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研發背景
20世紀4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結束,反法西斯同盟就分裂了。在冷戰氣氛中,東西方展開一系列科技競賽,反映在航空業身上,就是“造出的飛機一定要大”。
1949年,飛機設計師伊留申提出製造
伊爾-18大型客機的方案,它採用4台渦槳發動機,能從莫斯科直飛符拉迪沃斯托克。然而在計畫經濟體制下,造什麼東西都得領袖批准,更倒霉的是,伊留申的方案送審時,正趕上
史達林心情不好,秘書聽到領袖不耐煩地嘟囔著:“擺什麼譜啊,又不是什麼大人物,大家坐雙發動機飛機就足夠了。”從此,再沒人提出造四發動機大客機。
1953年,
赫魯雪夫接過蘇聯最高權力,這位新領袖最愛同西方搞“火箭競賽”,而領導人專機也是競賽的一部分。1955年7月,以赫魯雪夫為首的蘇聯代表團飛赴瑞士日內瓦,同美英法領導人會談。赫魯雪夫一抵達日內瓦,有傷其自尊心的事就開始了,與西方首腦所乘坐的寬體四發動機大飛機相比,只有兩台發動機的伊爾-14太簡陋了。
會議期間,英國首相艾德禮邀請蘇聯領導人在方便時候訪問倫敦,赫魯雪夫對此表示感謝。不過,他決定將行程延後,爭取時間解決“體面走出去”的問題。
1955年10月,蘇聯部長會議召開專門研討會,就造大飛機問題展開研究,圖波列夫、安東諾夫、米高揚、伊留申等著名飛機設計師受邀參會。赫魯雪夫首先提出一個疑問:“小飛機據說比較省油,可是很會算計的資本家們卻在製造四發動機的龐然大物?難道他們會幹賠本買賣嗎?”明白領袖心思的設計師們很快附和說,伊爾-14可搭載20名乘客,攤在每名乘客身上的運輸成本確實大大高於四發動機的遠程寬體客機,完全有必要迎頭趕上。
啟動研製
統一了“大飛機造不造”的思想後,就要解決“誰來造”的問題。伊留申提出一個最短時間內造出四發動機客機的方案,該方案沿用大量曾被史達林否決的伊爾-18的部件。
而運輸機設計大師安東諾夫也不甘落後,他抓住赫魯雪夫愛省錢的心理,提出將已量產的安-8軍用運輸機改裝成客機。赫魯雪夫問了一句:“安-8有幾台發動機?”“兩台。”赫魯雪夫的思緒又被拉回到那架寒酸的伊爾-14上,“親愛的奧列格·康斯坦丁諾維奇,雙發動機飛機能否保證長途飛行的安全呢?在一台發動機出故障時能否著陸呢?當然這不該由我來出主意,不過穩妥起見,還是搞四發動機飛機吧。”
在討論過伊留申和安東諾夫的方案後,圖波列夫上場了,他提出在圖-16轟炸機基礎上製造大型客機,而且還是噴氣式,比西方大客機高一個檔次。圖波列夫略帶狡黠地看了赫魯雪夫一眼,繼續說道:“當然發動機只有兩台,不過我們可以使發動機儘量貼近機身。這樣即使只用一台發動機,也能安全降落。”
這個想法顯然打動了赫魯雪夫,但他對經濟性表示懷疑,因為噴氣發動機可是“油老虎”。“但是它速度快,載客量也大,每名乘客每公里油耗並不多。如果我們抓住機會,就有可能比西方國家更早造出先進的噴氣客機。”圖波列夫爭辯道。最後,圖波列夫的方案被採納了。
技術特點
圖-104的客艙分為兩部分,前面是一個稍小的客艙,後面是一個較大的客艙,兩個客艙之間有一個艙段,這裡的地板略高,以避開機翼的中央結構部分。在早期型號中,這箇中央艙段常常被作為廚房。1954年底,烏克蘭哈爾科夫飛機製造廠開始製造首架量產型圖-104的機身。“圖104”安置兩台米庫林AM-3渦輪噴氣發動機,採用將發動機安裝在機翼根部設計,遺留下了發動機的噴口貼近機身,噴流衝擊機身艙壁的問題。
性能參數
圖-104客機參考數據:
翼展
| 34.54 米
|
機身長
| 38.85 米
|
全機高度
| 11.9 米
|
載客量
| 70人
|
起飛重量
| 80,000 公斤
|
發動機
| 兩台Mikulin AM-3 × 2渦噴發動機
|
最大推力
| 8,700 公斤
|
最大航速
| 900 公里/小時
|
最大航程
| 2,650 公里
|
運營事件
首飛英國
1956年初,嶄新的圖-104噴氣飛機順利完成試飛,赫魯雪夫迫不及待地要讓西方國家大吃一驚。在隨後的政治局會議上,赫魯雪夫高調宣布他將在4月乘圖-104噴氣機去英國訪問。不過,這一決定遭到與會大多數人的反對,內政部長謝羅夫勸道:“那只是一架沒有投入商業飛行的驗證機。”
在眾人的勸說下,赫魯雪夫猶豫起來,他決定找圖波列夫商量。一天晚上,他把圖波列夫請到自己的別墅里,希望在非官方的氣氛里談談。兩人在屋外鋪滿白雪的小徑上散步,赫魯雪夫直截了當地問圖波列夫:“新飛機能投入使用嗎?”設計師沉吟了一會,說道:“飛機還沒飛夠必需的幾百小時和幾萬公里,不過它的原型機圖-16已在空軍服役多年,這就是最好的鑑定書。”
赫魯雪夫精神一振,正要提問,圖波列夫又把話拉回來:“身為總設計師,我不能負這個責任,政府代表團暫時不能坐新飛機。”“這么說是不行羅?”赫魯雪夫又問道。“不行。”圖波列夫重複了一遍。“既然您這樣認為,那我只好同意了,真遺憾啊。”赫魯雪夫拖長了聲調說。
赫魯雪夫隨後又提出另一個方案,代表團乘其他交通工具到倫敦,讓飛機單獨飛過去。圖波列夫頓時活躍起來,他喜歡這個建議,他向赫魯雪夫保證,飛機肯定不會出事。
震驚西方
1956年4月,赫魯雪夫一行乘巡洋艦前往英國,這艘戰艦讓英國海軍震驚,而當英倫三島都在討論“紅色帝國的海上城堡”時,圖-104又飛抵倫敦機場。這下整個西方世界都震驚了,英國人承認圖-104是客機的一大進步,不僅是進步,而且是躍進。
在蘇聯代表團訪英期間,圖-104為代表團送去莫斯科的郵件,巨型飛機每次降落都會吸引大批英國民眾圍觀。當飛機在白金漢宮附近飛過時,就連伊莉莎白女王也會跑到陽台上欣賞一下“俄國奇蹟”。赫魯雪夫得意洋洋,這回算是報了日內瓦的一箭之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