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轉型,是指以人為本,保障人口安全,實現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本強國的轉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口轉型
提出背景,戰略理念,現階段特徵,數量特徵,性別特徵,年齡特徵,轉型藍圖,
提出背景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開發中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到今天,人口已不單純是人口數量的概念,而是與國家的經濟、社會以及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密不可分。人口發展戰略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新的人口發展戰略確立了“優先投資於人的全面發展”的理念,闡述了新時期的人口觀,提出了新時期穩定低生育水平、以人的全面發展統籌解決人口數量、素質、結構與分布問題的思路和政策。
為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人口發展面臨複雜局面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是我國社會快速轉型期,人口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複雜局面,人口安全面臨的風險依然存在,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之間的關係總體上仍然處於緊張狀態,帶來多方面的嚴峻挑戰:
——人口總量持續增長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中國人口(不含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下同)在未來30年還將淨增2億人左右,總人口將於2010年、2020年分別達到13.6億人和14.5億人,2033年前後達到峰值15億人左右。15歲~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2016年將達到高峰10.1億人。
——人口素質難以適應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國每年先天殘疾兒童總數高達80萬~120萬,約占每年出生人口總數的4%~6%;地方病患者達6000萬人左右,智力殘疾人達544萬人,愛滋病等有蔓延之勢。農村勞動年齡人口國小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達47.6%。部分人群失去信仰、理想支撐,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社會責任感缺乏。
——人口結構性矛盾對社會穩定與和諧的影響日益顯現。老齡化進程加速,到2020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2.34億人,比重增長到16.0%,本世紀40年代後期形成老齡人口高峰平台,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4.3億人,比重達30%。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升高,到2020年,20歲~45歲男性將比女性多3000萬人左右。人口在地區間、產業間分布不盡合理。
——人口調控和管理難度不斷加大,低生育水平面臨反彈風險。目前農村剩餘勞動力仍有1.5億~1.7億人,今後20年將有3億農村人口陸續轉化為城鎮人口。地區之間人口態勢差異明顯。現階段的低生育水平很不穩定。
《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報告》警示國人,我國正面臨著比20世紀更為複雜的人口發展形勢。必須對這種嚴峻形勢有清醒的認識,並予以高度重視。
戰略理念
優先投資於人的全面發展
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的一個亮點,就是確立了“優先投資於人的全面發展”的戰略理念。
“優先投資於人的全面發展”,是科學發展觀在人口發展戰略中的具體體現。優先投資於人能夠在人的發展與物質財富的增長之間建立有機聯繫,符合社會發展趨勢,體現了歷史合理性。
就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而言,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政府的公共投入應該各有側重。隨著知識和技術在經濟發展中的貢獻越來越大,人力資本的收益率越來越高,優先投資於人更注重經濟發展與人的發展相統一、經濟成長的速度與質量相統一,這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和現階段中國國情的戰略調整。
當前,我國人均GDP已經超過1000美元,正處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重要發展時期。這一階段,又是勞動力供應最為充裕、人口撫養比低、儲蓄率高的有利時期。專家們認為,緊緊抓住這一機遇,實施優先投資於人的全面發展的戰略,是化解風險,提高核心競爭力,確保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優先投資於人的全面發展應作為實現強國富民、促進和諧發展的一項重大國策。
優先投資於人的全面發展,有利於進一步穩定低生育水平,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健全、人口素質較低、生產生活方式落後等問題,轉變人們的生育觀念,形成穩定低生育水平的長效機制;有利於從根本上最佳化資源配置,轉變經濟成長方式,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促進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為經濟發展提供持久動力,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有利於充分開發利用人力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環境成本,促進人力資源對自然資源的替代,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有效緩解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有利於將綜合國力的增強轉化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全面提高,體現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當前,優先投資於人的全面發展,已經具備了廣泛的社會基儲較為雄厚的經濟基礎和十分有利的人口發展條件。應充分發揮政府公共政策的導向作用,鼓勵和支持企業、社會組織和家庭對人的投入,形成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組織以及家庭廣泛參與的新格局。
建設人力資本強國
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成員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田雪原先生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採訪時說,中國人口問題屬人口壓迫生產力即人口和勞動力過剩性質。因此從根本上說,中國人口發展戰略就是要改變這種過剩狀況,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以及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重點是大力控制人口的數量和提高人口的素質、調整人口的結構,逐步使人口數量、素質、結構達到比較理想的狀態。
田雪原牽頭的課題組的十多位專家將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分為兩個層次進行:一是就人口數量、素質、結構——立足於人口自身協調發展的戰略;二是將人口的變動和發展置於社會經濟發展之中,尋求人口與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得出的基本判斷,一是如果人口總量峰值控制在15億人左右,全國總和生育率在未來30年應保持在1.8左右,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人口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二是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成就巨大,來之不易。目前的低生育水平反彈勢能大,維持低生育水平的代價高,必須創新工作思路、機制和方法。三是確定人口發展戰略,必須既著眼於人口本身的問題,又處理好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四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統籌解決人口數量、素質、結構、分布問題,必須調整發展思路,優先投資於人的全面發展。
現階段特徵
數量特徵
規模較大的生育總量和地區增長差異仍是人口轉型時期的數量特徵。
我國人口控制已取得了顯著成就,以“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為主要內容的中國特色的計畫生育實踐,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讚譽。
可以說現在是歷史上我國人口發展很好的時期,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鬆口氣,或者放棄現行的生育政策,因為我國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沒有變,追求人均國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目標沒有變。我們的人口轉型還遠遠沒有結束,階段性特徵十分明顯。
性別特徵
人口性別比不平衡是轉型時期的性別特徵。 性別結構平衡是人口發展和社會穩定和諧的自然基礎。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我國總人口性別比為102.19,性別結構大體平衡,全國多數地區也顯示出同一特點。但是分年齡來看,我國性別比仍然不樂觀。有兩種情況存在,一是老問題,少年兒童性別比偏高,男多女少;二是青壯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性別比偏低,女多男少。
年齡特徵
人口老齡化趨勢和高齡人口迅速增長是轉型時期的年齡特徵。
人口老齡化是我國人口轉型時期出現的重要現象,也是21世紀已開發國家人口發展的趨勢。老齡化對社會的壓力主要是勞動力老化、勞動人口負擔係數上升、養老問題和人的終極關懷問題。勞動力老化在我國遲早會出現,但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不能依靠多生育子女,而是依靠科技進步帶來的智慧型化水平提高所創造的高勞動生產率,為家庭和社會養老積累財富。
轉型藍圖
——到2010年,人口總量控制在13.6億人,人口素質明顯提高。民眾享有基本的醫療保健服務,出生缺陷發生率逐步降低,嬰兒死亡率降到14.9‰以下,孕產婦死亡率降到40/10萬以下。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9年。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貧困發生率有所下降。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勢頭得到有效遏制。城鎮化率提高到47%。有效緩解城鄉間、區域間差距擴大的勢頭。人居環境質量有所改善。
——到2020年,人口總量控制在14.5億人,人口素質大幅度提高。民眾普遍享有較好的醫療保健,出生缺陷發生率、孕產婦和嬰兒死亡率持續下降。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1年左右。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貧困人口繼續下降。出生人口性別比趨於正常。城鎮化率達53%以上。城鄉間、區域間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遏止。人居環境質量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