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修養

人文修養

人文素養教育是通過優秀人文文化實現的,而優秀的人文文化則是在歷史的長河中通過不斷的積累、提煉和升華而逐漸形成並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在當今時代以優秀的人文文化來武裝大學生頭腦陶冶大學生的身心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文修養
  • 外文名:The humanities accomplishment
  • 特點:人文文化實現
  • 目的:武裝大學生的頭腦
教育介紹,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基本構架,人文知識,人文精神,人文方法,

教育介紹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加強人文素養教育以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思想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如早在1995年,原國家教委就開始倡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並將之視為進一步深化高校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的一項重要舉措。1995年12月28日,原國家教委高教司在北京大學召開的“關於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報告會”上,時任原國家教委副主任的周遠清大聲疾呼:應努力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並認為“加強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更應當成為我們面向21世紀改革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的思考問題。”1998年,教育部又推出了加強高校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新舉措,即在北京成立了“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隨後,又在一些普通高校設立了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同時,一些著名的專家學者如季羨林教授、楊叔子教授、周之良教授等也都積極地呼籲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可見,無論是教育管理部門,還是社會輿論,都為高校文化素質教育的開展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條件。

第一

首先,通過人文素養教育能夠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培育他們的民族精神,增強其精神力量。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全社會共同培育起一種強大的民族精神以增強我們的精神競爭力,這是克服腐朽、消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推動我國社會全面進步與發展的重要法寶。對此要務,優秀的人文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特殊的功能。因此,通過加強大學優秀人文文化的教育,可以直接或間接地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培養學生對世界、對民族和社會、對人生的理性認識,從而大大增強新一代大學生的精神力量,這對於推動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必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第二

其次,通過加強人文素養教育,有助於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類為爭取自身的生存、發展和自由,以真善美的價值理想為核心,不斷追求自身解放的一種自覺的文化精神。人文精神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強大精神支柱,是民族精神守護的不朽長城。與強調知識和科學本身價值的理性精神不同的是,人文精神強調追求、運用知識時的良知、責任感和價值觀,而這恰恰是保障社會全面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通過加強大學人文素養教育,不斷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內化為青年學生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這是培養其人文精神的關鍵環節。

第三

通過人文素養教育,可以大大豐富大學生的內在情感,促使其情感智慧的提升。
情感智慧主要是指個人對自己情緒的把握和控制、對他人情緒的揣摩和駕馭,以及對人生的自我激勵、面臨挫折的承受能力和人際交往技能等,它反映的主要是人的心理素質的核心內容,或者說它主要是把對人的素質要求的某些方面更加具體化了。從某種意義上講,情感智慧對人的成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人文社會科學,尤其是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本身就是“情感的符號形式,藝術家掌握了創造藝術符號形式的本領,把無形的內在情感,變成了可供人感知、觀賞的東西。”(蔡運桂《藝術情感學》)因此,通過加強人文素養教育,促使情感智慧的提升意義重大。

第四

針對當今世界普遍存著重科技、輕人文的傾向,加強人文素養教育將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目前由於教育的太專門化所造成的科學與人文的分裂,改變各專門人才的“單向度”傾向,使得21世紀高校所培養的學生既有科學素養,又富人文精神,既有專業知識,又有健全人格。這將是我國走向真正意義的現代文明的可靠保證。
大學生人文素養教育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政治素質教育、科學素質教育及身心素質教育等同等重要,因此必須予以充分的重視。我們應高度認識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意義和作用,不斷實踐,努力探索,推動高校人文素養教育不斷向前發展。

基本構架

(只是框架,請自己充實之)
關心學生生存、促進學生髮展是教師區別於其他社會角色的職業特徵,也是教師人文素養的核心。支撐和服務於這個核心的是教師的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和人文化育方法。

人文知識

人文知識是教師人文素養的基本組成材料。
(1)歷史知識。現實是歷史的延續,現實的教育應該考量如何使學生更有力地推動歷史,如何接續人類文明成果,進而使自身走向更高層次的文明。
(2)哲學知識。教育如果把人的解放當作理想的目標,就會正確地引導學生如何處理現實生活中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關係。
(3)宗教知識。可以這樣說,學生品德教育的核心應該就是人性“向善”的教育。“向善”的力量足以使學生做人講誠信、做事守承諾,足以使學生胸懷擴大,拒斥淺薄、超越功利。
(4)美學知識。教育中的審美教育,就是讓學生與世俗人生保持適度距離,生活得有情致、有韻味、有活力、有光彩、有價值。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現代教師人文素養的核心要素。
現代教師的人文精神應該包括下面幾方面的內容:
(1)具有強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責任心。我們的國家和民族處在歷史發展的重要機遇期,如何將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寶貴的人力資源,一代新人的精神面貌如何、生存方式如何,他們是否有道德、有能力、有信心、有活力、有尊嚴,全靠我們今天的教育,全靠我們廣大教師的辛勤勞作。重任在肩,光榮而又艱巨。作為教師,應該懷著一份激動、懷著一份榮幸、懷著一份莊重,把歷史的重擔挑起來。
(2)對教育的理想不斷追求。沒有理想的教育,便不能造就理想的人,沒有理想的人,便不能創生理想的社會。我們應該不斷追問:什麼是教育的真諦?什麼是教育的源頭?什麼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我們應該不斷追求:教育的路途應該怎樣走?教育的桎梏應該怎樣打破?教育的遠景應該怎樣繪就?一句話:什麼是教育的“應然狀態”?是的,我們不能脫離現實、不能遮蔽現實,不能拋開“實然”空談“應然”。但是,教育的理想是教育的靈魂,是教育的生命,是教育的陽光,是必要的“烏托邦”,擁有教育的理想才能立足現實、改造現實,而不是在現實面前畏首畏尾、裹足不前。
(3)積極維護教育的公平和正義。教育是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的重要途徑。在存在各種不平等的社會中,教育能增強人的社會能力,提供相對公平的競爭和向社會上層流動的機會,幫助弱勢群體改善生存狀態,縮小社會性的不平等。我們要積極維護和支持教育的公平和正義,關心農村教育,關心弱勢群體的教育,關心教育資源的分配,關心教育機會的平等。在教學活動中,擯棄標準化、同步化、統一化,對待不同出身、不同智力、不同性格、不同相貌的學生,一視同仁、一律平等地對待。
(4)以學生生存和發展為本。以學生的生存為本,就是我們的教育教學要提升學生的生存質量,讓學生在現實的學校生活中積極勤奮,心靈充實,安逸愉悅,並為學生未來生活的幸福打下堅實的基礎。以學生髮展為本,不僅體現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而且要體現在學生對教育的選擇上,要給學生提供最大的選擇機會,包括學習時間、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等等,要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最大的張揚。簡單地說,以學生髮展為本,就是要使學生對教育享有“參與性”和“選擇性”。
(5)以寬容之心善待學生。以寬容之心善待學生意味著教師要把自己放在學生的位置上,和學生一起去感受和體驗,去感受他們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期待及沮喪時的心情,去體驗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經歷的挫折、渴望,以心對心去滋潤學生的心田,去包容學生的過失,去化解學生的不良情緒。以寬容之心善待學生是一種愛,是教育學生的一種特殊方式,是對學生心靈的點撥。

人文方法

人文方法是現代教師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得以實現的手段。
應該包括下面幾方面的內容:
(1)直覺。直覺是一種潛意識的活動,是我自己內心的“原始人”的活動,是一種人們沒有意識到的信息加工活動,是一種洞察,是一種穿透,具有整體性、突發性、非邏輯性的特點。
作為教育教學人文方法的直覺,是指對學生狀況和教學情境的觀察、判斷是直接覺察的,不需要進行仔細地分析和思考,憑藉經驗能準確地發現問題,並採取適當的解決方法。對學生狀況和教學情境中的問題的解決不僅達到了快捷性、流暢性和靈活性的程度,而且達到了自動化的水平,在沒有意外發生的情況下,不需要有意識的努力就可以處理遇到的各種問題。
(2)體驗。一般是指個體在親身經歷過程中,通過反覆觀察、感受、實踐、探究,對認知、情感、行為和認識的深度體察、感悟,最終認識某些可以言說或者未必能夠言說的事物,從而掌握知識和技能,發展能力,養成某些行為習慣,形成某些觀念、情感、態度乃至心理品格的過程。體驗具有個體性、親歷性和內在性。體驗可以以不同的標準分為感覺體驗、視覺體驗、動手體驗、情感體驗或者成功體驗、挫折體驗等。
作為教育教學人文方法的體驗,一方面從教的角度體會、品味、覺察自己的職業意義和價值,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深入班級,深入學生,拋開教師的心理角色,以學生的視角觀察,以學生的心態感受,真實經歷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過程,從而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3)內省。內省是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認識、自我矯正、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過程,是個體在頭腦中對問題進行反覆、嚴肅、執著的沉思,是對過去的經驗反饋,同時又是做出新計畫和行動的依據。
作為教育教學人文方法的內省,首先是指向自己的師德修養、敬業精神和職業習慣,反省自己是否符合教師規範和標準,還要指向自己的職業發展水平和教育實踐能力,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成果的達成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