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樓拿

伐樓拿

水神。 早於吠陀時期,伐樓拿是天空,雨水及天海之神,他亦是掌管法規與陰間的神,是《梨俱吠陀》中記載最突出的阿修羅神,阿迭多(Aditya)眾多神之首。他的名字可能起源於原始印歐語的詞根wer-或wel-,表示“遮蓋”(可參考另一印度教神祇弗栗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伐樓拿
  • 外文名:Varuna
  • 住所:天海波流
  • 住所: 羂索
  • 配偶:伐樓尼
  • 坐騎:海獸摩竭
定義,宗教介紹,與他派關係,矮行星,

定義

伐樓拿Varuna
梵文名稱 वरुण
體系 原阿修羅但後期轉為提婆族、阿迭多、方位護法 (西)
住所 天海波流(en:Rasā
法器 羂索(Pāśa
配偶 伐樓尼
坐騎 海獸摩竭
印度教吠陀時代神話中的神靈,象徵神權。他是天界的統治者。維持宇宙法則和道德律法,領導眾阿底梯耶(Aditya)行使這種職權。同時伐樓拿又是一顆矮行星的名稱。

宗教介紹

伐樓拿:
作為阿迭多的代表,伐樓拿具有作為太陽神的職能。但作為最重要的阿修羅神,他更傾向管理道德及社會的事務。他的形象經常與另一位阿修羅神密特拉連結成對偶神合稱“密特拉伐樓拿”(或兩者前後對調),是天則梨多(rta)的最高守護神。《梨俱吠陀》中伐樓拿更曾經與因陀羅成對合稱為“因陀羅伐樓拿”。作為天空神,伐樓拿更趨向支配天空黑暗的一半如被認為降落自“天海”的雨水及因為太陽由西行進回東方做成的夜晚現象。
經典《阿闥婆吠陀》記載,伐樓拿是全知神,說謊的人不能逃出他的羅網,星星是他的千眼密探,監視人類的一舉一動。儘管經典《梨俱吠陀》中伐樓拿的登場次數遠不如因陀羅,但這不代表他在早期的吠陀社會的重要性不及因陀羅,這是因為《梨俱吠陀》的敘述焦點是主要集中在火焰(阿耆尼‎)及蘇摩酒儀式上,蘇摩又與因陀羅有著緊密的關係而導致。原本《梨俱吠陀》給伐樓拿和密特拉的身分都是阿修羅神族,如5.63.3,但他們隨後又被安排進提婆族的體系中,如7.60.12,這一點很有可能是暗示了阿修羅一詞在後期是帶有負面含意的開端。在自身職能不斷被其他神祇分割,伐樓拿最後下降為單純的水神(包括海洋與河流)及溺水者靈魂的守護神,伴隨著那伽族成為鎮守西方方位護法。
印度中晚期的美術畫作中,伐樓拿被描畫成月神,長著黃皮膚穿著金色盔甲,手握蛇皮製的套索羂索,騎乘海獸摩羯。

與他派關係

伐樓拿的名字實際上並不見於襖教的波斯古經或祆教巴勒維的文獻中。自1990年代中葉以來印伊的研究員嘗試從伐樓拿與米特拉的關係尋找伐樓拿出現於祆教的可能性,但當中有許多的理論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反駁。其中祛邪典(Vendidad)1.17記載了一個被稱作“Varena”4角14層的世界,當中住滿了魔鬼和非亞利安裔的野蠻人(祛邪典7.10),這些描寫都與吠陀的伐樓拿形象相差甚遠。
伐樓拿
有一個比較廣泛接受的理論認為吠陀伐樓拿是產生自印伊的伏羅那(*vouruna,“光輝的海洋”之意),但伏羅那就連本身的形象都充滿爭議性。伏羅那被認為與米特拉組合成為祆教的最高善神──阿胡拉·馬茲達,但亦有一說是根據創始人瑣羅亞斯德創作的詩歌中推論三者是各自獨立的神祇。語言同系性並不一定暗示當中存在有本質上的相似點,最典型的例子有daeva(妲厄媧,祆教的“誤神”,一說為撒旦)與提婆,印度教的“天神”、後引申為“善神”)。有部分學者認為伐樓拿的職能及形象與祆教阿梅沙斯彭塔(神使)六者之一的艾霞凡許達有共通之處,都是“至高公正”的體現。另一種說法是吠陀的跋伽“Bhaga”其實是伐樓拿的別名,其變形“Baga”以修飾詞在波斯古經中被提出過,兩個詞的意思都是“神”或“守護神”。

矮行星

伐樓拿是類QB1柯伊伯帶天體,直徑936千米,質量是5.9x10^20千克。表面溫度極低。正是名稱是:20000 Varuna,讀作VAIR uh nuh,由美國天文學家麥克米蘭於2000年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發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