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自然界最壯觀的之一,日全食自古以來就是人類好奇、恐懼甚至是膜拜的對象。萬物之源——太陽的突然 “隱身”,讓迷信的古人們又敬又畏,在世界各地也流傳著諸多關於日全食的趣聞傳說。
古代人大多認為日全食的發生是天上的動物吞食太陽所致,因此對之誠惶誠恐。至於這種動物到底是什麼,各國眾說紛紜。古印度和加勒比海沿岸的土著人認為是巨龍,中國人認為是天狗,越南人認為是青蛙,阿根廷人認為是美洲虎,西伯利亞人則辯稱是吸血蝙蝠。此外,古希臘人還把日全食解釋成是太陽拋棄了地球。 公元前2134年10月22日,中國發生的一次日全食曾讓兩名占星官丟了性命,原因是他們沒能及時預報日全食,導致人們來不及準備弓箭和鑼鼓 “嚇跑天狗”。同樣出於對日食的無知,1600年北美印第安人誤以為天火被盜,爭先恐後地向天上發射火箭,試圖重新點燃太陽。 在古代文獻和文學作品中也有關於日食的記載。在 《荷馬史詩》中就有英雄遭遇日食的故事;古希臘作品中也有因發生日全食鏖戰雙方當即停戰休和的記載,認為這是天神生氣的預兆;而古代巴比倫天文學家則詳細記錄了發生在公元前700年至公元前50年的所有日食景觀。 其實,在近、現代文學作品中也不乏日食的身影。如今,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人類已能準確預測日全食發生的時間,誤差不超過1秒,更多的人們帶著觀奇覽勝的心態看待日全食——這一充滿奇趣的自然天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日食傳說
- 外文名:Затмение легенду
- 拉丁文名:eclipsis legend
- 韓文名:전설 이클립스
- 英文名:eclipse legend
- 拼音:rishichuanshuo
歷史傳說,資料記載,
歷史傳說
古代人大多認為日全食的發生是天上的動物吞食太陽所致,因此對之誠惶誠恐。至於這種動物到底是什麼,各國眾說紛紜。古印度和加勒比海沿岸的土著人認為是巨龍,中國人認為是天狗,越南人認為是青蛙,阿根廷人認為是美洲虎,西伯利亞人則辯稱是吸血蝙蝠。此外,古希臘人還把日全食解釋成是太陽拋棄了地球。
公元前2134年10月22日,中國發生的一次日全食曾讓兩名占星官丟了性命,原因是他們沒能及時預報日全食,導致人們來不及準備弓箭和鑼鼓 “嚇跑天狗”。同樣出於對日食的無知,1600年北美印第安人誤以為天火被盜,爭先恐後地向天上發射火箭,試圖重新點燃太陽。
在古代文獻和文學作品中也有關於日食的記載。在 《荷馬史詩》中就有英雄遭遇日食的故事;古希臘作品中也有因發生日全食鏖戰雙方當即停戰休和的記載,認為這是天神生氣的預兆;而古代巴比倫天文學家則詳細記錄了發生在公元前700年至公元前50年的所有日食景觀。
其實,在近、現代文學作品中也不乏日食的身影。如今,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人類已能準確預測日全食發生的時間,誤差不超過1秒,更多的人們帶著觀奇覽勝的心態看待日全食——這一充滿奇趣的自然天象。
傳說之一、天狗吃太陽
釋迦摩尼十位弟子中有一位名叫目連的公子,生性好佛,為人善良,十分孝順母親。但是目連之母,身為娘娘,生性暴戾,為人好惡。有一次,目連之母突然心血來潮,想出了一個惡主意:和尚念佛吃素,我要作弄他們一下,開葷吃狗肉。她吩咐做了三百六十隻狗肉饅頭,說是素饅頭,要到寺院去施齋。目連知道了這事,勸說母親不聽,忙叫人去通知了寺院方丈。方丈就準備了三百六十隻素饅頭,藏在每個和尚的袈裟袖子裡。目連之母來施齋,發給每個和尚一個狗肉饅頭。和尚在飯前念佛時,用袖子裡的素饅頭將狗肉饅頭調換了一下,然後吃了下去。目連之母見和尚們個個吃了她的饅頭,“嘿嘿”拍手大笑說:“今日和尚開葷啦!和尚吃狗肉饅頭啦!”方丈雙手合十,連聲念道:“阿彌陀佛,罪過,罪過!”事後,將三百六十隻狗肉饅頭,在寺院後面用土埋了。這事被天上玉帝知道後,十分震怒。將目連之母打下十八層地獄,變成一隻惡狗,永世不得超生。目連是個孝子,得知母親打入地獄,他日夜修煉,終於成了地藏菩薩。為救母親,他用錫杖打開地獄門。目連之母和全部惡鬼都逃出地獄,投生凡間作亂。玉帝大怒,令目連下凡投身為黃巢。後來“黃巢殺人八百萬”,傳說就是來收這批從地獄逃出來的惡鬼。目連之母變成的惡狗,逃出地獄後,因十分痛恨玉帝,就躥到天庭去找玉帝算賬。她在天上找不到玉帝,就去追趕太陽和月亮,想將它們吞吃了,讓天上人間變成一片黑暗世界。這隻惡狗沒日沒夜地追呀追!她追到月亮,就將月亮一口吞下去;追到太陽,也將太陽一口吞下去。不過目連之母變成的惡狗,最怕鑼鼓、燃放爆竹,嚇得惡狗吞下的太陽、月亮,又只好吐了出來。太陽、月亮獲救後,又日月齊輝,重新運行。惡狗不甘心又追趕上去,這樣一次又一次就形成了天上的日蝕和月蝕。民間就叫“天狗吃太陽”,“天狗吃月亮”。直到現在,每逢日蝕、月蝕時,不少城鄉百姓還流傳著敲鑼擊鼓、燃放爆竹來趕跑天狗的習俗。
傳說之二、阿修羅吃日
阿修羅是天龍八部之一,原為古印度神話中的一種惡神。佛教經籍稱阿修羅為“非天”或“劣天”,意思是無端挑起戰爭,男極醜女極美。他與鬼蜮有相似之處,卻不是鬼蜮;他與人一樣有七情六慾,卻不是人。他是一種非神、非鬼、非人,又極端醜惡的怪物。據佛教傳說,阿修羅與帝釋天是冤家對頭,總是互相爭鬥不休。因為阿修羅有美女而無美食,天族有美食而無美女,所以互相嫉妒搶奪,最終阿修羅族戰敗被逐出天界,居於彌盧山洞窟中。
後來眾神在痛飲不死甘露的會議中,一個叫羅喉的阿修羅混了進去,因被月神與太陽神發現砍了腦袋,然而他喝的不死甘露沒有下肚只到了喉嚨處,所以只有頭顱懷著怨氣衝到天上,化成暗星羅喉星,不停地追著太陽月亮咬,而因為沒有下身,吃掉不久就會掉出來,這就是日食月食的原因。至於剩下的身體,則化成了另一顆暗星計都星。
傳說之三、黃琬七歲巧解日食
東漢末年,有個當過太尉的高官名叫黃琬,曾與司徒王允共同商量翦除了大惡賊董卓。黃琬在很小的時候就十分聰明,而且能言善辯。
正月里,氣象有變,天空忽然發生日食。魏郡所轄十來個縣的百姓都清清楚楚地看見了,可是京城的人們卻看不到。訊息傳到朝廷,太后立即傳令召見黃瓊。
進入皇宮後,太后坐在宮女簇擁的華蓋之下接見。
黃瓊祖孫兩人俯伏在地,磕了幾個響頭。
太后笑問道:“小孩是誰啊?”
太后問:“年庚幾何?”
黃瓊答:“五歲。”
太后說:“喔!你在魏郡看到日食了嗎?”
黃琬清清亮亮地回答:“托太后洪福,看到了。”
太后轉向黃瓊問道:“日食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黃瓊一時間想不出用什麼準確形象的語句來解說日食的樣子,臉面不覺發了紅。
黃瓊大為驚喜,連忙朗聲將孫子的說法報告太后。
太后聽罷笑道:“喔,是這樣!天狗嘴巴太小,吞不了全日呀!”又說:
“小孫子跟您說什麼悄悄話,可不要瞞著我啊。”
黃瓊吃了一驚,連忙跪伏在地請罪,說:“小琬是教我怎么具體回答太后的考問啊。”
太后笑道:“我早就看出這是個腦瓜聰穎的小孩啦。”說完,吩咐拿出珍貴的禮品獎賞了他。
傳說之四、阻止了一場戰爭的日食
一天,兩軍對陣,激烈的廝殺一直持續到太陽偏西,陽光照射到盔甲上,閃現出一道道刀光劍影。忽然,士兵們發現,一個黑影闖進入圓圓的日面,把太陽一點一點地吞食,眩目的太陽光碟逐漸減少,大地的亮度慢慢減弱,好像黃昏提前來到。隨即,太陽全被吞沒,頓時天昏地暗,仿佛夜幕突然降臨,一些亮星在昏暗的天空中閃爍著。士兵們從來沒見到過這種景象,頓時驚得目瞪口呆,在茫茫的“黑夜”中停止了廝殺。
雖然過了不久,太陽就重新出現,日食很快就結束了,但雙方認為,這是上天不滿他們兩國的戰爭而發出的警告,仗不能再打下去了。雙方的首領經過一番商討以後,決定握手言和,簽訂了永久的和平契約。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就這樣因偶然遭遇一次日全食,而化干戈為玉帛。
這個故事記載在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著作《希波戰爭史》中,根據背景信息,天文學家早就推算出這次日食發生在公元前585年5月28日。
這部書中還記載說,在愛琴海東岸米利都的著名學者泰勒斯預報了這次日全食。米利都屬於古希臘城邦,此時,古希臘的文明正跨入自己的輝煌時代,泰勒斯作為一個先驅者,在哲學、數學、天文學、工程、政治等領域都作出了奠基性的貢獻。因此,如果說世界上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家”是誰,應該非泰勒斯莫屬。泰勒斯預知了這次日全食後,打算利用當時人們對日食的恐懼心理來消除戰禍,於是,他向交戰兩國宣布:“上天對這場戰爭十分厭惡,將用遮蓋太陽的辦法來向你們示警,若你們再不休戰,將有大難臨頭。”那時普通人對日食的成因都不甚了了,更不用說相信日食的預報了,所以雙方都不理會泰勒斯的警告,直到交戰時真的發生了日食,他們才對泰勒斯心悅誠服,從此結束了戰爭。
泰勒斯是怎樣預知這次日食的呢?難道他那時就精確掌握了日、月運行的規律?後人對此做過種種考證,推測泰勒斯可能是使用迦勒底人(是古巴比倫人?)發現的沙羅周期(即:日、月食經過18年11天又8小時以後會重複出現)來預報的。不過沙羅周期只是個近似周期,特別是日全食,全食帶很窄,同一周期里每次發生的位置都不一樣。看來,如果說泰勒斯作了預報的話,也是僥倖說對,因為全食帶恰好落在兩國交戰的戰場上。
所以,泰勒斯是否真能預報日食,現在尚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泰勒斯真的作出了精確的預報,於是進一步認為:古希臘科學誕生於公元前585年5月28日,或者乾脆說人類科學誕生於公元前585年5月28日。不管是不是真的如此,從這種說法至少可看出,對日、月食的認識和成功預報是人類歷史上多么重大的事件!
傳說之五、李淳風知天不懼命預報日食
中國在漢朝時,已能對日、月食做出大致的預報了,在以後的朝代里,隨著對日、月運行規律認識的加深,對日、月食的預報也越來越精確。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全盛時代,天文曆法科學在唐代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曆法、觀測儀器、天象記錄等方面都出現了總結性的或突破性的成果。李淳風就是這時代湧現出來的一位精通天文、歷算、陰陽之說的奇人。
李淳風既能指出《戊寅元歷》有那么多失誤,自然要以編撰新曆法為己任。他綜合前人許多曆法的優點,又融入自己的新見解,終於編成一部全新的曆法,獻給朝廷。
那時已發現,按《戊寅元歷》預報未來的日、月食,經常出現明顯的誤差。而李淳風對自己的新曆法卻充滿了信心。有一年,李淳風按自己的曆法計算,某月初一將出現日食。而朝廷按舊曆法頒布的曆書中這天是沒有日食的,他就把自己算出的日食發生、結束的精確時刻上報到朝廷。
既然是太史丞預報的,太宗李世民就不能不理,於是到了這天,就半信半疑地率領眾官趕到殿前,讓文武百官準備好救護儀式。可是快到李淳風說的時間了,天上圓圓的太陽還是毫無動靜,李世民不高興地說:“李淳風,如果日食不出現,你可是欺君之罪!”欺君之罪是要被殺頭的,李淳風卻毫不懼怕地說:“聖上,如果沒有日食,我甘願受死。”李世民又等了一會,等不及了,對李淳風說:“我看你趕緊回家一趟,與老婆孩子告別吧!別讓我們白等啦!”李淳風在地上插一根木棍,影子投射到牆上,他在牆上的影子邊劃了一條標記,說:“聖上請看,等到日光再走半指,照到這裡時,日食就出現了。”果然,過一小會,天上的太陽開始被一個黑影侵入,跟他說的時間絲毫不差,於是百官下拜祈禱,鑼聲、鼓聲響成一片。這時,李淳風擦擦頭上的冷汗,對李世民說:“臣的新曆法,對以前的日食,百試百靈,今天又驗證了剛剛發生的日食,可見是精密無比的,願聖上儘快下詔頒用新曆,方能順天知命、利國安邦。”李世民從此對李淳風的曆法大為欣賞。到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朝廷決定改用李淳風的曆法,並將其命名為《麟德歷》。
此故事見於唐代劉餗所著的《隋唐嘉話》。正因為李淳風編撰的曆法精密,他有這份自信,才敢冒風險預報這次前人漏報的日食。可能有人會問:既然已經能預報了,說明人們已經知道它是自然現象,為什麼還要搞救護儀式?這反映了在人們認識提高的同時,封建體制和傳統意識的相對穩定和滯後性。近代,特別是明末和清朝,這個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按傳統觀念,日食是上天的告警,統治者必須舉行儀式救護,另一方面,天文學家對日、月、地的運行已了解的很透徹,日月食已能精確預報,說明它們與地上的人事沒關係。比如到清朝,雖然仍有龐大的司天機構,曆法和天文儀器的精密度也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但天文官對政治的影響卻大大降低了,除了曆法頒布仍是皇家的大事外,朝廷對天象的關注只剩下一些象徵意義而已,據說清廷皇帝率百官舉行日食救護儀式時,許多官員都躲在後面聊天,欽天監的管理也前所未有的鬆懈,連天文生觀測日、月食都偷懶,經常不去觀測,只是將預報的時間抄來報上去了事。
傳說之六、讓天文官丟了腦袋的“仲康日食”
對這一天象最為恐懼的還是朝廷和天子,因為“天狗吃太陽”預示著國家將有災難發生,可能會危及帝王的地位或生命。那時,朝廷已經形成一套“救日”儀式,每當發生“天狗吃太陽”時,監視天象的天文官羲和要在第一時間觀測到,然後立刻以最快的速度上報朝廷,隨後天子馬上率領眾臣到殿前設壇,焚香祈禱,向上天貢獻錢幣以把太陽重新召回。可這次,時間過去了好久,大家眼看著太陽一點點消失,無盡的黑夜就要籠罩大地了,文武百官和仲康大帝都已聚到宮殿前了,卻獨不見羲和的身影。已經錯過了最佳救護時間,仲康大帝顧不得多想,連忙主持開始了救護之禮。
殿內殿外一片忙亂,宮中樂官急急忙忙敲響了救日的鼓聲,主管錢幣的官匆匆地趕往錢庫去取錢,其他官員也慌慌張張跑來跑去安排儀式,這時天色越來越暗,突然,天地一下子陷入黑夜,幾步之內難辨人影,太陽被天狗徹底吞吃了。仲康大帝率眾官跪倒在地,一遍遍地乞求上天寬恕,這一瞬間,人人心中都十分恐懼,心想因為沒有及時救護,太陽可能永遠不出來了,大夏王朝的末日到了。
不知過了多久,就在人們感到徹底絕望時,太陽的西邊緣露出了一點亮光,大地也逐漸明亮起來,日盤露出得越來越多,天狗終於把太陽吐出來了!仲康大帝和文武百官這才舒了一口氣。
“天狗吃太陽”終於結束,仲康大帝這時才發現,天文官羲和到現在也沒露面,發生了這么大的事,身負重任的羲和居然不見人影,仲康大帝十分惱火,立刻派人去尋找。
幾個差役趕到清台(當時的天文觀測台),好不容易在清台旁守夜的小屋裡找到了羲和。這位重任在肩的天文官居然在呼呼大睡,一問羲和的下屬,才知道羲和昨天喝了一夜的酒,此刻仍然爛醉如泥,差役們不敢耽擱,架起羲和塞進車子,把他送進宮中。
這個故事記錄在中國最早的一本歷史文獻彙編里,這是國人第一本書,所以名字就叫《書》,到漢代被稱作《尚書》,意思是“上古之書”,後因為成了儒家的重要經典,又被稱作《書經》。其中《胤征篇》說:
“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師,羲和廢厥職,酒荒於厥邑……乃季秋月朔,辰弗集於房,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羲和屍厥官,罔聞知,昏迷於天象,以乾先王之誅。”“厥”即“其”,季秋是秋天的第三個月——夏曆的九月,“辰”指日月之會,房是房宿,即天蠍座β、δ諸星,“辰弗集於房”即日月在房宿合朔時出現了問題,那時大概還沒有“日食”一詞,所以只好這樣描述性地說明。瞽是樂官,嗇夫是掌管錢幣的官,庶人即百姓。樂官擊鼓、嗇夫急跑取幣、百姓奔走都是在匆忙舉行日食救護儀式。屍,主管,羲和尸位素餐,發生了重大天象還不知道,結果丟了性命。
雖然沒有“日食”二字,這則記錄也早就被證認為是一次日食記錄,而且是中國最早的記錄(很可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錄),被稱作“書經日食”、“仲康日食”,可能發生在公元前1961年10月26日,據現代天文方法推算,那次日食發生在中午,全食帶恰好穿過中原地區(當然還有幾次日食也比較符合《尚書》中的記錄,具體是哪一次,尚無定論)。
資料記載
日全食過程中的五個時期
日全食的過程包括五個時期。一是初虧:月影剛開始侵蝕日面,即日食過程開始的時刻,此時為日偏食;二是食既:月影剛剛遮住整個日面,日全食開始,此時有一兩秒鐘的時間可以在日面邊緣看到一串亮點,這被稱為“貝利珠”,它們是由於月亮邊緣凹凸不平的山峰對陽光的散射而形成的;三是食甚:月影圓心與日面圓心距離最近,此時日光被遮的最嚴實;四是生光:月影剛劃出日面,此時日全食結束,又開始呈現日偏食,“貝利珠”在此時會再次出現;五是復圓:月影完全劃出日面,到此為止,日食過程完全結束。
人類何以準確預報日食
世界上最早供日食預報的手段是日、月食的循環周期,古巴比倫根據對日、月食的長期統計,發現了223個朔望月的循環周期,被稱為“沙羅周期”。
據了解,古代日、月食循環周期的發現對日食預報起了重要的作用,但這種預報只能粗略地推算出日、月食發生的日期。現在人們已經熟悉了日食發生的原因。隨著現代天文學的發展,天體位置歷表的精度不斷提高,只要能算出太陽、月球和地球這三者在某一時刻的相對位置,就能夠精確預報日、月食。
日全食時間為何有長有短
日全食持續時間的長短,同月球影錐在地面上的大小和其移動的速度有關。
月輪的大小實質是月球離地球的遠近。發生日食時,如果月球離地球比較近,從地球上看,月輪比較大,移動的月輪遮擋太陽的時間就會比遠離地球、看來比較小、移動的月輪遮擋太陽的時間要長。另一個決定因素是月影在地面上移動的速度。月影在地面上的移動速度,是月球自西向東繞地球公轉速度(1.01千米/秒)和地面上某點自西向東自轉速度所決定的 (赤道上自轉速度0.46千米/秒)。在赤道地區,後者最大,月影在地面移動最慢,全食持續時間就長,反之,緯度越高,後者越小,月影在地面移動越快,全食持續時間越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