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早在1945年,
蘇聯伊留申設計局就曾設計過裝有活塞式發動機的伊爾-18型飛機,代號“СΠД”。但後來,蘇聯的設計師們認識到只有採用渦輪螺旋槳(簡稱“渦槳”)式發動機,才能進一步提高運輸機的快速性能和經濟性能。於是,從1947年開始,展開了對這種先進的飛機動力裝置的研製。到1955年,重新設計伊爾-18型飛機時,蘇聯已擁有兩種每台4000馬力(2942千瓦)的渦槳發動機可供選用。當伊爾-18型飛機投入使用時,英、美等國還沒有同等的飛機可與之相比。雖然英國的“子爵”式渦槳運輸機出現較早,但它的載重量只有伊爾-18型飛機的一半。後來伊爾-18又有了軍、民多種改型,曾接受20多個國家的訂貨,至1979年,共生產565架。
研製歷程
伊爾-18是一種中程運輸機,1955年由蘇聯伊留申飛機設計局設計,北約稱其為“黑鴨”(Coot)。伊爾-18於1955年開始設計,1956年開始製造,1957年7月4日原型機首次試飛,1959年4月投入航線使用,到1969年已在蘇聯國內800條航線上使用。
伊爾-18是蘇聯伊留申設計局設計的四發渦輪螺旋槳短程客機。它與同時代的安-10民航飛機尺寸相似,但較注重裝飾方面的設計。
伊爾-18飛機每邊機翼內側設有10個軟油箱,外側為整體油箱,總儲油量為23700升。機體為全金屬結構,駕駛艙設有5名乘員,包括2名駕駛員、1名領航員、1名報務員、1名隨機機械師。飛機客艙原設計載客75人,後來取消了機尾的貨艙部分,擴大了客艙面積,最多可載客125人。
由於伊爾-18Д型飛機增加了航程,並設有寬敞的65個座位,於是常常被用作專機。
主要型別有:伊爾-18基本型,載客84人;伊爾-18Б標準型,載客110人;伊爾-18Д改進型。由伊爾-18改成的伊爾-38是蘇聯的岸基反潛巡邏機,用於海上偵察巡邏。各型伊爾-18生產量已超過700架,有20多個國家購買使用。
中國引進
中國購買伊爾-18的歷史比較長,最早的契約於1959年簽訂,從蘇聯進口伊爾-18客機5架,其中分配給空軍2架、中國民用航空局3架。1964年,中國再次向蘇聯訂購伊爾-18Б飛機5架,於1964年9月~1965年1月3日全部飛來北京,其中分配給空軍1架、中國民用航空總局4架。1965年,中國向蘇聯訂購伊爾-18飛機5架,其中分配給空軍2架、中國民用航空總局3架。1967年3月,中國再次購買5架伊爾-18飛機,其中第一、第三、第五架分配給空軍,第二、第四架給民航。
1959年開始,伊爾-18飛機投入航班運行之後,成為20世紀60年代民航國際航線、國內航線的主力運輸機。1985~1988年間,由於部分早期進口的伊爾-18陸續到壽命期限,無法繼續使用。中國民航還曾經向TAROM航空公司租借過3架伊爾-18。
該型機以其卓越的性能曾在中國廣泛使用,並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專機。
中國航空博物館展出的B-232號伊爾-18型飛機屬於國家重要文物。
飛行事故
伊爾-18飛機也發生過數次嚴重事故,1977年2月27日,民航第8飛行大隊伊爾-18型204號飛機在瀋陽墜毀,機組人員8人、乘客17人全部遇難,地面死亡1人。
1982年12月21日,民航第8飛行大隊伊爾-18型202號飛機在廣州落地時,機艙因乘客亂丟菸頭而失火,飛機迫降後撤離不及時,造成25人死亡、37人受傷的嚴重事故。
1988年1月18日,中國民航西南航空公司222號伊爾-18型客機從北京飛往四川重慶,台北時間22時15分,在距重慶白市驛機場直線距離約5千米,東經106°18′北緯29°33′處墜毀。10名機組人員、98名乘客(其中有3名來自日本、1名來自英國)全部不幸罹難。
詳細參數
翼展
| 37.4米
|
機長 | 35.9米 |
機高 | 10.16米 |
機翼面積
| 147.0平方米
|
最大起飛重量
| 64000千克
|
使用空重
| 35000千克
|
最大商用載荷
| 13500千克
|
發動機
| 4台АИ-20К渦槳發動機。
|
最大巡航速度 / 經濟巡航速度
| 675千米/每小時 / 625千米/每小時
|
起飛滑跑距離 / 著陸滑跑距離
| 1300米 / 850米
|
最大爬升率
| 7米/秒
|
最大油量航程/滿載航程
| 6500千米 / 3700千米
|
標準飛行員配置 | 3人 |
標準乘務員配置 | 5人 |
標準載客量 | 11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