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境界

人生境界

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馮友蘭提出,哲學的任務包括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人做各種事的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了人的人生境界。從低到高,它們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還有佛教禪宗的禪宗三境界,以及美學家王國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生境界
  • 類別:哲學 文化
人生境界與哲學,人生境界四等級,佛教禪宗三境界,共產黨人境界觀,

人生境界與哲學

馮友蘭語:
我所說的哲學,就是對於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中國哲學簡史》)
胡適語:
“凡研究人生且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求一個且要的解決”這樣的學問叫做哲學。(《中國哲學史大綱》)
張世英語:
哲學乃提高人生境界之學。
馮友蘭語:
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哲學的任務不是增加關於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人與其他動物的不同,在於人做某事時,他了解他在做什麼,並且自覺地在做。正是這種覺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對於他有了意義。他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構成各人的人生境界,這是我的說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覺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對於他們也就各有不同的意義。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與其他任何個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中國哲學的傳統,哲學的任務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特別是達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學境界,因為只有通過哲學,獲得對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達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學的產物。道德認為,並不單純是遵循道德律的行為;有道德的人也不單純是養成某些道德習慣的人。他行動和生活,都必須覺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學的任務正是給予他這種覺解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說,哲學家必須從感覺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學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與宇宙同一,而在這個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中國哲學總是傾向於強調,為了成為聖人,並不需要做不同於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蹟,也不需要表演奇蹟。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於有高度的覺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有不同的意義。換句話說,他是在覺悟狀態做他所做的事,別人是在無明狀態做他們所做的事。

人生境界四等級

馮友蘭語:
若是不管這些個人的差異,我們可以把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
自然境界:人若只是順著本能或風俗習慣做事,然而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
功利境界:人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並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後果有利於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於他,有功利的意義。
道德境界:人了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或如儒家所說,他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
天地境界(哲學境界):人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佛教禪宗三境界

佛教禪宗參禪三重境界,常被引申用來形容看待事物的不同境界。
佛教禪宗史書《五燈會元》,唐代禪宗大師青原惟信語: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即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第一境界: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第二境界:空山無人,水流花開;
第三境界: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共產黨人境界觀

    根據黨的思想路線實事求是,從客觀實際出發,從人的實踐需要出發,去研究事物的規律性,去探討事物的價值性。由於人的實踐活動實際上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馬克思語),所以實事求是就是對真的沉思、對善的追求和對美的嚮往。實事求是的展開就是人的合規律合目的的實踐活動,人們也正是在實事求是中塑造自己真善美統一的自由理想人格。因此抽象的講真善美統一的自由理想人格就是共產黨人的思想境界。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能很好地體現實事求是的就是“三個代表”的思想。所以,今天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境界就是“三個代表”,即“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