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種(亞美人種)

蒙古人種

亞美人種一般指本詞條

蒙古人種(Mongoloid),對亞洲人種的泛稱,是人種劃分中的一個概念,最早由德國自然人類學家布魯門巴哈提出,是他劃分的五大人種之一。後來,該詞成為黃種人的近義詞。

根據美國學者孔恩的觀點,蒙古人種的特徵主要是:淡黃色的皮膚,淺栗色的眼睛,多為黑色的直發,體毛及鬍鬚均不明顯,面部中等,顴骨較平,鼻樑中等,兩眼內角具有特別的毗褶等等。他認為,亞洲蒙古人種又可分為北亞、東亞、南亞三個人種支系。一支北亞人沿阿拉斯加陸橋進入美洲大陸,發展為印第安人;另一支南亞人則擴展到南太平洋諸島嶼。

蒙古人種的概念和高加索人種一樣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即使在種族思維逐漸被拋棄時,它們仍頻繁出現在各種科學與通俗文字里。當代,孔恩對蒙古人種等的劃分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也伴隨著各種爭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蒙古人種
  • 外文名:Mongoloid
  • 別名:黃色人種
    黃種人
    亞美人種
    蒙古利亞人種
  • 分布1:烏拉爾地區、東亞、北亞
  • 分布2:南亞、東南亞
  • 分布3:馬達加斯加、美洲、太平洋群島
  • 出現時間:西方中心論出現於19世紀
概念演變,體質特徵,語言分類,遠古時期,當代分布,烏拉爾地區(東北歐),東亞,北亞,東南亞,中亞,南亞(尤其是印度東北部),非洲(馬達加斯加),美洲,遠東地區、太平洋群島,遺傳學,歷史成就,相關爭議,

概念演變

1775年,在林奈的四大人種區劃提出40年之後,德國自然人類學家布魯門巴哈在他的《人類的自然變種》一書中,公布了一個新的人種劃分方案,全世界的人被分為五大人種,即:高加索人種、蒙古人種、馬來人種尼格羅人種(初稱衣索比亞人種)、美洲人種。他及後來的許多人種學家,還嘗試從膚色之外尋找劃分人種的方法,包括頭骨、鼻部、頭髮、眼形、眼色、耳廓外形、牙齒、耳垢、基礎代謝、血型、指紋等等,但運用這些標準均不能進行嚴格的人種劃分。也有體質人類學者力圖證明蒙古人種具有黃皮膚,“黃種人”和“蒙古人種”迅速相結合,成為近義詞。
1966年,美國人種學家孔恩又提出了五大原始人種區系的劃分。其中,第二個人種區係為蒙古人種,又稱亞美人種。他們最初生活在東亞、東南亞、中亞及西伯利亞等地。後來,一支北亞人沿阿拉斯加陸橋進入美洲大陸,發展為印第安人;另一支南亞人則擴展到南太平洋諸島嶼。蒙古人種的特徵主要是:黃色的皮膚,栗色的眼睛,黑色的直發,體毛及鬍鬚均不明顯,面部平扁,顴骨突出,鼻樑不高,兩眼內角具有特別的毗褶等等。亞洲蒙古人種又可分為北亞、東亞、南亞三個人種支系。孔恩的人種劃分有很大的參考價值,但也仍然存在各種爭議。

體質特徵

部分蒙古族具有獨立的淺色特質,是一種獨立的人種特徵;其膚色多呈白色、淡黃色,部分較為紅潤;黑色且較為細直的毛髮,鬍鬚和體毛不發達;下巴不凸出,但是有些人較尖,有些則為較扁;鼻寬度中等,鼻尖點指數中等;眼裂中等,褐色虹膜,上眼瞼褶發達,大多眼有內眥褶遮蓋淚阜;上門齒舌面的鏟形結構也是黃色人種的顯著特徵之一;美洲印第安人的面部不像北亞說蒙古語族的人的面部那樣扁平鼻根較矮,大多為長顱型,鼻子的突出度也稍大。

語言分類

遠古時期

遠古,黃色人種主要講烏拉爾語系漢藏語系苗瑤語系壯侗語系南亞語系)、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通古斯語族、突厥語族、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古西伯利亞諸語言)、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印第安諸語言、玻里尼西亞語族等。

當代分布

烏拉爾地區(東北歐)

烏拉爾語系;在近一萬年前,烏拉爾人橫掃烏拉爾地區。但後來,由於烏拉爾人的文化過於落後——比如芬蘭人15世紀才出現國家,他們逐漸被排擠到邊遠地區,烏拉爾人很早就開始和白色人種混血,現代烏拉爾人多是黃白混血種,甚至是白人,他們分布在烏拉爾地區。主要語言是匈牙利語芬蘭語愛沙尼亞語,莫爾多瓦語(不是摩爾多瓦),科米語,阿卡利阿語。

東亞

中國(中華民族);
朝鮮半島(朝鮮民族);
日本列島(大和民族);

北亞

蒙古語族;
通古斯語族;
古西伯利亞諸語言: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楚科奇-堪察加語系,西伯利亞其他語系(凱特人,尼夫赫人,尤卡吉爾人,阿伊努人);

東南亞

藏緬語族(主要分布於緬甸);
台-卡岱語系(侗傣語系);
南亞語系;
南島語系;

中亞

突厥語族: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亞塞拜然;

南亞(尤其是印度東北部)

尤其是印度東北部;南亞類型處在東亞類型和馬來類型之間。這裡的南亞類型指的是南亞黃色人種,不是雅利安人、達羅毗荼人、或者雅利安人和達羅毗荼人之間的混血印度人,說漢藏語系(很多學者認為漢藏語系包括苗瑤語系壯侗語系南亞語系)。

非洲(馬達加斯加)

馬達加斯加島上的梅里納人為蒙古人種南方類型與尼格羅人種的混合人種;

美洲

蒙古人種美洲類型;美洲原住民

遠東地區、太平洋群島

密克羅尼西亞人、美拉尼亞人為馬來人與巴布亞人的混合類型,均屬南島語族。
北海道阿依努人、太平洋群島的玻里尼西亞人在相貌體質上具有類似地中海人種的特徵,同時兼有一些蒙古人種特點,分子人類學證實了這兩者的基因出自亞洲,與蒙古人種同源,與歐洲人沒有密切的遺傳關係,其獨特體質也許是在隔絕的孤島中獨立進化的結果。

遺傳學

單倍群P(起源於東南亞中國一帶,現在分布於中亞)
單倍群D,跟非洲的單倍群E有關

歷史成就

歷史上,蒙古人種創建了很多帝國:

相關爭議

“蒙古人種”的劃分,被認為帶有種族主義色彩。據美國學者奇邁可分析,布魯門巴哈採用“蒙古人種”來命名東亞人,並非因為蒙古人頭骨最典型、最具代表性,而是因為蒙古人是歷史上最令西方驚恐的東方人,這個名稱足以喚起西方對於成吉思汗帖木兒等的歷史記憶。其後,“蒙古眼褶”、“蒙古斑”以及“蒙古人病”(唐氏綜合徵)的命名,則體現了種族思維在醫學中的發展。到20世紀50年代以後,蒙古政府還曾為此向世界衛生組織提起抗議。另一方面,“蒙古人種”與“黃種人”的結合,也進一步催生出了近代歐洲的所謂“黃禍論”。當代,“蒙古人種”等概念的使用,仍是在政治、學術、社會等諸多層面帶有爭議性的話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