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印度神話中的概念)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仙人(Rsi),又被稱為聖人、先知,是印度神話中的概念。原意是吠陀頌詩的作者,後來把意義推廣為一般的聖人,是世襲的,是在神(提婆)、人、阿修羅 等以外的又像人又像神的人物,並有極大的法力神通。在古代印度的神話傳說中,仙人異常眾多,據說其數有四萬八千之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仙人
  • 外文名:Rsi
  • 別名:聖人、先知 
  • 類型:印度神話中的概念
簡介,分類,

簡介

古印度神話傳說中的仙人,始而通常指印度教婆羅門教中的吠陀頌歌的作者,後則泛指一種神聖人物;他們不同於神,卻被賦予極大的神通和法力。印度教神話的主要特徵之一,即在於此。據說,苦行者可使任何願望得以實現,將破壞之力集於一身。於是,苦行者遂獲致超自然之力。印度神話中的鮮明特點在於:禁慾和縱慾兩種成份的複合。古老敘說另一引人注目的情節,為隱修者以詛咒為眾多神話傳說中人物招致災厄或死亡。有時,詛咒可使被詛咒者在一定期限內變為動物或魔怪;有時,懷憐憫之心的修行者可使詛咒減輕,或確立詛咒得以解除的條件;然而,即使這些修苦行者,也無法廢除所謂詛咒。在《梵書》中,祭司對神的優勢地位得以確立;“祭司即是世間之神”(《百道梵書》)。這一思想導致這樣的結論:世間之神婆羅門高於天界之神;始於“梵書”時期修,這一意象納入古代印度的神話和傳說。在印度神話傳說中,仙人和隱修者具有特殊的作用,往往使諸神(提婆)望而生畏,屢屢處於絕境。這似可視為古代印度文明歷史發展之反映:作為祭司階層之婆羅門,覬覦國家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絕對領導地位。苦行的仙人對群神的優勢地位清晰地呈現於敘事詩。這種優勢地位反映於敘事詩和《往世書》的宇宙起源說。據說,創世之初,大梵天生諸子;繼而宇宙一切有生命者即由此而生。這就是至尊的生主和仙人。

分類

仙人一般分為三類: 出身於神的叫做天仙(Devarsi),出身於婆羅門的叫做梵仙(Brahmarsi),出身於剎帝利的叫做王仙(Rajarsi)。此外還有大仙Maharsi、至高仙(Paramarsi,又譯為至上仙)、多聞仙(Surtarsi)和吠陀某本集的作者乾陀仙(Kandarsi)等。前三類仙在《羅摩衍那》及印度其他古代文學作品中,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早在《梨俱吠陀》中就有特別著名的所謂“七仙”,他們在《百道梵書》 中的名字是:喬答摩、婆羅杜婆迦、毗濕婆蜜多羅 (眾友仙人) 、闍摩阿耆尼、婆私叱 (極裕仙人) 、迦葉波阿低利; 在《摩訶婆羅多》 中則為:摩哩質、阿低利、央耆羅娑、拘樓陀、補羅訶、補羅私提耶、婆私吒。《風神往世書》又加上苾力瞿,而《毗濕奴往世書》則加上苾力瞿和達剎,稱為九大梵仙。其他仙人的名字提到的還有毗耶娑 (廣博仙人) 、喬答摩、甘婆、跋彌 (蟻垤) 、摩奴等。據 《百道梵書》和其他資料,“七大仙人”某個時期曾是熊,後來是形成大熊星座的七顆星星。顯然這“七仙”曾是頌揚因陀羅的古代祭師,或者是同摩奴一起的首批獻祭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