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康日食

仲康日食

仲康日食(又稱書經日食)被認為是發生於約公元前20-前22世紀夏朝仲康年間的一次日食,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次日食記錄,先於公元前1063年7月26日於巴比倫南部的日食記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仲康日食
  • 發生時間:夏朝仲康年間
簡介,史料記載,日期推算,僧一行、郭守敬,湯若望、李天經,閻若噱,近代學者,夏商周斷代工程,懷疑,

簡介

仲康日食(又稱書經日食)被認為是發生於約公元前20-前22世紀夏朝仲康年間的一次日食,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次日食記錄,先於公元前1063年7月26日於巴比倫南部的日食記錄。不過對於此次日食發生的具體時間歷來眾說紛紜,同時也有人對此次日食是否真正發生存有質疑。(編者小計:經過多次計算和驗證巴比倫日食應該是前1063年7月31日11:43
仲康日食

史料記載

古籍中仲康日食的記載主要有三處,分別出自《左傳·昭公十七年》、《尚書·胤征》與《史記·夏本紀》中。其中,《左傳》中的內容引自《夏書》,並沒有說明日食發生於仲康年間:
故《夏書》曰:辰不集於房,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此月朔之謂也。當夏四月謂之孟夏,平子弗從,昭子退日,夫子將有異志,不君君矣。
《尚書·胤征》與《左傳》中相關內容基本相同,但點明發生於仲康年間,同時記季節為“季秋月朔”而非《左傳》中的“孟夏”。後世對仲康日食具體時間的推算也多以《尚書》中的“季秋”作為重要依據:
惟仲康肇位四海……乃季秋月朔,辰弗集於房,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羲和屍厥官,罔聞知,昏迷於天象,以乾先王之誅。
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雖未直接記錄日食,但其中“廢時亂日”一句被認為是暗指此次日食:
帝仲康時,羲和湎淫,廢時亂日,胤往征之,作《胤征》。

日期推算

個人認為,公元前1961年10月26日11:08分的日全食比較符合,因為日食帶經過黃河流域附近,而且史料記載收割時候,麥浪滾滾,10月為秋天,中午收割日頭突然變黑,時間月份都很符合。驗證人:現代業餘天文學家李建興,希望後人有更加正確的結果,或者繼續驗證該結果
仲康日食
梁武帝時的虞𠠎認為這次日食發生於仲康元年之後,中國天文學家與近代西方學術界對於仲康日食的具體時間推算有超過十多種不同的結論。

僧一行、郭守敬

唐代天文學家僧一行在編制《大衍曆》時使用古代的歷術推步進行推算,得到了“新曆仲康五年癸巳歲九月庚戌朔,日食在房二度”的結論,結果載於《新唐書·歷志》中。將其結果轉換為公元紀年為前2128年10月13日。其後,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在編制《授時曆》時對《大衍曆》進行核算,肯定了僧一行的結論。由於僧一行與郭守敬都是中國古代的知名天文學家,因而他們的結論得到了近代西方學者的普遍重視。19世紀起,西方學者伊得勒(Ideles,於1839年)、奧泊爾子(Th. V. Oppolzer,於1880年)、羅素(S. M. Russell,於1895年)、平山清次(於1914年和1928年)等分別得出了前2128年10月13日日食“在中國不可見”的結論,從而否定了僧一行、郭守敬的結果。1990年代,夏商周斷代工程也對兩人的結果進行了復原,推算出此時日食食分值僅為0.59,與記錄不符。

湯若望、李天經

明代來到中國的傳教士湯若望編著、李天經翻譯的《古代交食考》中使用托勒密地心體系計算得到仲康日食發生於前2155年10月12日。這一結果後經法國傳教士、漢學家宋君榮引傳播到西方。對此結果,拉該提安(Largetean)覆核後認定此次日食“在中國看不見”。

閻若噱

清代儒學大師閻若噱在其考證《尚書》的著作《尚書古文疏證》中也對仲康日食進行了推算,得出了“仲康四年,乙丑歲……壬辰日未一刻合朔,日食在氐宿一十五度”、“仲康元年,壬戌歲……丁亥日,巳正初刻合朔,日食在井宿二十八度”、“仲康十一歲壬申歲……閏四月,甲寅日午時,日食”三個可能的日期。換算為公元紀年,分別為前2155年10月22日、前2158年6月29日、前2148年6月9日。其結果也已為現代學者所否認。

近代學者

自19世紀開始,許多學者都分別對仲康日食的日期進行了推算,其結果包括:
施古德(G. Schlegel)、叩納特(F. Kühnert):前2165年5月7日。這也是唯一一次以《左傳》中的“孟夏”作為依據進行推算。 拉該提安(Largetean):前2127年10月25日。 夫累提(N. Freret)、卡西尼(D. Cassini):前2007年10月25日。 方根拔(Vongumpach):前2156年10月20日。 奧泊爾子(Th. V. Oppolzer):前2137年10月22日、前2072年10月23日。其中前2137年10月22日這一結論被歷史學家董作賓所引用,並以此編撰了《中國年曆總譜》。很多現代中國天文史學家,如陳遵媯薄樹人、杜升雲等也都傾向於這一結果。平山清次:前1948年10月3日。對此結果,齋藤國治等計算後指出這是一個沒有發生日食的朔日。 劉朝陽:前2110年10月23日。齋藤國治覆核後發現應為前2110年10月24日。 齋藤國治、小澤賢二:前1912年9月24日。不過由於使用了有爭議的今本《竹書紀年》,其結果受到置疑。 彭瓞鈞:前1876年10月16日。然而此次日食食分為0.36,與大食分日食不符。

夏商周斷代工程

1996年開始的中國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中專門設有“仲康日食研究”專題組對仲康日食的具體日期進行計算,負責人為中國天文學會副理事長、陝西省科學院院長吳守賢。對於《尚書》中“季秋”與“房(房宿)”的描述,專題組發現兩者相矛盾,季秋時太陽不可能在房宿,由於夏代二十八宿的概念尚未形成,因而專題組取“季秋”進行推算。對於前2250年至前1850年之間發生於10月1日至12月18日且在洛陽地區可見的日食進行計算後,專題組給出了前2043年10月3日、前2019年12月6日、前1970年11月5日與前1961年10月26日四個可能的選擇。同時根據斷代工程認定定的夏代起始於前2070年的結論,日食時間應取前1970年11月5日。不過夏商周斷代工程在學術界引發了較大的質疑,其最終報告繁本未能獲驗收通過。

懷疑

由於歷來對仲康日食的計算都是基於梅賾本《尚書》中的《胤征》篇,但此篇經文本身已被古文獻學界認定為系偽作,因而有學者對仲康日食的真實性提出了置疑。如梁啓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一書中就認為“仲康其人之有無且未可知,遑論其時之史跡?”
對於《左傳·昭公十七年》的記載,有學者認為書中引用《夏書》關於仲康日食的記載是用來補充說明之前的“(昭公十七年)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但事實上昭公十七年(前525年)六月朔既非甲戌、又無日食,因而這可能是劉歆偽造的。而既然昭公十七年日食或系偽造,那其中引用的《夏書》仲康日食也很可能是偽造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