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方村

伯方村

伯方村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高平市寺莊鎮,緊鄰S227省道。伯方村歷史悠久,資源豐富,古建叢集,人文厚重,遠近聞名。該村不僅是清初一代廉吏畢振姬故里,而且由於近年發現的“唐玄宗泰山封禪圖”等精美壁畫,越來越引起有關專家的關注和世人的矚目。2009年9月11日,寺莊鎮伯方村入選為山西省第六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伯方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山西省晉城市高平市寺莊鎮
  • 著名景點:仙翁廟,唐玄宗封禪圖,畢振姬故居
歷史沿革,文物古蹟,仙翁廟,唐玄宗封禪圖,畢振姬故居,其它古建築,文化名人,

歷史沿革

伯方村古名叫黑方,此稱早於戰國後期就有之。它和周邊的箭頭、王報、後溝、谷口等村名一樣,皆因長平之戰而得名,所以該村古來就有“先有車輞谷,後有伯方村”之說。車輞谷緊依伯方村西,南北西三面環山,在東面起伏的丘嶺中縱橫著一處寬闊而平坦的天然谷地,其谷口可直通高平西北的小平川,再加上南北兩處的軍事要塞和長平古城,而被趙國軍隊選為屯集糧草和戰車的最佳後勤保障基地。趙將廉頗為了迷惑敵人,還在東部的大糧山假充糧倉,以掩蓋車輞谷的軍事機密。
長平之戰後期,秦將白起施計佯敗,而又秘密派重兵偷襲車輞谷,斷絕趙軍糧草,焚毀其戰車,把車輞谷和緊依的村子燒為一片焦土,成為秦軍最終戰敗趙軍的重要突破口。後來,人們就把燒毀糧草和戰車之地叫做車輞谷,將化為灰燼的村子稱為黑方村。據說西晉永嘉年間,晉懷帝司馬熾曾賜封褚筴長平伯,其領地就是當時的黑方村。明正德七年(公元1513年),因宦官谷大用哥哥谷大寬平叛農民起義有功,被朝廷也賜封於此為長平伯。另本村畢振姬於清順治八年入閣後,一些所載史料對其又有“方伯”之說。久而久之,黑方村名就漸變成了伯方村。

文物古蹟

仙翁廟

伯方村最具文物價值的,就是近年被發現有“唐玄宗封禪圖”的仙翁廟。該廟坐落在村北之高崗,始建年代不詳,廟內現存有明成化七年(公元1741年)重修碑記,上刻:“自唐宋至我朝,其廟感應之靈驗,不計年矣”。由此推測該廟的創建年代應為唐宋時期,爾後元明清歷代曾修葺。仙翁廟建築規模宏大,布局嚴謹。整個建築分前後兩部分,前面有山門、月台、鐘鼓二樓,後部有玉皇樓、再經八問長廊進人拜亭,亭後便是仙翁殿。其中仙翁殿為該廟主殿,內供有八仙之一的道人張果老神像,殿內的北牆壁畫,大都以描述張果老的故事為主題,既有張仙人出山修道之場景,也有騎驢雲遊天下的洒然形象。大殿建築為典型的元代風格,殿內無柱,梁坊簡潔規整,殿頂的琉璃脊獸和花卉製作得華美精湛,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傑出典範。
張果老塑像張果老塑像

唐玄宗封禪圖

仙翁廟東西兩側的壁畫,就是驚現於世的唐玄宗泰山封禪圖。歷史上,唐明皇李隆基曾在上黨任潞州別駕,尤其崇拜張果老,公元709年回長安登基後,曾三次封禪途經上黨潞州、澤州二州,路過高平,因此,仙翁廟的創修者,必然要把唐玄宗和該廟聯繫在一起。
唐玄宗封禪圖唐玄宗封禪圖
廟內現存的兩幅壁畫,都以唐玄宗為中心,分別描繪了他兩次赴泰山封禪的出行場面。在黃羅傘蓋下,唐玄宗風度翩翩,儀容偉麗;待女體態豐腴,俊俏微妙;文武官員神態端莊,簇擁相隨,整個畫面充溢著濃郁的盛唐風韻。但由於廟史久遠,已無法查到有關壁畫的創作年代。空間是宋、元時期臨摹的唐代壁畫,還是唐以後的名師所作,還待於有關專家的考證。但無論如何,仙翁廟壁畫的唐玄宗封禪圖已成為我國罕見的一處國寶,它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畢振姬故居

畢振姬故居為清代中前期所建,坐落在村中的北隅處。由於其居官清廉,無論在任或辭官回鄉,所修住宅遠比不上商賈和其他官宦人家。現存較完整的有住宅院二處,書房院一處,祠堂一處,還有兩處院落的房子已改建,但所剩的大門和老牆,其舊貌還依稀可見。畢家大院保存最完整而頗具特色的建築,是位於祠堂西側的七裹頭四合院。該院大門開在正西的南側,高大的門樓,厚重的院牆和樓檐包圍下的木構架,造就出宅院幽深的空間,樓面的護欄、窗欞、隔屏圖案簡潔大方,統一的模式使院落顯得規整而高雅。該院的大門掛落、樓檐梁枋、柱頭雀替等木雕飾品,大都嵌以精緻的八卦形圖案,其寓和其它大戶人家的民居建築一樣,意在保護和穩定住宅家族的生息和旺盛。
畢振姬書房院畢振姬書房院

其它古建築

伯方村的古建遺產,還有村南的觀音閣,村東北的東頂觀,以及三眼閣和三官司廟等建築。村委會為了更好地承繼古代文化開發旅遊資源,已初步確立了保護文物,實施文化旅遊的新戰略。目前美輪美奐的仙翁廟已修葺一新,村里還繼續籌措資金,逐步對具有文物價值的古建進行了整繕。

文化名人

在伯方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一位才俊超群,膽略過人的一代廉吏——畢振姬。他出生於1612年,卒於1681年,字亮四,號王孫,又號頡雲,其祖上世代為農,自幼聰穎好學,8歲開始苦讀於古廟的神燈之下,一目十行,過目不忘。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殿試第三名高中進士,首任平陽府儒學教授,繼任國子監助教、刑部江南司主事、四川員外郎、河南司郎中,後任廣東兵備驛傳水利道、廣西按察使、湖廣布政使、通奉大夫等職。畢振姬為官十四載,興利除弊,清正廉明,體恤民情,敢於碰硬。他認為社會衰朽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貪吏害民”。因此他不僅在任親懲貪官污吏,而且自己嚴於要求,即使後來做了朝廷的二品大員,仍然是一身清貧,瓦燈布被,故被時人戲稱為“官僧”。順治皇帝對其政績和所為十分賞識,康熙帝御批贊他“爵祿不能動其心,富貴不能改其志,此正情操,絕世楷模”。畢振姬一生著作頗多,其中《西北文集》、《山川別志》、《四州文獻》、《尚書注》等四部著作由傅山先生作序,現收藏於國家圖書館。
畢振姬故居的廳房建築畢振姬故居的廳房建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