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婆(古代印度神話中的諸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提婆(deva),意為“天上的”,為古代印度神話中的諸神。常提的有33位 (總數一說為333位,一說為3306位, 一說為3399位) ,分住天上,空中和地上。

基本介紹

分類,背景介紹,與其他神話的關係,

分類

天上的稱天神,有特尤斯伐樓拿密多羅阿底提耶眾神、蘇利耶娑維德利普善毗濕奴烏莎斯雙馬童;空中的有因陀羅摩錄多伐由、伐多、特栗陀、阿普提耶、阿波姆、那波特、摩多利首、阿希- 布德尼耶、阿闍—艾伽波德、樓陀羅、帕闍尼耶、阿波私;地面的有頗哩提毗阿耆尼蘇摩祈禱主娑羅室伐底等神。此 外,還有神群,如婆蘇8神、樓陀羅11神、 阿底提耶12神等。有時在神群中再加進兩神 (如雙馬童、特尤斯、因陀羅、生主) 構成新的組合。根據《奧義書》的解釋,婆蘇8神代表風、火、天、地、星、月、太陽和天空;樓陀羅11神代表人體的十種臟器和靈魂阿怛磨; ;阿底提耶12神代表一年十二個月等等。神群是一個整體,這種組合在《梨俱吠陀》中即已出現。神群中每位神具體代表什麼,有時是很偶然的,而且抽象事物神格化以後也能進入古印度的神系,成為神祇。提婆 (即神) 的含義只有與阿修羅(q. v. ) 對比才更加明確。吠陀初期,阿修羅也曾包括許多神在內,如因陀羅、阿耆尼、阿底提耶神群等,但至《阿闥婆吠陀》問世後,阿修羅就只代表妖魔鬼怪,完全成了神的對立 物。

背景介紹

最早的《梨俱吠陀》頌詩中,阿修羅本為天界諸神的統稱,而在《阿闥婆吠陀》中則專指妖魔,諸天神被成為提婆,於是形成以阿修羅與提婆為代表的神魔對立觀念。這種神魔觀念逐漸發展的結果,終於取代了原先以因陀羅和弗栗多的爭戰為標誌的神魔觀念,譬如梵書里就把提婆和阿修羅描繪成神與魔針鋒相對的兩大陣營。在後期的印度典籍中,眾天神提婆與最高惡魔阿修羅的對立鬥爭,明顯地構成神話傳說的主要題材。阿修羅由印伊人時期的原始天神,演化為印度雅利安時期的妖魔,大概與空界神因陀羅的崛起不無關係。因陀羅的對立面弗栗多,在《梨俱吠陀》中常與妖魔達娑(達休)相混同,後者是印度土著居民的魔化形象,弗栗多則被視為妖魔化的非雅利安人部落首領的象徵。因陀羅剪除弗栗多之舉是印度雅利安人征服當地土著的隱喻表達。以伐樓拿為首的阿底提耶(眾阿修羅)不敵弗栗多,也就完不成制服土著的任務,於是原先的氏族祖先神伐樓拿只好拱手讓出“霸主”的地位,由新的氏族祖先神因陀羅取而代之。從此之後,阿修羅的大勢已去,以因陀羅為首的提婆神權勢日盛,成為人們歌頌的主要對象。被奪權的阿修羅不甘心失敗,總想恢復昔日霸主的地位,由此演變成阿修羅與提婆之間的對立鬥爭。這實際上是印度雅利安人內部矛盾加劇,各氏族部落間分庭抗禮的反映,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傳統的神魔對立觀念。

與其他神話的關係

古伊郎神話中的阿胡拉迪弗阿修羅—提婆同源,也都處於對立的地位。 但身份卻正好相反: 阿胡拉是神,而迪弗則是妖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