成林。二陵南北列,馳道逕通,皆以磚砌之,尚修整。...
阿格拉古堡與泰姬陵相互遙望,暮年的皇帝在此守望故去的愛妻,愛情讓這座城市永恆悽美,但另一個故事卻更現實悲傷:為爭奪王位而囚禁父親、相互殺戮的兒子們,讓這座城堡的空氣中消散不去落寞孤寂。阿格拉城堡的內、外兩層城牆均為紅砂岩建造,幾代君王的修建讓它成為名副其實的“建築博物館”。阿格拉古堡建築是印度...
史官遺址,即倉頡陵遺址,位於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城梁村鄉吳村(舊稱史官村)境內,面積為56250平方米,是一處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商周時期的遺存,以龍山文化最豐富。史官遺址以倉頡陵墓為中心,東西225米,南北250米。遺址上有倉頡廟,建築有朝天門、仰聖門、㶓甲樓,有宋代寇準的對聯“盤古斯文地”“開天聖人...
該墓構造複雜、葬法獨特,對研究漢文帝時起依山擇陵起源,西漢建築、採礦、化學保護技術有重要價值。1982年發掘的小龜山2號墓,鑿山而築,東西長約83米、南北寬33米,共有墓室12個,各墓室又分前中後三室,為仿墓主人生前居室營建,宏大壯觀,猶如地下宮殿。墓主為西漢第六代楚襄王劉注。1954年發現,1995-1996年...
松贊乾布率眾臣、僧侶、頭人,在柏海(今青海瑪多縣的鄂陵湖和扎陵湖)舉行盛大熱烈的迎親儀式,並向護送公主前來的李道宗執子婿之禮,而後和文成公主一同進藏。雙亭壁畫 公元七世紀初,松贊乾布派使臣祿東贊一行,以黃金五千兩及珍寶數萬件作聘禮,向唐求婚。壁畫中坐車者為唐太宗,立者為祿東贊一行,壁畫...
竇武(?~168年),字游平。扶風平陵(今陝西省鹹陽市)人。東漢時期外戚、學者,大司空竇融玄孫、定襄太守竇奉之子,與劉淑、陳蕃合稱“三君”。年輕時以經術德行而著名,名顯關西。延熹八年(165年),因長女竇妙被立為皇后,於是以郎中遷越騎校尉,封槐里侯。次年,拜城門校尉。竇武任職時,辟召名士,所得...
孫中山紀念館由藏經樓、《三民主義》石刻碑廊、僧房三部分組成,占地面積9500餘平方米,位於中山陵與靈谷寺之間的密林中,是一座仿清代喇嘛寺的古典建築。孫中山紀念館由著名建築師盧樹森設計,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冬完工,是中山陵園眾多紀念性建築之一。孫中山紀念館主樓高20.8米,頂上蓋綠色琉璃瓦,屋脊為黃色琉璃瓦...
達爾扈特的男人,一生只能做有關守衛成陵和祭祀的事情。父親教給兒子關於祭祀和管理的各種儀式和方法,學會《伊金頌》、《蘇勒定頌》、《窩奇特經》。這是他們的專門事業,這項事業代代相傳。成吉思汗陵寢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西征途中病逝六盤山下。按其秘囑遺體隨即秘葬,下葬地點仍然是迷霧一團。成吉...
白草坡村東漢帝陵,地處萬安山北麓高坡和伊洛河谷地交接處,位於東漢帝陵南兆域核心區域的北端。東漢帝陵南兆域共發現墓冢168座,其中帝陵有6座,分別為明帝顯節陵、章帝敬陵、和帝慎陵、殤帝康陵、質帝靜陵和桓帝宣陵。曹魏帝陵 2016年,考古人員在萬安山北麓發掘了一座曹魏時期的高等級墓葬,初步判斷屬於曹魏時期。
在發展造血功能上,首先在保證烈士陵園和教育功能、文化功能、紀念功能,改變傳統守舊的陵園布局,逐步向可親性紀念壁陵、公園性樹葬、努力創造出具有世族特色的內容,根據地方、民族、地形地物,在“繼承”和“借鑑”上下功夫,挖替力認真學習“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辦法認真研究繼承我國優秀的園林藝術遺產和精髓,...
永熙陵位於河南省鄭州市鞏義市西村鎮滹沱村。東南距永昌陵約兩華里。伊洛河的 一條小支流——塢羅河從其旁邊繞過,墓主人趙炅(宋太宗)就長眠在這裡。永熙陵的石像雄偉,藝術性高。其石羊昂首靜臥,形象優美,從造型藝術或雕刻技法都是宋陵中最優秀的。 永定陵 永定陵,是宋真宗趙恆和章獻明肅皇后劉氏、章惠皇后楊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