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
壟斷
在中國,天文只有皇家才能研究。中國古代禁止普通民眾學習天文,主要是因為害怕民眾借天象之名造反。在中國古代,私習天文罪同謀反,將受死刑。
在曆法方面,元朝以前朝廷並未禁止民眾學習曆法。忽必烈頒布禁止私習曆法的律令。“至元二年七月,禁私習回回曆“《通制條格。世祖紀》。元朝以後,民眾學習曆法被禁止,如
學習者將問罪問斬。
長處
中國古代曆法異常發達,頒歷授時是皇權象徵。自秦漢以降,大約有一百多種曆法。中國的古代天象記錄是當時世界上最豐富,最有系統的。《
春秋》魯文公十四年(前613年),出現
哈雷彗星的記載,是中國最早的記錄;到清代宣統二年(
1910年),史書對哈雷彗星出現的記載多達31次。中國人認為彗星代表災害,但是不知道這31次記錄的是同一顆彗星。
不足
中國人在天文占卜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論體系。並對當時的時政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雖然沒有像古希臘人那樣通過建立數學化的宇宙體系來理解宇宙。但是通過渾天儀等一系列精密的天文儀器,提出了渾天說。天球說。這比當時西方盛行的地心說要先進很多。
天人合一,正是建立在對天象的長期觀察基礎之上。這一理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並由此而形成的崇天文化,在全世界範圍內獨樹一幟。
中國人研究宇宙多是占卜、編歷等實用目的,並未如西方人那樣,純粹從理解宇宙、探尋宇宙規律的科學角度來研究宇宙。
貢獻
三代
仲康日食:歷史上最早的
日食記錄。該記錄不被國際天文學界承認,現在研究表明該
日食屬於記錄錯誤。中國測定
木星繞天一周的周期為12年。周天分為十二分,稱為十二次,
木星每的行經一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來紀年。這事被認為是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但沒有考古證據,實際時間可能會晚於前2000年。夏帝桀十年(前1809年),五星錯行,夜中星隕如雨(《
古今圖書集成·卷三五·星變部》、《
竹書紀年》)商帝辛四八年(前1590年),二日並出(《古今圖書集成·日異部》)。此事科學性成疑,因為不可能有兩個太陽的事發生。大約公元前1400年-中國已有規律的記錄
日食與月食,並有兩顆新星的記錄(七日己巳夕有新大星並火,辛未酉殳新星)。公元前12世紀,中國
殷末
周初採用
二十八宿劃分天區。公元前11世紀,傳說中國
周朝建立測景台,最早測定
黃赤交角,與測出
春分點。懿王元年(前899年4月21日)
天再旦於鄭(《
竹書紀年》)公元前776年,中國《
詩經·小雅》:“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蝕之……”,是世界可靠的
日食記事。(世界上最早的確實的
日食記錄來自巴比倫)《
左傳》記載:“魯莊公七年(前687年)四月辛卯,夜中星隕如雨。”《
春秋》記載:“魯文公十四年(前680年)七月,有星李入於北斗。”這是
哈雷彗星的最早紀載。公元前613年,《
春秋》中可能記載了
哈雷彗星出現記錄(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春,有星出婺女”,可能是新星的記錄。
漢朝
公元前2世紀,西漢
司馬遷著的《
史記·天官書》詳細記載了天象。漢惠帝二年(前193年)有“天開東北,廣十餘丈。”漢景帝前二年(前155年)八月,
熒惑逆行守北辰,月出北辰間,歲星逆行天庭中。(《
資治通鑑》)西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夏四月,有星如日,夜出。(《
資治通鑑》)建元三年(前138年)四月,有星孛於天紀,至織女。占曰:織女有女變,天紀為地震。至四年十月而地動,其後陳皇后廢。?建元六年(前135年),
熒惑守輿鬼。占曰:為火變,有喪。是歲高園有火災,竇太后崩。??《
漢書·天文志》:“元光元年(前134年)五月,客星見於房。”房是28宿星的房宿,即現在
天蠍星座的頭部。法國人比奧編《新星彙編》將這顆
超新星列為第一星。《
漢書˙五行志》記:“征和四年八月辛酉晦(前89年9月28日),日有食之,不盡如溝,在亢二度,晡時(15—17點)從西北;日下晡時,復。”《
資治通鑑》“西漢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八月,有兩月相承,晨見東方”公元前28年(漢成帝河平元年三月乙未),《
漢書.五行志》記載了最早的
太陽黑子記錄,“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公元
103年,東漢永元十五年,
賈逵創製出黃道銅儀,發現了月亮運動不均勻,稱之為月行有遲疾。《
後漢書·五行志》“後漢靈帝建寧元年(
168年),日數出東方,正赤如血無光,高二丈余,乃有景(影),且入西方,去地二丈亦如之”。《
後漢書·天文志》載:“中平二年(
185年)十月癸亥,客星出南門中,大如半筵,五色喜怒,稍小,至後年六月消。”這是
超新星爆發最早的記載:RCW86。
魏晉南北朝
《
資治通鑑》載“西晉惠帝永寧元年,自正月至於是月,五星互經天,縱橫無常。”公元三世紀,魏晉南北朝
虞喜發現
歲差。
隋朝
公元五世紀,
陳卓編《全天星圖》共1464星。《
隋書·天文志》記載:“太清二年五月(548年6月),兩月現。”
唐朝
公元
687年,最早的流星雨記錄。《新唐書·天文志》記載說:“貞觀年,突厥有三月並現。”《新唐書˙天文志》記:“乾寧三年(
896年)十月有客星三:一大,二小,在虛、危間(今寶瓶座),乍合乍離,相隨東行,狀如斗。經三日,而二小星沒。其大星後沒”。
宋遼金
宋太祖建隆元年(
960年)正月癸卯,匡胤軍中知星者河中苗訓,見日下復有一日,黑光摩盪。(《續通鑑》)公元
1054年,北宋至和元年(
1054年7月4日)有
超新星的記錄,現稱為
蟹狀星雲。宋徽宗宣和七年(
1125年)十二月庚申,日有五色暈,挾赤黃珥,又有重日相盪摩,久之乃隱。(《續通鑑》)《夷堅志甲卷十九》“宋孝宗乾道二年(
1166年),趙清憲賜笫在京師府司巷……以暑月不寐,啟戶納涼,見月滿中庭如晝,方嘆曰:‘大好月色。’俄廷下漸暗,月痕稍稍縮小,斯須光滅,仰視星斗粲然,而是夕乃晦日,竟不曉為何物光也”(一次月食的記錄)金世宗大定二十一年(
1181年)六月,“客星見於華蓋,凡百五十有六日滅”。(《
金史·天文》)這是仙后座
超新星爆發。宋孝宗淳熙十三年(
1186年)八月乙亥朔,日月五星聚軫(烏鴉星座)。(《續通鑑》)這是太陽月亮和五大行星連成一直線的記錄。
元朝
元順帝至正十年(
1350年)六月壬子廿九日,有星大如月,入北斗,震聲若雷,三日復還。(《續通鑑》)
明朝
《
明史·天文二》載: “洪武三十一年十月,
熒惑守心。”明英宗正統十四年(
1449年)八月辛未日,月晝見,與日並明。(《
明通鑑》)明世宗嘉靖廿九年(
1550年)六月戊申,太白晝見,連日陰雨,凡晝見者七日。(《明通鑑》)隆慶六年(
1572年)十月,客星見東北方,出閣道旁,壁宿度,歷十九日。萬曆三十二年(
1604年)九月,客星見尾分,一更時出西南方,三十三年二月始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