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翁廟

仙翁廟

仙翁廟又名純陽宮,在山西高平縣城西北10公里伯方村,規模宏大,布局嚴謹,是當地著名道教廟宇,始建年代無考,明嘉靖十七年(1583年)重修。現存前部為山門、鐘鼓二樓,後中部有樂亭、仙翁亭、仙翁殿、東西配殿和走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仙翁廟
  • 地理位置:山西高平縣伯方村
  • 景點級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別名:純陽宮
  • 建築年代:始建不詳,明代嘉靖十七年重修
  • 類型:道教廟宇
簡介,考古發現,特色,崇道之風,美麗的壁畫,建築風格,主要建築,有關人物,謎題,仙翁是誰,廟建何時,

簡介

高平仙翁廟,道教宮觀。在山西省高平縣城西北十公里處的伯方村。布局宏大,規模宏偉。始建年代不詳,明代嘉靖十七年(1538)重修。現存前部有山門、鐘鼓樓,後部有樂亭、仙翁殿、東西配殿及走廊。仙翁殿為主體建築,殿內供奉呂洞賓塑像,尊稱“仙翁”並以名得廟,該廟亦稱純陽宮。殿寬五開間,懸山式,前檐施通長大額枋一道,額上用五鋪作斗拱承托屋檐,殿內無柱,六檐袱通達前後檐外,梁枋簡潔規整,殿頂琉璃脊獸完備、龍鳳、花卉、力土等,比例和諧,製作精工,色調純樸,堪稱明代琉璃中的佳品。正脊鴟吻背面,留有嘉靖十七年銘記,為琉璃燒制與殿宇重修年代,一九九八年當地民眾與伯方煤礦集資進行了整修。為山西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仙翁廟(圖1)仙翁廟(圖1)

考古發現

上黨地區自古有“伯方的廟、市望的塔、秋子的戲台子、聖皇嶺上的好挑角”民謠流傳至今,打動了許多人的心扉。筆者和有豐富經驗的古文化研究學者李玉振老人用兩年的時間,對高平八景之一的總聖仙翁廟進行了考證,發現此廟“道邁前烈、聲高自古”,廟內“唐壁畫”是國寶,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仙翁廟(圖2)仙翁廟(圖2)
山西省晉城市考古專家在高平境內的伯方村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仙翁廟發現一幅保存完整的巨幅帝王壁畫,經考證,該壁畫的主人為唐玄宗李隆基
據專家介紹,唐玄宗巨幅壁畫像分別畫在仙翁廟內的東、西兩個山牆上,總面積達60多平方米。其中東牆壁上記載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到泰山封禪時求仙助道的壯觀場面,西牆壁上記載的則是從李隆基泰山封禪歸來的情景。東牆壁畫唐玄宗神態逼真,儀容不凡,西牆則表情焦慮偏瘦,不如東去封禪時神采奕奕。
專家們根據大明成化年間的一塊石碑的碑文推斷,早在大明成化以前此廟宇已經存在,且“歷代修崇加封聖號不計年矣。”從壁畫風格推論,其仕女造型豐腴,應屬唐宋時期典型的工筆畫法。

特色

崇道之風

早在貞觀年唐太宗李世民把春秋時期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封為“玄元皇帝”頂禮膜拜。作為“本土國教”加以崇尚。總聖仙翁廟的創建與唐玄宗“尊崇道教”,在全國推行道教有關。開元29年唐玄宗根據自己的夢幻,派人到周至樓找到一張老子像,迎置慶興宮“命畫玄元皇帝真容,分置諸州開元觀”據《冊府元龜》記載:“天寶八年在潞州舊居啟聖宮,玉造聖祖大道玄元皇帝及帝真容(玄宗)”。擬佛之制,唐玄宗畫像、石雕像、塑像遍及各地。特別是在上黨發祥地備受尊崇。唐玄宗是一位很獨特的帝王,率先把自己的真容塑到道觀之中,唐玄宗不僅把自己造成了神,還把大臣的畫像刻入神殿。
仙翁廟(圖3)仙翁廟(圖3)

美麗的壁畫

2004年4月21日《太行日報》晚報版發表《高平發現唐玄宗壁畫》後,央視國際頻道於5月9日16時40分播發《山西高平境內仙翁廟發現一幅保存完整的大幅帝王畫像,畫像上的主人是唐玄宗》。5月13日《山西日報》報導:高平驚現唐玄宗巨幅壁畫帝王像,畫像上的主人是唐玄宗。引起國內外史學家和文物研究人員的關注,許多學者光顧研究。2004年9月1日山東泰山學院,泰山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周郢等人專程來高平進行研究。並撰寫《嚴若翠華舉,登封圖乍開》文章,認為《唐玄宗泰山封禪圖》與史書記載一致,並提供了一些新證,佐證史實。
高平縣仙翁廟壁畫高平縣仙翁廟壁畫
總聖仙翁廟裡的壁畫,畫筆流暢,勢仗雄俊,畫法簡潔明快。衣帶、皇羅傘、旌旗尤顯飛動,畫像眼神凝聚力非常強,眼神有活現之感,此畫非一般工匠之筆。壁畫沒有被重彩的記錄,仍原澤原貌、古仆典雅。

建築風格

景龍三年十月二十五日,李隆基以臨淄王身份出任潞州別駕,由潞南二里金橋,途經高平返回京城。在潞州常有童謠說:“聖人持節度金橋,羊頭山北作朝堂”。《金橋圖》畫卷主要渲染李隆基潞州任別駕一職,從此走向“聖皇”“總聖”的關鍵標誌性建築。《金橋圖》與《東封圖》繪製一個時期,均是在開元十三年東封泰山,回潞州產物。總聖仙翁廟在設計上,已經考慮到《金橋圖》意,在《東封圖》大殿前,專門仿潞南二里金橋,設計建造了精美的“金橋”。在採用石料上有所區別,潞南二里金橋為青石橋,仙翁廟無水流通,採用的是沙石橋更顯“金橋”輝煌經典。建築設計主要採用了宮殿式與園林結構融為一體的獨特風格,完全體現了“聖人持節度金橋,羊頭山北作朝堂”的構想。
仙翁廟(圖4)仙翁廟(圖4)
2004年10月15日,在整修仙翁殿東側配殿時,村民申福則在地塊磚下,發現一枚開元通寶銅錢,據專家確認,該錢幣為開元初幣制,有流通的痕跡,銅花銹斑清楚,內括自然磨損正常,為開元真鑄幣種。

主要建築

大陽泉村東閣之南,與真武觀音廟一牆之隔處,有一座“石洞坐其下,高閣隆於上”的建築,人稱“仙翁廟”,占地150平方米,下面是兩孔窯洞,可供人居住,沿階向上有正殿三楹,面寬5.6米,進深2.5米,出檐1.2米,殿內為龕式神仙塑像,正中神龕,高1.7米,寬0.8米,進深0.3米,上面刻有“神恩浩蕩”四個字,神龕內有葛仙翁坐像,西檐下立“創修仙翁廟碑記”,由歲進士董注撰書,院內有重修小碑一通。
仙翁廟塑像仙翁廟塑像
仙翁廟始建於清嘉慶23年(1818),至道光六年(1826)全部竣工。這是一座染人祭杞行業宗師的廟宇。先由陽泉村人,在山東走染坊的馮敘發起。馮敘系馮氏三十二世,多年的印染生涯使他技藝精湛,成了當地有名的“師傅”,因而家中比較富裕。他決心以建仙翁廟為已住,於是就聯合趙旺、姚志等人向村中走染坊人家募捐,經過九年努力,終於修成了一座院落式廟宇。山門、圍牆、石階、碹窯、殿宇、廊坊應有盡有,只是礙於神與仙的等級規範,才使頂脊無龍鳳雕花,頂角沒有赿獸。

有關人物

遠在周代,染人就有了專司染布缸神,稱謂梅、葛二聖,並規定其祭祀日是四月十四和九月九日,此二聖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是上古時,黃帝命梅、葛二人司職彩色變幻,他倆就以靛蘭無廢為主,硬制出五彩繽紛的各種染料,以黃為尊,以花色為鮮麗,教人們把美麗的色彩用在日常生活之中。
二是說:古代有一位老人,在大樹下休憩時,經常見到一種葛鳥飛到樹上啄食梅果殘果落地後,地面上就是一片黃色。細心的老人把葛鳥啄梅果的動作視為神仙點化,以中悟出了配製各種顏色的道理。梅葛成了神仙的化身,人們就尊崇葛、梅二仙為染神。
隨著道教的興起,道教中不乏飛煉導引之神仙。印染行內“瓮起金花,石生珠露”的變幻美妙又與煉丹之術有內在的聯繫。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就把染神葛聖和煉丹高手葛仙翁視為同一個神仙來設檀供奉祭拜。葛仙翁被染人尊為染布缸神。
葛仙翁本名葛洪,江蘇句容人。東晉時生於江南豪門世家,葛洪年輕時以儒家名噪一時,兼具文才武略。二十歲時就因作戰有功,被封為伏波將軍,但他們志趣喜好卻是神仙導養之法。
葛洪出身煉丹世家,他的伯祖父葛玄在三國時稱“仙公”系左慈的徒弟。他為了學得祖上煉丹秘術,特意拜“仙公”高足鄭隱為師,得其真傳。後又拜南海太守鮑靚為師,學習占卜道術,娶鮑靚之女鮑姑為妻。
葛洪近四十歲時辭官離家,來到杭州寶石山的西山嶺上結廬修煉,靜心參道。道號抱朴子。一邊修道煉丹,一邊採藥為百姓治療,給當地人做了很多好事,這裡的人就把他稱作“葛仙翁”,把他結廬的山嶺叫成葛嶺,在葛嶺上又修起了“葛仙祠”,後又擴建成“抱朴道院”。是全國著名的道觀。
葛洪晚年又在廣州的羅浮山上煉丹採藥開創了嶺南道教聖地,八十一歲仙逝於羅浮山上,人們為他修建了著名的“沖虛道觀”,觀中的“長生井”是葛洪煉丹時鑿砌,井水非常珍貴,曾有“一斗米換一斗水”之事。
葛洪是東晉著名道士,又是道教理論家,煉丹家和醫學家。著有<抱朴子>七十卷,<金匾藥方>一百卷;<神仙傳>七卷。
仙翁廟是一座小廟,建築風格上平淡無奇,然而它所反映的卻是染人的歷史。遍遊方園幾十里之廟宇,專為染人宗師葛仙翁隆重祭祀者卻只此一處。每年的正月初九,陽泉村附近的染人都要為仙翁爺擺供上香,並為其獻戲祝壽。染人及家屬都要去廟內跪拜,祀求保佑平安。
仙翁廟代表著平定一批走染坊的生意人,艱苦創業的歷史,是值得保護的文化古蹟。
仙翁廟的護廟構思也頗具新意;一般廟宇都是隔幾十年捐資重修。而仙翁廟卻是以廟下窯洞出租,用房租來作為補修廟宇的資金。舊則新之,破則修之,使廟貌常年保持美輪美奐。院內的一通小碑上就有道光12年至25年用房租維修廟宇的工程記載。仙翁廟管理廟宇之法值得研討。

謎題

仙翁是誰

仙翁是誰?
高平縣志》、《中國名勝詞典》(1981年)記載:仙翁廟位於高平市區西北8公里的寺莊鎮伯方村,廟內建有仙翁殿,內供八仙之一呂洞賓,被尊稱“仙翁”,故名仙翁廟。建築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東、西、北三面內壁上繪有精美的壁畫,內容為八仙人物故事,保存基本完好,始建年代無考,有元代建築風韻。
經考證,仙翁主人不是呂洞賓,而是倒騎毛驢的張果老。大殿西側現存一塊明成化七年《重修總聖仙翁廟記》載:“高平之邑,其來尚矣,境內多有名山大川,古廟靈祠,四方往來顧瞻者莫不嘉其山清水秀,地界秀麗。本村之西有一名山清意蘸財山,此山巔之上有一平地,方圓可有數十畝,上有古蹟,總聖仙翁廟在焉,即古真仙景也,古人云,仙翁即世所謂張果老是也。”
大殿東側現存明嘉靖四十四年《重修仙翁祠》碑文記載:“余考王屋山石洞記云:張果隱於穎州,常往來汾水,乘白驢日行千里,休則疊之,其厚如紙,置巾箱中,乘則以水噴之如故。唐玄宗譴人迎之累呈仙術,封其所居山日,時立廟祀之,吾泫伯方村故有祠。”顯而易見,在明成化,嘉靖之前伯方村“故有祠”祀之張果老

廟建何時

廟建何時?
高平縣志》載“始建年代無考,有元代建築風韻”。據大殿東側明景泰六年《重修總聖仙翁廟》碑文記載:“考古迄今,黎庶耄耋之年不計年矣,在拆修西南果角時發現檁木內寫有皇慶二年社長張伯溫等創建東廡”的記載。故《高平縣志》“有元代建築風韻”不足為怪。在皇慶(元朝中期)二年之前“東廡”完成,說明此廟主要建築已經完成,據明成化七年《重修總聖仙翁廟》碑文記載:“自唐宋至我朝,其廟感應之靈驗不計年矣”。“自唐宋至我朝”的記載較為準確。
總聖是誰?
高平縣志》載:廟稱“仙翁廟”。在景泰6年、成化7年、嘉靖44年等多塊碑文中稱“總聖仙翁廟”,而不單稱“仙翁廟”。稱總聖仙翁廟應有其命名的道理。有人傳說張果老就是“總聖”,還有人說孔子就是“總聖”。對此傳說筆者存有異議。據史料記載:民間神話傳說中的八仙張果老、鐵拐李(李鐵拐)、漢鍾離(鍾離漢)、何仙姑、藍采和、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八仙故事多出現於唐、宋、元、明記載。八仙傳說不一,姓名很不固定,早在唐代已有“唐八仙”。至明吳元泰《八仙出處東遊記傳》面世之後,才確定了八仙姓名。《舊唐書》有張果傳曰“則王時隱於中條山,往來汾晉間,時人傳其有長年秘術,自雲年數百歲矣,則天譴使召之,果佯死不赴。開元21年玄宗令通事舍人裴晤往迎之,果對使絕氣如死,良久漸蘇,晤不敢逼,馳還奏狀,又譴中書舍人徐嶠齋聖書以邀迎之,果乃隨嶠至東都。玉真公主早歲好道,欲降先生,果大笑竟不奉,屢辭歸山。因下制曰:“恆州張果先生游外方者也,跡先高尚,深入窈冥,今特行朝禮,爰畀寵命可銀青光祿大夫,號曰通元先生,賜以衣服、雜彩等便放歸山,乃入恆山,不知所之。”可見仙人不是“聖人”,聖人在古代有嚴格的界定。孔子在唐朝貞觀年,唐太宗下詔尊“孔子為宣父”,在兗州特設廟殿,將道教排第一、儒教排第二、佛教排第三。武則天自稱“三聖”,麟德元年元旦泰山封禪時,回駕途經曲阜縣,幸孔子廟時追尊為“太師”。所以在唐朝孔子僅稱“宣父”、“太師”,未達到“孔聖人”的高度。聖人,舊指品德智慧極高的人,古代對帝王的尊稱或指臣民對君主的尊稱。經過反覆考證:“總聖仙翁廟”奉祀的不是一個人,總聖在上,仙翁在次。仙翁殿東西兩側壁畫中的帝王畫像唐玄宗李隆基,正是總聖主人。唐玄宗借鑑武則天“三聖”之稱,自封“聖皇”“總聖”為聖人代表。
壁畫主要謳歌的是唐玄宗張果老,正殿中央(北牆)為張果老像,兩側侍女陪伴,唐朝文武百官畢恭畢敬、頂禮膜拜。東、西牆主要是唐玄宗泰山封禪圖。三牆壁總面積130.46平方米,計125個人像、飛仙、飛禽走獸、龍飛虎躍、仙鶴降書,侍女俊俏、文官嚴整、武士雄威,西牆壁畫李隆基表情略顯焦慮微瘦,明顯有一路風塵僕僕之感。東牆壁畫唐玄宗氣色明顯神采奕奕,容光煥發,一派“得道志滿、榮歸故里”的帝王風範。身後有仙人為其奏樂歡送、迎面有地方官員夾道相逢,場面宏大,十分壯觀。經與史書記載“儀范偉麗,有非常之表”和《中國史通》收載的唐玄宗畫像核對無異。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