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守賢,天文學家。參加主持建立我國獨立的世界時系統,技術上全面主持建立我國授時中心的短波授時工程和遠洋授時工程。有關太陽活動對地球自轉軸調製模型的研究和利用中國古代日食紀錄研究地球自轉長期變化得到國際上好評,關於夏仲康日食的再研究成為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標誌性成果之一。參加組織國際地球自轉聯測的國際合作,是我國天體測量學與高精度授時領域的主要學術帶頭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守賢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中國
人物簡介,技術成就,簡歷,主要論著,
人物簡介
吳守賢,天文學家。湖北沙市人。1956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數學天文系。後任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院長、國際天文學協會會員、陝西省科學院院長、國際天文學協會會員、中國天文學會副理事長。是建立與發展我國世界時系統的主要科技工作者。其研究成果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與苗永瑞共同主持研究、設計、建立了我國新的授時中心,使我國授時的精確度進入了世界先進行列。著有《時間測量》。
技術成就
徐家匯觀象台在20世紀30年代授時領域內曾經是國際上頗負盛名的天文台,1926年與1933年兩次國際經度聯測中它是國際上的一個天文經度基地。1962 年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主持使其與佘山觀象台合併重組為上海天文台,直接隸屬於學風嚴謹,學術氣氛濃郁的中國科學院。它對於年輕科技人員有良好的薰陶作用,吳守賢在這種環境下也逐漸成熟。
1957~1959年徐家匯觀象台參加了國際地球物理年(IGY)合作的一個子項目,即第三次國際經度聯測。這個合作得到了政府的重視,配置了國際上先進水平的天文測時與守時儀器,其中之一是王綬琯受命赴前蘇聯普爾柯沃天文總台與光電中星儀的發明人巴甫洛夫教授合作為徐家匯觀象台改裝的一架中星儀,即安裝半自動化光電紀錄終端。王綬琯改裝成功後回國裝調,吳守賢作為王綬琯的助手參加了這個項目,並作為觀測者在這個儀器上參加了國際經度聯測。在這期間吳守賢被紫金山天文台任命為徐家匯觀象台業務秘書,這在客觀上為他全面深入地進入授時領域創造了條件。1959年初吳守賢參加了由中國科學院張勁夫副院長和國家計量局鐘林局長召集的工作會議,討論國務院把包括時間計量在內的四種計量基準委託給中國科學院的實施細節。在這次會上紫金山天文台業務秘書黃建樹與吳守賢共同提出一個建立我國時間計量基準的草案,後被國家科委接納並反映到著名的國科周字185號檔案之中。這個檔案對我國時間基準建立和套用的影響是頗為深遠的。次年國家科委在中蘇合作156項協定中,選派吳守賢赴前蘇聯學習時間計量。他1960年進入北京外國語學院留蘇預備部學習俄文,不料一年後,中蘇關係破裂公開化,合作中斷,出國留學計畫取消。留蘇未成吳守賢沒有灰心,他決心以掌握俄語的條件自修前蘇聯天體測量專業研究生課程,1962~1963年讀了《基本星表》、《基本天文常數》、《基本天體測量學》和《經緯度變化》等專著。至此使吳守賢對本專業的知識掌握產生了深刻的變化,為進一步獨立開展研究創造了條件。
1961年,吳守賢參加了葉叔華創建的綜合時號改正數項目組。這個項目的研究目的是集中上海、南京、北京、武漢四個天文台站的觀測資料,建立我國獨立世界時系統,期望克服擁有40餘個台站的國際時間局要推遲兩年才能提供精確世界時的缺陷,又期望擺脫對擁有18個台站的前蘇聯“標準時刻”系統的依賴。吳守賢是這個項目組的主要成員。這項研究成果使我國世界時精度於1963年趕上國際先進水平,1965年通過了由吳有訓、夏堅白兩位學部委員為首的專家委員會的國家級鑑定。不久在“天文大地測量規範”等國家級檔案中,明確規定天文大地基點的歸算必須使用我國自己的綜合時號改正數。以葉叔華為首的研究集體獲郭沫若院長簽發的獎狀,1982年我國世界時系統的建立和發展成就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86年國家科委第一號白皮書寫道:“從1963年起,我國世界時服務的精確度就已進入國際先進行列”。1996年,在吳守賢調離上海台26年以後,世界時服務的主持單位上海天文台對吳守賢這一工作給出的書面評價是“1960~1970年期間吳守賢同志擔任綜合時號改正數組的組長,綜合時號改正數是建立我國世界時系統的核心課題,該組的研究為我國世界時系統的建立及各項科研成果作出了主要貢獻,而吳守賢同志是實際承擔此項研究的組織者和完成者,許多研究及報告由他完成,若干重要的報告由葉叔華院士與吳守賢共同署名”。1970年吳守賢奉中國科學院之調赴陝西參加創建我國新的國家授時中心。他雖然懷著對上海天文台的深情眷念,還是毫不猶豫地服從國家召喚舉家西遷,貫注全力投身於新的國家需要的重大任務之中。
1977年10月,吳守賢參加了中國科學院天文地球動力學赴法國考察團(團長為上海天文台台長葉叔華,此時吳守賢已被任命為陝西天文台副台長),一行五人,這是在與外國學術界聯繫中斷10年後,中國天文學界第一次組團赴歐洲。它的目的是全方位地了解西方的最新進展。同時還有一個重要使命,就是要與國際時間局(BIH)進行科學家間的接觸,試探恢複合作的可能性,以配合當時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中爭取恢復我國合法席位的鬥爭。由於上海天文台與BIH的合作中葉叔華與吳守賢一直是具體執行者,對於其歷史背景和全過程非常熟悉,中國科學院的委派是深思熟慮的。在訪問中代表團提出拜會巴黎天文台授時研究室主任Guinot博士,而他實際上也是BIH的局長。Guinot對這次會見非常重視,因為他一直對曾經與BIH合作近半個世紀的上海天文台(合作名稱是Zi-ka-wei)16年前單方面突然中止了資料交換感到困惑,他更不明白,在中國中部崛起的一個全天候的新的短波授時台(BPM)工作了7年竟與BIH毫無交流的意願的原因。當代表團向他解釋了問題根源是中國科學院堅持反對出現“兩個中國”的局面,他表示了友好的理解並願採取措施尊重中國科學院的意願,並希望儘快得到中國的授時資料。這次會晤實際上是吳守賢奉命代表陝西天文台把已經工作了7年的BPM短波授時台展示在全世界面前,Guinot也向吳守賢表達了與陝西天文台合作的願望。Guinot等還透露了實際上由BIH牽頭並已醞釀成熟的“國際地球自轉聯測”(MERIT)計畫,並期望中國的天文台參加這項合作。MERIT計畫是把用於測定地球自轉參數的經典技術與新技術的大規模聯合實測比較,為向新技術過渡做準備,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代表團回國後向中國科學院及時地作了匯報,得到了支持,不久即成立了以葉叔華為組長,吳守賢為副組長的MERIT計畫中國組。經外交部批准決定申請由上海、紫金山、北京、陝西、雲南等天文台和武漢測地所正式參加聯測。經過1983年和1984~1985年的實測,取得了優秀的結果,在國際上MERIT總結中得到了很好的評介。該項成果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它是近百名中國天文工作者集體的智慧結晶。
地球自轉研究與天文時的確定是一個科學問題,原子時進入後,地球自轉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發展。在20世紀70年代,由於建立新授時台任務繁重,吳守賢不得不暫時中斷了他自青年時代就已經開始的研究,1977年BPM短波授時台的任務基本完成,只有少量收尾工作,等待國家驗收,更兼訪法後對國際新動向有進一步了解,吳守賢重新根據新的發展恢復了對地球自轉的研究。他首先用快速Fourier變換對國際極移中央局發表的近80 餘年歸一化的極移坐標系列進行了分析,進一步得到Chandler 分量的雙峰分裂具有很好的對稱性,不久他和合作者提出了一個以太陽活動為背影的調製模型,試圖解釋這種分裂現象。該論文於1981年在《中國科學》正式發表,引起了國際重視,1982年IAU一次大會上,第19專業委員會主席在總結地球自轉研究中引用了全球300餘篇文獻,其中引用了吳守賢在《中國科學》上的論文,它是惟一的一篇中國文獻。1979年吳守賢注意到,從1970年起國際上掀起了用遠古的日食紀錄研究地球自轉長期變慢的高潮,外國人先後使用了30幾個中國古代日食紀錄,有見識的外國人在讚揚中國古代日食紀錄豐富寶貴之時,提出只有中國人自己來介入這種研究才能得出有價值的結果。吳守賢發現外國人使用的紀錄竟有1/3使用錯誤,因此他開始著手建立根據中國紀錄特徵的方法,重新整理古代紀錄並以此研究方向招收了第一位研究生劉次沅。劉次沅在這個方向上進行了創造性研究,先後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已經成為國際上知名的中國古代天象紀錄套用的專家。
1985年,IAU正式恢復了中國天文學會的合法席位,我國派出了數十名天文學家組成的陣容雄厚的代表團出席在新德里召開的IAU第19屆大會,吳守賢當時已經是中國天文學會副理事長,參加了這個代表團的領導小組,協助團長王綬琯理事長進行組織工作,並在大會的No.19、31專業委員會聯合學術討論會上提交了中國古代日食資料研究地球自轉長期變化方面的報告,受到外國同行的歡迎。
1989年,吳守賢以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院長身份應前蘇聯普爾柯夫沃天文台台長的邀請,參加該台成立150周年的慶典,同時應邀的中國天文學家有紫金山天文台童傅台長和陝西天文台漆貫榮台長。前蘇聯天文學家對於闊別了20餘年的中國同行表現了極大的熱情,並對老一輩的中蘇天文學家的合作有美好的回憶。會後吳守賢與漆貫榮特別拜訪了前蘇聯“標準時刻”的資料中心,即設在莫斯科郊外的無線電物理與電子學研究所,在那裡吳守賢再次看到20多年前在上海天文台親自經手每半月向這個授時中心提供的大量的交換資料,對那一段歲月執著的合作和追求感想萬千。
1995年國家啟動了著名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吳守賢應項目首席科學家席澤宗院士的邀請參加並承擔了夏代仲康日食的再研究的子課題(該工程共分36個子課題)。吳守賢等分析了歷代天文學家對這次日食發生年代的13種不同的結論,進行了復算,並利用現代的天文常數和日食計算方法對公元前2250~公元前1850年的400年間的洛陽發生的日食進行了普查計算,發現其中有公元前2043年B.C.10月30日,2019年B.C.12月6日,1970年B.C.11月5日和1961年B.C10月26日的日食記錄可以作為夏仲康日食發生的參考。這成為工程專家組確定夏代始年為公元前2070年的重要參考結果。該結果後來被評為“夏商周斷代工程”的12個標誌性成果之一。
簡歷
1934年11月2日 出生於湖北省荊州市沙市區。
1952~1956年 在南京大學數學天文系天文專業學習。
1956~1970年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工作。
1960~1961年 在北京外國語學院留蘇預備部學習。
1970~1983年 在中國科學院陝西天文台工作。(1977年為副研究員,1978年為副台長)
1981~1988年 當選為中國天文學會副理事長。
1983~1996年 在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與陝西省科學院工作。(1983~1986年為副院長,1987~1996年為院長)
1985~1986年 兼任中國科學院陝西天文台黨委書記。
1988~1998年 當選為陝西省天文學會理事長。
1990~2000年 任陝西省政府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科技組組長。
1992~1997年 任陝西省政協常委,經濟與科技委員會副主任。
1992~1997年 任陝西省學位委員會副主任。
1986年 任中國科學院陝西天文台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主要論著
1 葉叔華,吳守賢.我國的綜合時號改正數.測繪學報,1966,9(1)
2 科學通報外文版.1966,17(9)
3 吳守賢.確定瞬時極坐標的台站最佳分布.天文學報,1961,12(2)
4 吳守賢,王叔和,華英敏.Chandler極移的特徵.天文學報,1979,20 (2)
5 吳守賢,華英敏,王叔和.在極移的Chandler分量上的調製現象.中國科學(A),1981,7
6 吳守賢.在研究地月系加速中套用中國古代交食紀錄的某些問題.陝西天文台台刊,1980,3
7 吳守賢,漆貫榮.高精度授時新進展.中國測繪學會第二屆年會文選,1982
8 吳守賢,漆貫榮.新天文學常數系統.天文學進展,1983,1(1)
9 吳守賢,劉次沅.古代交食觀測對地球自轉長期變化研究進展.天文學進展,1987,5(2)
10 吳守賢,劉次沅.中國古代月掩犯的紀錄得到的地球自轉長期變化.天文學報,1993,34(1)
11 吳守賢.夏代仲康日食記載再讀.自然科學史研究,1998,17(3)
12 吳守賢.夏仲康日食年代確定的研究史略.自然科學史研究,2000,19(20)
13 吳守賢(譯),庫里柯夫著.新天文常數系統.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
14 吳守賢,漆貫榮,邊玉敬.時間測量.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15 吳守賢.飛向太空.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
16 吳守賢.司馬遷與中國天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7 吳守賢,郭盛積,徐世忠,等.中國古代天體測量學.石家莊:河北科技出版社(待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