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

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

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獨學無友,則孤陋而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不幸而在窮僻之域,無車馬之資,猶當博學審問,古人與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幾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戶,又不讀書,則是面牆之士,雖有子羔原憲之賢,終無濟於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夫以 孔子之聖,猶須好學,今人可不勉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
  • 外文名:For the study, few days back into the day
  • 翻譯:做學問不能每天進步就會天天后退
  • 談“做學問”:刻苦鑽研究書中的含義
  • 談“做學問”:.要與旁人交流
  • 談“做學問”:出門學習並且體驗
  • 來源:《與友人書
  • 作者:顧炎武
翻譯,來源,字詞注釋,

翻譯

人們求學(或做學問),不是每天進步,就是每天后退。一個人孤獨地學習,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啟發),就必然學識淺薄難以成功;長久住在一個地方,就會不知不覺地沾染上某種習氣。不幸住在窮鄉僻壤,而又沒有(雇用)車馬的盤費,還應當廣博地學習、詳細地考究,與古人探究,來探求學習裡邊哪是對的哪是不對的,這樣差不多能得到十分之五六(的收穫)。如果既不出門(拜師友),又不讀書,那就是不學無術的人,即使(你有)像子羔、原憲那樣的賢能,也終究不能幫助社會。孔子說:“即使只有十戶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這樣講究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樣好學罷了。”像孔子這樣的聖賢,還須要好好學習,人能不努力(好好學習)嗎?
【道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體會到:一個人如果不和別人交流,囿於個人的小天地里,就會孤陋寡聞或學習效果不佳;反之,我們的思維會因在交流中受到啟發而變得越發靈活,學習效果也會相應得到提高.
【三個方面談“做學問”】1.仔細並且刻苦鑽研書中的含義和其講述的道理; 2.要與旁人交流; 3.要出門學習並且體驗,開闊視野。

來源

選自顧炎武《與友人書》
作品名稱:與友人書
創作年代:明代
作者簡介:顧炎武(1613—1682)本名繼坤,改名絳,字忠清;南都敗後,改炎武,字寧人,號亭林,自署蔣山俑,學者尊稱為亭林先生。漢族,南直隸蘇州府崑山(今屬江蘇)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明末諸生,青年時發憤為經世致用之學,並參加崑山抗清義軍,敗,幸而得脫。後漫遊南北,屢謁明陵,卒於曲沃。康熙間被舉鴻博,堅拒不就。其學以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為主,合學與行、治學與經世為一。著作繁多,以畢生心力所著為《日知錄》,另有《音學五書》、《亭林詩文集》等。
顧炎武像顧炎武像
作品體裁:散文

字詞注釋

1、選自 清代 顧炎武 《與友人書》
2、為學:做學問。
3 、孤陋:學問和見識淺薄。
4、方;地方。指某地。
5、習染:染上某種的習氣。染:沾染。
6、窮僻之域:形容貧困偏僻的地方。域:地方
7、資:資費、費用。
8、猶當:還應當。 並且應當。
9、審問:詳細考究。 審:詳細。
10、古人與稽:與古人相合。
11、庶(shù)幾:差不多。
12、面牆:對著牆壁,即一無所見的意思。
13、子羔原憲:子羔,即高柴,春秋衛人;原憲,字子思,春秋魯人。二人都是孔子的學生。
14、濟:幫助。
15、域:地方。
16、丘:孔子。
17、邑:地方。
18、與稽:進行探討。
19 、猶當博學審問:進行廣博的學習,詳盡的考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