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中部地震構造解析》是2014年地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家聲、高祥林、黃雄南。
基本介紹
- 書名:亞洲中部地震構造解析
- 作者:張家聲、高祥林、黃雄南
- 出版社:地震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11月20日
- 開本:16 開
- 裝幀:精裝
- ISBN:9787502844479
《亞洲中部地震構造解析》是2014年地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家聲、高祥林、黃雄南。
《亞洲中部地震構造解析》是2014年地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家聲、高祥林、黃雄南。內容簡介 《亞洲中部地震構造圖集》生動地展示了亞洲中部地震活動的複雜構造聯繫。而 《亞洲中部地震構造解析》從①亞洲中部強震構造域...
《亞洲中部地震構造圖集》主要收錄了亞洲中部大地震群體時空遷移、亞洲中部地震活動、亞洲東北部的新構造、亞洲中部地殼斷裂發育及其百年地震屬性、中亞大三角地震域東邊界北段的地震構造、亞洲中部強震構造域西北邊界的地震構造等內容。內容簡介 《亞洲中部地震構造圖集(精)》編著者張家聲、高祥林、馬宗晉。《亞洲中部地震...
1.4 地質斷層的地震屬性 1.5 中國大陸地殼:航磁異常解釋 1.5.1 航磁異常的數據處理 1.5.2 磁性岩石學和航磁異常 1.5.3 區域和線性航磁異常的性質與構造分析 1.5.4 結論和討論 第2章 大陸地震構造 2.1 引言 2.2 亞洲中部地震構造的特徵和動力環境 2.2.1 概況 2.2.2 地質和地球...
沿地震斷層剖面或開挖的探槽,可揭示出多次地震斷層活動的疊置現象,即古地震事件記錄。最常見的現象是崩積楔,即當地震斷層形成後,斷層陡坎上部破碎岩塊受重力作用快速堆積在斷層陡坎之下,形成的楔形碎屑岩塊堆積。再次或多次地震斷層活動的結果,常造成一系列崩積楔疊壓在斷層面之下(逆斷層),或沿斷層一側形成與...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主體位於對流層中部,是中緯度大氣環流的重要“影響源”,也是西風與季風環流系統交匯與強烈相互作用關鍵區,青藏高原的熱力和動力效應及其大氣水分循環過程,對我國和亞洲的天氣氣候,乃至全球大氣環流均產生重要影響。系統地考察研究西風—季風協同作用的演化規律、變化特徵及其驅動機制,是揭示青藏高原...
結合祁連造山帶的分析研究,並與國外典型造山帶進行對比,通過地質學與地球化學綜合研究,探討中國中西部的中央造山帶古構造格局、演變過程與動力學、以及中央造山帶構造演化對中國大陸形成演化的作用與動力學效應。獲獎 研究工作 (1) 秦嶺造山帶、祁連造山帶、天山造山帶的相互關係;(2) 古亞洲與古特提斯構造域...
7、地體解析和拼貼構造——我所看到的地球科學的一個側面,1989,地質科學譯叢,第6卷,第3期,24-32;8、The Nadanhada terrane in relation to Mesozoic tectonics on continental margins of East Asia.,1990,Acta..Geol..sinica,vo1.3no.1,15-29;9、從日本長野和江蘇溧陽地震看西太平洋地區新構造活動...
興都庫什山脈(Hindu kush Mountains)是亞洲中部的高大山脈,走向大致為東北至西南。長約1600千米。平均海拔約5000米,最高峰蒂里奇米爾峰海拔7690米。是發源於青藏高原西南部的印度河和發源於帕米爾高原的阿姆河的分水嶺。山口自古為交通要道。興都庫什山脈在東面與中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交界點附近直抵帕米爾山脈後...
在兩個大陸碰撞後,印度大陸開始向亞洲大陸之下俯衝,將位於印度大陸表層的岩石帶入到地球深處,經歷高溫高壓變質後形成了堅硬的變質岩。在喜馬拉雅山脈的西段,印度大陸地殼俯衝的深度可能超過100千米,形成了超高壓變質岩,而在喜馬拉雅山脈的東段,印度大陸地殼的俯衝深度為40−60千米,形成了高壓變質岩。這一時期,兩...
喀喇崑崙山脈,“喀喇崑崙”緣自突厥語意為“黑色岩山”。喀喇崑崙山是世界山嶽冰川最發達的高大山脈,亞洲著名山脈之一。從阿富汗最東部向東南延伸約480公里。寬度約為240公里,長度為800公里。平均海拔超過5500米。為世界上高山和高緯度之外最長的冰川最集中的地方。塔吉克、中國、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印度的邊界全都...
首都圈地區的活動構造、地質災害和成災機理的研究 確定地球重力場及其變化的衛星重力探測理論與方法 青藏高原東北緣晚新生代構造變形及形成過程 西秦嶺-松潘構造結形成演化與大陸動力學研究 地殼地幔界面附近流變性質對比的研究 天山陸內造山動力學的寬頻帶流動地震台陣研究 東崑崙造山帶的地震學研究 古亞洲洋構造域蛇...
[18] A coupled environmental system formed at about 2.5 Ma in East Asia.Palaeogeog.Palaeoclimatol.Palaeoecol.,94(1992),223-42.(with Ding Zhongli,Rutter,N.and Han Jingtai) [19] Magnetic mineralogy of Chinese Loess and its significance.Geophys.J.Int.,108(1992),301-308.(with Liu Xiuming,Sha...
姬路城天守閣屬於連立式天守閣,由大天守閣和三座小天守閣組成,大天守閣採用四箱疊加的建築構造,是地下一層、地上六層的七層建築,各層之間用兩根木柱(長25米,最大直徑95厘米)貫穿其間。基礎結構:天守閣最基礎部分是地基,目的在於防止嚴重的地面沉陷以及保護由地震帶來的損傷,當這個基礎工作已結束時,...
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大型穹窿出現在大陸邊界區域或大河之間的分界嶺地區(如杭愛山與肯特山之間,斯塔諾夫山與松塔爾—哈亞塔山之間)、例如,蒙古中部和貝加爾兩側地區,自中侏羅紀以來經歷過持續的均衡隆起。復活造山帶有兩種特殊類型,第一種是岩石圈塊體之間的縫合線,具有不同構造和演化史。例如,烏拉爾山脈,其西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