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末勤學

任末勤學

志怪小說集。又名《拾遺錄》﹑《王子年拾遺記》。作者東晉王嘉,字子年,隴西安陽(今甘肅渭源)人。《晉書》第95卷有傳。今傳本大約經過南朝梁宗室蕭綺的整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任末勤學
  • 又名:《拾遺錄》﹑《王子年拾遺記》
  • 作者王嘉
  • 朝代東晉
簡介,內容,作者,人物,原文,譯文,注釋,重點句翻譯,作用,啟示,

簡介

內容

拾遺記》共10卷。前9卷記自上古庖犧氏神農氏至東晉各代的歷史異聞,其中關於古史的部分很多是荒唐怪誕的神話。漢魏以下也有許多道聽途說的傳聞,尤其宣揚神仙方術,多誕謾無實,為正史所不載。末1卷則記崑崙等8個仙山。《拾遺記》的主要內容是雜錄和志怪。書中尤著重宣傳神仙方術,多荒誕不經。但其中某些幻想,如“貫月槎”﹑“淪波舟”等,表現出豐富的想像力。文字綺麗,所敘之事類皆情節曲折,辭采可觀。後人多引為故實。如第6卷記劉向校書天祿閣,夜有老人燃藜授學;賈逵年5歲﹐隔籬聞鄰人讀書後遂能暗誦六經。這兩則傳說即很有名。現存最早的刻本是明嘉靖十三年(1534)世德堂翻宋本。另有《稗海》本,文字與世德堂本出入較大。今人齊治平有校注《拾遺記》。
《拾遺記》《拾遺記》

作者

王嘉——約390年,東晉歷史人物。字子年,隴西安陽(今甘肅渭源)人。方士。初隱東陽穀,後居終南山。《晉書》第95卷有傳。著有志怪小說集《拾遺記》共十卷。

人物

任末,字叔本,蜀郡繁(今屬成都市新都區新繁鎮)人,東漢學者,經學家和教育家,他自幼勤奮好學,年輕時與當時學者景鸞(字漢伯,梓潼人)等去都城洛陽遊學。
任末任末
任末尊師愛友的風範,對後世產生了良好的影響,晉代著名史學家常璩所著《華陽國志》一書的《先賢士女總贊》中,有"叔本慕仁"條。東晉文學家王嘉所著《拾遺記,後漢》又記載,任末臨終時曾告誡學生們說"好學不倦的人,雖然死了猶如活著;不學無術的人,即使活著也只是行屍走肉罷了!"從此,"行屍走肉"便作為了一條成語,意思是可以走動的屍體,沒有靈魂的肉體,多指不起作用的人,即活死人。也用以比喻庸碌無能、不求上進、無所作為、糊塗過日子的人。
作為漢代的鄉土名人,以後的《新繁縣誌》、《新繁鄉土志》都記載了任末的事跡,五四時期反封建禮教的鬥士吳虞在其所作《新繁中學校歌》的第一句則寫道"任先經苑起儒宗",熱情地讚美了任末在中國的學術和教育上的歷史功績。

原文

任末①年十四,負⑪笈②從師,不懼險阻。每言:人若不學,則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④,削荊⑤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月而讀,暗則縛⑫麻蒿⑥自照。觀書有會意處,題⑬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⑦其勤學,常以淨衣易⑧之。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⑨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行屍走肉耳⑩。”

譯文

任末14歲的時候,背著書籍跟從老師學習,不怕艱難險阻。他常說:人如果不學習,那憑藉什麼成功呢?他貧窮無家,有時依靠在樹木的下面,編織茅草做成小屋。把荊棘削成筆,用樹汁當墨水。夜晚就用星星和月亮的光照著看書,昏暗時就捆綁麻蒿點燃照明。(每當)看書看到領會意義的地方時,便把它寫在衣服上,用來記下這件事,其他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學,經常用乾淨的衣服跟他交換。臨終時告誡後人說:“一個人熱愛學習,即使死了還像活著一樣;(要是)不學習,即使活著也只能算行屍走肉罷了。”

注釋

任末:人名。
年:年齡。
笈:書箱。
或:有時。
為:成為。
庵:茅草小屋。
荊:灌木名。這裡指荊的枝條
麻蒿:植物名,點燃後可照明。
悅:敬佩。
易:交換。
雖:即使。
耳:罷了。
負:背,以背載物。
縛:綑紮。
題:寫。
任末是東漢學者、經學家和教育家。
我們能從中學到任末先進的學習理念和學習方法。

重點句翻譯

(1)負笈從師,不懼險阻:
背著書箱,外出拜師求學,不怕路途遙遠,危險困阻。
(2)人若不學,則何以成?:
人如果不學習,那么憑什麼去完成一番事業?
(3)夜則映星月而讀,暗則縛麻蒿以自照:
晚上就在星月下讀書,昏暗(的話)就綁麻蒿來照亮自己。
(4)門徒悅其勤學,常以淨衣易之:
一同求學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學(為了要研讀他寫的心得體會,他們),經常用乾淨的衣服跟他交換。
(5)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
人喜歡學習,即使死了也好像活著;不學的人,即便是活著,也是庸碌無能。
(6)觀書有會意處,題其衣裳,以記其事:
每當讀書有體會時,便把心得寫在衣服上,用來記住那件事。

作用

以旁人的態度, 突出任末勤奮刻苦學習態度。側面烘托手法

啟示

我們應該學習任末愛學習的品質,要刻苦學習,這樣才能變得博學多才。
任末十分勤奮,有著刻苦學習態度,並且習慣於把自己的感想及時寫下來。這兩點值得我們學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