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賽獎金

巴爾賽獎金

巴爾賽獎金,為義大利報界人士巴爾賽所創立。獎勵在和平、藝術、科學三個方面有傑出貢獻的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爾賽獎金
  • 外文名:Balzan prize
  • 創立者:巴爾賽
  • 獎勵對象:和平藝術科學人才
巴爾賽獎金,其他世界性獎金簡介,諾貝爾獎相關資料,

巴爾賽獎金

出貢獻的人。

其他世界性獎金簡介

諾貝爾獎金為瑞典化學家諾貝爾所創立。分設物理學、化學、醫學與生理學、文學、和平事業及經濟學六種獎。每年12月10日頒發。獎金約20萬美元。
巴爾賽獎金
1906年莫瓦桑(HenriMoissan,1852—1907)法國人,製備單質氟
1907年布赫納(EdwardBuchner,1860--1907)德國人,發現無細胞發酵現象
1908年E.盧瑟福(ErnestRutherford,1871—1937)英國人,研究元素蛻變和放射性物質化學
1909年F.W.奧斯瓦爾德(FriedrichWilheinOstwald,1853—1932)德國人,研究催化、化學平衡、反應速率
1910年瓦拉赫(OttoWallach,1847—1931)德國人,研究脂環族化合物
1911年M.居里(居里夫人)(MarieCurie,1667—1934)(女)法國人,發現鐳和釙,並分離鐳
1912年梅林尼亞(VictorGrignard,1871—1935)法國人,發現用鎂做有機反應的試劑
薩巴蒂埃(PaulSabatier,1854—1941)法國人,研究有機脫氧催化反應
1913年維爾納(A1fredWerner,1866—1919)瑞士人,研究分子中原子的配位,提出配位理論
1914年T.W.理查茲TherdoreWilliamRichards,1968—1928)美國人,精確測量大量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威爾斯泰特(RichardWillstater,1872—1924)德國人,研究植物色素,特別是葉綠素
1918年哈伯(FritzHaber,1868—1930)德國人,發明工業合成氨方法
1920年能斯特(WalterNernst,1864—1941)德國人,研究熱化學,提出熱力學第三定律
1921年索迪(FrederickSoddy,1877—1956)英國人,研究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質
1922年阿斯頓(FrancisWillianAston,1877—1945)英國人,研究質譜法,發現整數規劃
1923年普雷格爾(FritzPregl,1869—1930)奧地利人,研究有機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5年齊格蒙迪(RichardZsigmondy,1865—1929)奧地利人,闡明膠體溶液的多相性質
1926年斯維德伯格(TheodorSvedberg,1884—1971)瑞典人,發明超離心機,用於分散體系的研究
1927年維蘭德(HeinrichWieland,1877—1957)德國人,研究膽酸的組成
1928年文道斯(AdolfWindaus,1876—1959)德國人,研究膽固醇的組成及其與維生素的關係
1929年哈登(SirArthurHarden,1865—1940)英國人,研究糖的發酵作用及其與酶的關係
奧伊勒(SirArthurHarden,1865—1940)瑞典人,研究輔酶
1930年H.費歇爾(UailsFischer,1881—1945)德國人,研究血紅素和葉綠素,合成血紅素
1931年波施(CarlBosch,1874—1940)德國人,研究化學上套用的高壓方法
貝吉烏斯(FriecrichBergius,1994—1949)德國人,研究化學上套用的高壓方法
1932年蘭米爾(IrvingLangnuir,1881—1957)美國人,研究表面化學和吸附理論
1934年尤里(HaroldClaytonUrey,1893—1981)美國人,發現重氫
1935年F.約里奧-居里(FredericJoliot—Curie,1900—1958)法國人,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
伊倫-居里(IrenoJoliot—Curie:1897-1956)(女)法國人,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
1936年德拜(PeterDebye,1884—1971)荷蘭人,研究偶極矩和X射線衍射法
1937年哈沃斯(SirWalterHaworth,1883—1950)英國人,研究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C
卡雷(PaulKarrer,1889—1971)瑞士人,研究類胡蘿蔔素、核黃素、維生素B2
1938年R.庫恩(RiehardKuhn,1900—1967)德國人,研究類胡蘿蔔素和維生素
1939年布特南德(AdolfButenandt,1903—)德國人,研究性激素
盧齊卡(LeopoldRuzicka1887—1976)瑞士人,研究聚亞甲基和高級萜烯
1943年海維西(GyorgyHevesy,1885—1966)匈牙利人,利用同位素作為化學研究中的示蹤原子
1944年哈恩(OttoHahn,1879--1968)德國人,發現重核裂變現象
1945年維爾塔寧(AatturiVirtanen,1895—1973)芬蘭人,發明飼料保藏方法
1946年薩姆納(JamesBatchellerSumner,1887-1955)美國人,發現結晶蛋白酶
諾思羅普(JohnHowardNorthrop,1891—)美國人,製備績效狀態的酶和病毒蛋白質
斯坦利(WendellMeredithStanley,1904—1971)美國人,製備績效狀態的酶和病毒蛋白質
1947年魯賓遜(SirRobertRobinson,1886—1975)英國人,研究生物鹼和其它植物製品
1948年梯塞留斯(ArmeWilhelmKaurinTiselius,1902—1971)瑞典人,研究電泳、吸附分析he和血清蛋白
1949年喬克(WilliamFrancisGiauque,1895-1982)美國人,研究超低溫下物質的性質
1950年第爾斯(OttoDiels,1876—1954)德國人,發現雙烯合成
阿爾德(KurtAlder,1902—1958)德國人,發現雙烯合成
1951年麥克米倫(EdwinMattisonMcMillan,1907—)美國人,發現和研究超鈾元素鎇、鋦、錇、鐦等
西博格(GlennThedoreSeaborg,1912-)美國人,發現和研究超鈾元素鎇、鋦、錇、鐦等
1952年A.馬丁(ArcgerMartin,1910—)英國人,發明分配色譜法
辛格(RichardSynge,1914—)英國人,發明分配色譜法
1953年施陶丁格(HermannStaudinger,1881—1965)德國人,提出大分子概念
1954年鮑林(LinusPauling,1901—)美國人,研究化學鍵的本質
1955年杜·維尼奧(VincentDuVigneaud1901—1978)美國人,合成多肽和激素
1956年謝苗諾夫(NikolaySenyonov,1896-)蘇聯研究氣相反應化學動力學
欣謝爾伍德(SirCrilHinshelwood,1897—1967)美國人,研究氣相反應化學動力學
1957年托德(SirAlexanderRobertusTodd,1907-)英國人,研究核苷酸和核苷酸輔酶
1958年桑格(FrederickSanger,1918—)英國人,測定胰島素分子結構
1959年海洛夫斯基(JaroslavHeyrovsky,1890-1967)捷克人,發明極譜分析法
1960年利比(WillardFrankLibby,1908—1980)美國人,發明用放射性碳-14測定地質年代的方法
1961年開爾文(MelvinCalvin,1911--)美國人,研究光合作用的化學過程
1962年肯德魯(JohnCowderyKendrew,1917—)英國人,測定血紅蛋白的結構
佩魯茲(MaxFerdinandPerutz,1914-)英國人,測定血紅蛋白的結構
1963年納塔(GiulioNatta,1903—1979)義大利人,研究乙烯和丙烯的催化聚合反應
齊格勒(KaflZiegler,1898—1973)德國人,研究乙烯和丙烯的催化聚合反應
1964年D.C霍奇金(DorothyCrowfootHodekin,1910—)(女)英國人,測定抗惡性貧血症的生化化合物維生素B12的結構
1965年伍德沃德(RobertBurnsWoodward,1917—1979)美國人,人工合成固醇、葉綠素、維生素B12和其他只存在於生物體中的物質
1966年米利肯(RobertSandersonMulliken,1896—)美國人,用分子軌道法研究化學鍵和分子結構
1967年艾根(ManfredEigen,1927—)德國人,研究極其快速的化學反應
諾里什(RonaldgeorgeWreyfordNorrish,1897—1978)英國人,研究極其快速的化學反應
波特(CeorgePorter,1920-)英國人,研究極其快速的化學反應
1968年翁薩格(LarsOnsager,1903—1976)美國人,創立不逆過程的熱力學理論
1969年巴頓(DerekHaroldRichardBarton,1918—)英國人,研究有機化合物的三維構象
哈塞爾(OddHassel,1897--)挪威人,研究有機化合物的三維構象
1970年萊洛伊爾(LuisFedericoLeloir,1906—)阿根廷人,發現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合成中的作用
1971年赫茨伯格(Gerhardherzberg,1904—)加拿大人,研究分子光譜,特別是自由基的電子結構
1972年安芬林(ChristianBorhmerAnfinsen,1916-)美國人,研究酶化學的基本理論
摩雷(StanfordMoore,1913-1982)美國人,研究酶化學的基本理論
斯坦(WilliamH.Stein,1911—1980)美國人,研究酶化學的基本理論
1973年E.O.費歇爾(WrnstOttoFischer,1918-)德國人,研究金屬有機化合物
威爾金森(CerffreyWilkinson,1921—)英國人,研究金屬有機化合物
1974年P.J.弗洛里(FaulJohnFlory,1910—1985)美國人,研究長鏈分子,製成尼龍66
1975年康福思(JohnWarcupCornforth,1917—)英國人,研究立體化學
普雷洛格(VladumirPrelog,1906—)瑞士人,研究立體化學
1976年利普斯科姆(WiHiamNunnLipscomb,1919—)美國人,研究硼烷、碳硼烷的結構
1977年普里戈金(1lyaPrigogine,1917—)比利時人,研究熱力學中的耗散結構理論
1978年P.D.米切爾(PeterD.Mitchell,1920—)英國人,研究生物系統中利用能量轉移過程
1979年H.C.布朗(HerbertCharlesBrown,1912—)美國人,在有機合成中利用硼和磷的化合物
維蒂希(GeorgWittig,1897-)德國人,在有機合成中利用硼和磷的化合物
1980年W.吉爾伯特(WalterGilbert,1932—)美國人,第一次製備出混合脫氧核糖核酸
P.伯特(PaulBerg,1926-)美國人,建立脫氧核糖核酸結構的化學和生物分析法
桑格(FrederickSanger,1918—)英國人,建立脫氧核糖核酸結構的化學和生物分析法
1981年福井謙一(1918—)日本人,解釋化學反應中的分子軌道對稱性
R.霍夫曼(RoaldHoffmann,1937—)美國人,提出分子軌道對稱守恆原理
1982年克盧格(AaronKlug,1926—)英國人,測定生物物質的結構
1983年陶布(HenryTaube,1915-)美國人,研究絡合物和固氮反應機理
1984年梅里菲爾德(BraceMerrifield,1921—)美國人,研究多肽合成
1985年豪普特曼(HerbertA.Hauptman,1917—)美國人,發展測定分子和晶體結構的方法
卡爾勒(JeroMeKarle,1918-)美國人,發展測定分子和晶體結構的方法
1986年赫希巴赫(DudleyR.Hercshbach,1932-)美國人,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
李遠哲(1936—)美國人,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
波拉尼(JohnC.Polanyi,1929—)德國人,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
1987年佩德森(CharlesPedersen,1904—)美國人,合成了具有特殊性能的低分子量的有機化合物,在分子的研究和套用方面作出貢獻
萊思(Jean-MarieLehn,1939-)法國人,合成了具有特殊性能的低分子量的有機化合物,在分子的研究和套用方面作出貢獻
克拉姆(DonaldCram,1919-)美國人,合成了具有特殊性能的低分子量的有機化合物,在分子的研究和套用方面作出貢獻
1988年羅伯特·休伯(RobertHuber)德國人,首次確定了光合作用反應中心的立體結構,揭示了模結合的蛋白質配合物的結構特徵
約翰.戴森霍弗(JohannDeisehofer)德國人,首次確定了光合作用反應中心的立體結構,揭示了模結合的蛋白質配合物的結構特徵
哈特穆特·米歇爾(HartnutMichel)德國人,首次確定了光合作用反應中心的立體結構,揭示了模結合的蛋白質配合物的結構特徵
1989年切赫(T.R.cech)美國人,關於發現核糖核酸催化作用的研究
奧爾特曼(S.Altnan)美國人,關於發現核糖核酸催化作用的研究
1990年科里(E.J.Corey)美國人,在有機合成的理論和方法方面的貢獻極大豐富了有機化學的理論寶庫
1991年理察·R·恩斯特(RichardR.Ernst)瑞士人,在發展付立葉變換核磁共振波譜方面的重要貢獻
1992年魯道夫·阿瑟·馬庫斯(Rudolph.Quthur.Marcus)美國人,創立和發展了電子轉移反應理論
1993年卡里·穆利斯(KaryMullis)美國人,運用化學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創造新的生物學研究方法
麥可·史密斯(MichaelSmith)加拿大人,運用化學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創造新的生物學研究方法
1994年喬治·歐拉(georgeAolah)美國人,發現了利用超強酸使碳離子保持穩定的方法
1995年克魯岑(paulcrutzen)荷蘭人,在大氣層化學特別是臭氧的形成和分解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
莫利納(1arioiolina)美國人,在大氣層化學特別是臭氧的形成和分解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
羅蘭(F.sherwoodrowland)美國人,在大氣層化學特別是臭氧的形成和分解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
1996年羅伯特·F·柯爾美國人,發現(富勒氏球C-60)
理察·E·斯莫利美國人,發現(富勒氏球C-60)
哈羅德·W·克羅托英國人,發現(富勒氏球C-60)
1997年保羅·博耶美國人發現“能量分子”三磷酸腺苷的形成過程
約翰·沃克英國人發現“能量分子”三磷酸腺苷的形成過程
延斯·斯科丹麥人發現細胞中鈉離子和鉀離子濃度平衡的酶
1998年沃特爾·科恩美國人提出的密度作用理論為簡化原子鍵的計算打下了基礎
約翰·波普爾英國人1970年設計了一種日後被廣泛套用的計算程式,他發展的計算方法使人們能夠對分 子、分子的性質、分子在化學反應中如何相互作用進行理論研究
1999年艾哈邁德·澤維爾美國人,用雷射閃爍照相機拍攝到化學反應中化學鍵斷裂和形成的過程
2000年艾倫·黑格美國人,發現導電聚合物(導電塑膠)
艾倫·馬克迪爾米德,美國人,發現導電聚合物(導電塑膠)
白川英樹日本人,發現導電聚合物(導電塑膠)
2001年野依良治日本人手性催化氫化反應研究
威廉·諾爾斯美國人發現和製造手性催化劑
巴里·夏普萊斯美國人手性催化反應的研究
2002年約翰.B.芬美國人發展了生物巨觀形態的鑑別和結構分析方法
KoichiTanaka日本人發展了生物巨觀形態的鑑別和結構分析方法
庫爾特.伍斯里奇瑞士人測定生物大分子在溶液中的三維結構中,引入了核磁共振光譜學
其中約翰.B.芬和KoichiTanaka將各自獲得本屆諾貝爾化學獎獎金的1/4,其餘的1/2將由庫爾特.伍斯里奇一人獲得。
2003年彼得·阿格雷美國人羅德里克·麥金農美國人
他們發現了細胞膜水通道,以及對離子通道結構和機理研究作出了開創性貢獻。這是個重大發現,開啟了細菌、植物和哺乳動物水通道的生物化學、生理學和遺傳學研究之門。 歷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名單
時間獲獎人國籍獲獎原因
1901W.C.倫琴德國發現倫琴射線(X射線)
1902H.A.洛倫茲荷蘭塞曼效應的發現和研究
P.塞曼荷蘭
1903H.A.貝克勒爾法國發現天然鈾元素的放射性
P.居里法國放射性物質的研究,發現放射性元素釙與鐳並發現釷也有放射性
M.S.居里法國
1904L.瑞利英國在氣體密度的研究中發現氬
1905P.勒鈉德德國陰極射線的研究
1906J.J湯姆孫英國通過氣體電傳導性的研究,測出電子的電荷與質量的比值
1907A.A邁克耳孫美國創造精密的光學儀器和用以進行光譜學度量學的研究,並精確測出光速
1908G.里普曼法國發明套用干涉現象的天然彩色攝影技術
1909G.馬可尼義大利發明無線電極及其對發展無線電通訊的貢獻
C.F.布勞恩德國
1910J.D.范德瓦耳斯荷蘭對氣體和液體狀態方程的研究
1911W.維恩德國熱輻射定律的導出和研究
1912N.G.達倫瑞典發明點燃航標燈和浮標燈的瓦斯自動調節器
1913H.K.昂尼斯荷蘭在低溫下研究物質的性質並製成液態氦
1914M.V.勞厄德國發現倫琴射線通過晶體時的衍射,既用於決定X射線的波長又證明了晶體的原子點陣結構
1915W.H.布拉格英國用倫琴射線分析晶體結構
W.L.布拉格英國
1917C.G.巴克拉英國發現標識元素的次級倫琴輻射
1918M.V.普朗克德國研究輻射的量子理論,發現基本量子,提出能量量子化的假設,解釋了電磁輻射的經驗定律
1919J.斯塔克德國發現陰極射線中的都卜勒效應和原子光譜線在電場中的分裂
1920C.E.吉洛姆法國發現鎳鋼合金的反常性以及在精密儀器中的套用
1921A.愛因斯坦德國對現物理方面的貢獻,特別是闡明光電效應的定律
1922N.玻爾丹麥研究原子結構和原子輻射,提出他的原子結構模型
1923R.A.密立根美國研究元電荷和光電效應,通過油滴實驗證明電荷有最小單位
1924K.M.G.西格班瑞典倫琴射線光譜學方面的發現和研究
1925J.弗蘭克德國發現電子撞擊原子時出現的規律性
G.L.赫茲德國
1926J.B.佩林法國研究物質分裂結構,並發現沉積作用的平衡
1927A.H.康普頓美國發現康普頓效應
C.T.R.威爾孫英國發明用雲霧室觀察帶電粒子,使帶電粒子的軌跡變為可見
1928O.W.里查孫英國熱離子現象的研究,並發現里查孫定律
1929L.V.德布羅意法國電子波動性的理論研究
1930C.V.拉曼印度研究光的散射並發現拉曼效應
1932W.海森堡德國創立量子力學,並導致氫的同素異形的發現
1933E.薛丁格奧地利量子力學的廣泛發展
P.A.M.狄立克英國量子力學的廣泛發展,並預言正電子的存在
1935J.查德威克英國發現中子
1936V.F赫斯奧地利發現宇宙射線
C.D.安德孫美國發現正電子
1937J.P.湯姆孫英國通過實驗發現受電子照射的晶體中的干涉現象
C.J.戴維孫美國通過實驗發現晶體對電子的衍射作用
1938E.費米義大利發現新放射性元素和慢中子引起的核反應
1939F.O.勞倫斯美國研製回旋加速器以及利用它所取得的成果,特別是有關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
1943O.斯特恩美國測定質子磁矩
1944I.I.拉比美國用共振方法測量原子核的磁性
1945W.泡利奧地利發現泡利不相容原理
1946P.W.布里奇曼美國研製高壓裝置並創立了高壓物理
1947E.V.阿普頓英國發現電離層中反射無線電波的阿普頓層
1948P.M.S.布萊克特英國改進威爾孫雲霧室及在核物理和宇宙線方面的發現
1949湯川秀樹日本用數學方法預見介子的存在
1950C.F.鮑威爾英國研究核過程的攝影法並發現介子
1951J.D.科克羅夫特英國首先利用人工所加速的粒子開展原子核
E.T.S.瓦爾頓愛爾蘭蛻變的研究
1952E.M.珀塞爾美國核磁精密測量新方法的發展及有關的發現
F.布洛赫美國
1953F.塞爾尼克荷蘭論證相襯法,特別是研製相差顯微鏡
1954M.玻恩德國對量子力學的基礎研究,特別是量子力學中波函式的統計解釋
W.W.G.玻特德國符合法的提出及分析宇宙輻射
1955P.庫什美國精密測定電子磁矩
W.E.拉姆美國發現氫光譜的精細結構
1956W.肖克萊美國研究半導體並發明電晶體
W.H.布拉頓美國
J.巴丁美國
1957李政道美國否定弱相互作用下宇稱守恆定律,使基本粒子研究獲重大發現
楊振寧美國
1958P.A.切連柯夫前蘇聯發現並解釋切連柯夫效應(高速帶電粒子在透明物質中傳遞時放出藍光的現象)
I.M.弗蘭克前蘇聯
I.Y.塔姆前蘇聯
1959E.薩克雷美國發現反質子
O.張伯倫美國
1960D.A.格拉塞爾美國發明氣泡室
1961R.霍夫斯塔特美國由高能電子散射研究原子核的結構
R.L.穆斯堡德國研究r射線的無反衝共振吸收和發現穆斯堡效應
1962L.D.朗道前蘇聯研究凝聚態物質的理論,特別是液氦的研究
1963E.P.維格納美國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論的研究,特別是發現和套用對稱性基本原理方面的貢獻
M.G.邁耶美國發現原子核結構殼層模型理論,成功地解釋原子核的長周期和其它幻數性質的問題
J.H.D.詹森德國
1964C.H.湯斯美國在量子電子學領域中的基礎研究導致了根據微波激射器和雷射器的原理構成振盪器和放大器
N.G.巴索夫前蘇聯用於產生雷射光束的振盪器和放大器的研究工作
A.M.普洛霍羅夫前蘇聯在量子電子學中的研究工作導致微波激射器和雷射器的製作
1965R.P.費曼美國量子電動力學的研究,包括對基本粒子物理學的意義深遠的結果
J.S.施溫格美國
朝永振一郎日本
1966A.卡斯特萊法國發現並發展光學方法以研究原子的能級的貢獻
1967H.A.貝特美國恆星能量的產生方面的理論
1968L.W.阿爾瓦雷斯美國對基本粒子物理學的決定性的貢獻,特別是通過發展氫氣泡室和數據分析技術而發現許多共振態
1969M.蓋爾曼美國關於基本粒子的分類和相互作用的發現,提出“夸克”粒子理論
1970H.O.G.阿爾文瑞典磁流體力學的基礎研究和發現並在電漿物理中找到廣泛套用
L.E.F.尼爾法國反鐵磁性和鐵氧體磁性的基本研究和發現,這在固體物理中具有重要的套用
1971D.加波英國全息攝影術的發明及發展
1972J.巴丁美國提出所謂BCS理論的超導性理論
L.N.庫珀美國
J.R.斯萊弗美國
1973B.D.約瑟夫森英國關於固體中隧道現象的發現,從理論上預言了超導電流能夠通過隧道阻擋層(即約瑟夫森效應)
江崎嶺於奈日本從實驗上發現半導體中的隧道效應
I1974M.賴爾英國研究射電天文學,尤其是孔徑綜合技術方面的創造與發展
A.赫威期英國射電天文學方面的先驅性研究,在發現脈衝星方面起決定性角色
1975A.N.玻爾丹麥發現原子核中集體運動與粒子運動之間的聯繫,並在此基礎上發展了原子核結構理論
B.R.莫特爾孫丹麥原子核內部結構的研究工作
L.J.雷恩瓦特美國
1976B.里克特美國分別獨立地發現了新粒子J/Ψ,其質量約為質子質量的三倍,壽命比共振態的壽命長上萬倍
丁肇中美國
1977P.W.安德孫美國對晶態與非晶態固體的電子結構作了基本的理論研究,提出“固態”物理理論
J.H.范弗萊克美國對磁性與不規則系統的電子結構作了基本研究
1978A.A.彭齊亞斯美國3K宇宙微波背景的發現
P.L.卡皮查前蘇聯建成液化氮的新裝置,證實氮亞超流低溫物理學
1979S.L.格拉肖美國建立弱電統一理論,特別是預言弱電流的存在
S.溫伯格美國
1980J.W.克羅寧美國CP不對稱性的發現
1981N.布洛姆伯根美國雷射光譜學與非線性光學的研究
K.M.瑟巴瑞典高分辨電子能譜的研究
1982K.威爾孫美國關於相變的臨界現象
1983S.錢德拉塞卡爾美國恆星結構和演化方面的理論研究
W.福勒美國宇宙間化學元素形成方面的核反應的理論研究和實驗
1984C.魯比亞義大利由於他們的努力導致了中間玻色子的發現
S.范德梅爾荷蘭
1985K.V.克利青德國量子霍耳效應
1986E.魯斯卡德國電子物理領域的基礎研究工作,設計出世界上第1架電子顯微鏡
G.賓尼瑞士設計出掃描式隧道效應顯微鏡
H.羅雷爾瑞士
1987J.G.柏諾茲美國發現新的超導材料
K.A.穆勒美國
1988L.M.萊德曼美國從事中微子波束工作及通過發現μ介子中微子從而對輕粒子對稱結構進行論證
M.施瓦茨美國
J.斯坦伯格英國
1989N.F.拉姆齊美國發明原子銫鐘及提出氫微波激射技術
W.保羅德國創造捕集原子的方法以達到能極其精確地研究一個電子或離子
H.G.德梅爾特美國
1990J.傑羅姆美國發現夸克存在的第一個實驗證明
1991P.G.德燃納法國液晶基礎研究
1992J.夏帕克法國對粒子探測器特別是多絲正比室的發明和發展
1993J.泰勒美國發現一對脈衝星,質量為兩個太陽的質量,而直徑僅10-30km,故引力場極強,為引力波的存在提供了間接證據
1994C.沙爾美國發展中子散射技術
1995M.L.珀爾美國珀爾及其合作者發現了τ輕子雷恩斯與C.考溫首次成功地觀察到電子反中微子他們在輕子研究方面的先驅性工作,為建立輕子-夸克層次上的物質結構圖像作出了重大貢獻
1996戴維.李美國發現氦-3中的超流動性
R.C.里查森美國
1997朱棣文美國雷射冷卻和陷俘原子
K.塔諾季法國
菲利浦斯美國1998勞克林美國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
斯特默美國
崔琦美國
1999H.霍夫特荷蘭證明組成宇宙的粒子運動方面的開拓性研究

諾貝爾獎相關資料

;Page=7
;tid=604
姍姍來遲的諾貝爾獎諾貝爾獎獲獎者面面觀諾貝爾科學獎百年展影響我們生活的諾貝爾獎歷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游斯德哥爾摩訪諾貝爾遺蹤諾貝爾文學獎與中國諾貝爾獎的秘密獲諾貝爾科學獎的華裔科學家"非洲之子"與諾貝爾獎2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出自同一大學的"秘訣" 父子,夫婦諾貝爾獎得主諾貝爾獎歷史上6次"子承父業"奇蹟近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及主要成就 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諾貝爾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