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分子束方法

交叉分子束方法是用來研究反應動態學的一種實驗技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交叉分子束方法
  • 套用:研究反應動態學的一種實驗技術
  • 分類:實驗技術
  • 學科:物理
簡介,技術與裝置,沿革,反應動態學,相關人物,達德利·赫施巴赫,李遠哲,相關條目,

簡介

交叉分子束方法用來是研究反應動態學的一種實驗技術,由兩個不同噴嘴噴發出兩股不同的分子(或原子)束,在一高真空的反應腔中形成交叉,使分子或原子產生碰撞而散射。可以藉此探討化學反應中的分子動力機制,以及偵測出化學反應中的分子碰撞現象 。

技術與裝置

在一個交叉分子束的裝置中,首先必須先將兩股汽化的分子(或原子)束的濃度,稀釋至可以忽略其自己與自己在真空反應腔碰撞的濃度(通常真空腔中的壓力僅有10E-8 torr)。如此一來,碰撞後生成物散射的方向、速度可以馬上被偵測到,有時還會直接外接氣態質譜儀,來測定生成物的質量。 這樣一次便可直接得到生成物的動量角動量振動態的能量分布。

沿革

交叉分子束技術是由達德利·赫施巴赫李遠哲所發展與建立起來的。他們也因此而獲得1986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這個分子束的技最早是在1953年由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 Taylor 與Datz提出,但是,達德利·赫施巴赫與李遠哲改良了設計,並開始套用來研究氣態的化學反應機制。
最早的交叉分子束的實驗,主要是研究鹼金屬,如。當散射的鹼金屬離子撞擊到熱金屬絲時,它們會迅速的游離,而產生一個小電流。這是一個非常簡單實用與敏感的偵測方法。 可惜的是,此方法只能用來偵測鹼金屬離子的化學反應。新的分析方法必須建立起來去研究其他非鹼金屬的化學反應。李遠哲設計的新型交叉分子束方法則可以用以研究非鹼金屬,因此被稱為“Universal Crossbeam”
熱金屬絲用來偵測散射粒子,可以偵測到散射角度分部,但是無法偵測分子的動能. 為了得到更好的動能分布,早期的交叉分子束儀在碰撞反應中心及偵測器之間擺了很多狹縫圓盤。利用控制圓盤的轉動速度,讓特定散射速度的分子通過狹縫,直達偵測器。如此可得知分子的速度、角度分部以及散射分子的種類,便能逐步建立起化學反應的動力學基礎。
後來的改進有合併使用四極質譜分析器去篩選有興趣研究的分子,或是飛行時間質譜法去簡化動能的測量。這些改良大大的提高偵測方法的可行性與增加了偵測的分子種類。

反應動態學

反應動態學(Reaction dynamics), 亦有譯稱反應動力學,是一門在物理化學化學物理領域,研究基元化學反應的學問。有別於化學動力學(chemical kinetics),反應動態學是研究在分子階層、非常短時間內的過程。反應動態學的研究目的是在研究為什麼化學反應會發生、如何去預測乃至控制一個基元反應的發生。實驗研究通常需要與光譜學量子化學理論計算配合才能有全盤的了解。
在1986年,達德利·赫施巴赫李遠哲與約翰·波拉尼,因為他們在化學基元反應的動態學研究,特別是在交叉分子束與紅外化學發光,的卓著貢獻,而受頒諾貝爾化學獎
反應動態學的實驗技術是在獲取反應物在碰撞後,散射的產物之平動能分布與角分布,以及內能(電子態、振動態與轉動態)的分布。也有用光譜的方法來了解反應的過渡態、用飛秒雷射及其他方法來研究化學反應動態學。另外一個相關的領域是光分解動態學(photodissociation dynamics,參考光分解離子成像),光分解反應也可以稱作半反應。

相關人物

達德利·赫施巴赫

達德利·赫施巴赫(Dudley R. Herschbach,1932年6月18日-),美國化學家。因為研究化學基元反應體系在位能面運動過程的動力學,與李遠哲和約翰·波拉尼(John Polanyi)共同分享了1986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現在是哈佛大學德州農工大學的研究教授。

李遠哲

李遠哲(英語:Yuan-Tseh Lee,1936年11月19日-),生於新竹市,化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日本學士院名譽會員。曾任中央研究院院長(1994-2006年),國際科學理事會會長(2011-2016年)、名古屋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會長。
1986年,因首先以分子角度來研究化學反應動力學而與達德利·赫施巴赫及約翰·波拉尼共獲諾貝爾化學獎,是首位獲得該獎的台灣人

相關條目

  • 交叉分子束儀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