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德魯·伯爾勒迪亞努

亞歷山德魯·伯爾勒迪亞努

亞歷山德魯·伯爾勒迪亞努(Alexandru Barladeanu,1911年1月25日,科姆拉茨—1997年11月13日,布加勒斯特),前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著名的羅共“六君子”之一。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黨務和國務活動家、經濟學家。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委員、常設主席團委員、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羅馬尼亞救國陣線名譽主席羅馬尼亞參議院議長。羅馬尼亞科學院院士、羅馬尼亞社會和政治科學院院士、大學教授、經濟學博士。

基本介紹

人物傳記,早年生活及職業,戰爭期間,經濟總設計師,黨和國家領導人,貶黜和邊緣化,榮譽,劇變前後,“六君子”事件,1989年12月事變,方向之爭,個人生活,

人物傳記

早年生活及職業

1911年1月25日生於俄羅斯帝國比薩拉比亞省的科姆拉茨(一戰後歸屬羅馬尼亞,1940年併入蘇聯,現為摩爾多瓦南部加告茲自治區的首府)的一個教師家庭。1921年,他在克烏謝尼讀完國小。1921—1926年在賓傑里讀中學。1926—1928年在雅西讀高中。他的第一份工作是1928年在賓傑里的學校擔任督學,在此後的八年里,當過商業學校代課老師和雅西高中實習教師。1929—1931年曾就讀於布加勒斯特大學,但沒有畢業。
1933—1937年在亞歷山德魯·伊萬·庫扎大學(雅西大學)法學院學習政治經濟學,1937—1940年擔任雅西大學經濟學教授、著名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格奧爾基·贊恩的助理,1940年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1935年秘密加入羅馬尼亞共產黨。伯爾勒迪亞努早在1933年就讀雅西大學時就參加了共產主義學生團體,在1934年至1936年,他領導共產主義學生組織“團結中心”,從事左派報紙傳單的發行工作,並且是反法西斯聯盟、賓傑里反法西斯委員會和“蘇聯之友”的積極成員。1936年任羅馬尼亞民主學生陣線雅西州委員會主席。1940年6月蘇聯占領比薩拉比亞,當時伯爾勒迪亞努正在家鄉休假,他選擇加入蘇聯國籍並成為聯共(布)黨員。1940年9月,伯爾勒迪亞努任基希訥烏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戰爭期間

1941年6月,納粹德國入侵蘇聯後,與德國結盟的羅馬尼亞參加了侵蘇戰爭並奪回比薩拉比亞,他被迫逃離家鄉,遷居蘇聯內地。之後,他在蘇聯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卡拉乾達州生活和工作近兩年,在那裡,他是一名教師、學校教導主任、礦工,並且是一個集體農莊的黨的積極分子。1943年,伯爾勒迪亞努被送到莫斯科繼續他的學術研究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是在蘇聯的羅馬尼亞共產黨流亡團體的活躍分子,1943—1945年在莫斯科廣播電台羅馬尼亞語編輯部工作,1943—1946年在塔斯社和《言論自由》在羅馬尼亞戰俘中間進行反戰宣傳;1944—1946年任反法西斯學校羅馬尼亞戰俘部的教師。1945年,作為蘇聯共產黨黨員,他受聯共(布)黨委委派,對羅馬尼亞戰俘進行思想教育和改造。此外,1943—1946年,他還在莫斯科普列漢諾夫國立經濟學院(今俄羅斯普列漢諾夫經濟大學)學習政治經濟學,並獲得基希訥烏科學研究院的獎學金,由於成績優異準備留校任教,但他沒有畢業,因為他在學習的最後一年離開蘇聯奉調回國。

經濟總設計師

1946年6月,應羅馬尼亞共產黨的請求,伯爾勒迪亞努被送回羅馬尼亞,並經列昂廷·拉烏圖和米哈伊爾·羅勒爾的介紹,正式轉為羅馬尼亞共產黨黨員。1946年6月—11月,任中央委員會經濟部指導員、部長助理。1946年10月被任命為羅馬尼亞政府委員會經濟專家,參加巴黎和平條約(1947年《五國和約》)的談判。1946年11月19日當選為國民議會議員。1946年12月任羅馬尼亞政府國民經濟部秘書長,參與組織和制定1947年貨幣改革。1947年8月25日—1948年4月26日任羅馬尼亞政府工業和商業部秘書長。1947年12月30日,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伯爾勒迪亞努和格奧爾基·加斯頓-馬林是國家實行計畫經濟體制的主要設計師。此後,他長期從事經濟、貿易和計畫方面的領導工作。1948年4月26日任工業和商業部副部長,分管紡織、皮革製造、建築材料和陶瓷工業。1948年8月28日任商業部副部長。1948年4月15日—1954年5月18日任對外貿易部部長。1954年5月18日—1955年10月4日任國家計畫委員會第一副主席。
羅馬尼亞計畫經濟總設計師伯爾勒迪亞努羅馬尼亞計畫經濟總設計師伯爾勒迪亞努

黨和國家領導人

伯爾勒迪亞努從1955年至1969年擔任黨和國家領導職務近十五年,並且是黨的主要理論家和經濟推手。1955年10月4日—1965年8月20日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部長會議副主席兼國家計畫委員會主席(1955年10月4日—1956年5月26日)。1955年12月28日在羅馬尼亞工人黨第二次代表大會(羅共“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1962年4月25日當選為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1955—1966年任羅馬尼亞駐經濟互助委員會常任代表。
經互會,伯爾勒迪亞努為維護羅馬尼亞的民族利益和經濟主權與赫魯雪夫進行了堅決的鬥爭。1962年6月,反對蘇聯的“國際分工和專業化”的主張。因為按照這一構想,羅馬尼亞將專司農業,勢必淪為蘇聯的糧食產地和供應基地。1964年,在伯爾勒迪亞努帶頭抵制下,以羅馬尼亞為首的東歐國家最終卻否決了蘇聯建立經互會超國家機構的倡議,這使他招致赫魯雪夫的敵視和嫉恨。在這一時期,他代表羅馬尼亞參加了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會議,同時,他積極推動面向西方開放型經濟,早在1959年先後與法國英國瑞士荷蘭比利時簽署經濟和貿易協定,後又促進同聯邦德國義大利的關係正常化。1964年,他參與制定羅馬尼亞積極中立的外交政策,既不再屈從於蘇聯的淫威,也不接受中國和毛澤東的激進路線。
從1949年開始,伯爾勒迪亞努任布加勒斯特經濟研究學院政治經濟學系主任兼教授、布加勒斯特大學教授,在高等學府執教多年。1955年7月2日,他和揚·格奧爾基·毛雷爾洛塔爾·拉德齊亞努一道被選為羅馬尼亞科學院院士,伯爾勒迪亞努為羅馬尼亞科學院經濟和社會學部院士,1970年2月當選為羅馬尼亞社會和政治科學院經濟學部院士。
1965年3月22日,在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上,伯爾勒迪亞努被增選為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委員會政治局委員。1965年7月在羅馬尼亞共產黨第九次代表大會(羅馬尼亞工人黨恢復共產黨的名稱)上當選為羅共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委員、常設主席團委員。1965年8月21日—1967年12月8日任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1967年12月9日——1969年1月28日任部長會議副主席。1967年12月9日—1968年12月11日任全國科學研究委員會主席。
亞歷山德魯·伯爾勒迪亞努是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第一、二、三、四、五、六屆大國民議會代表(議員)。1948年3月28日、1952年11月30日、1957年2月3日當選為普拉霍瓦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1957年2月3日—1961年3月5日當選為雅西州西雅西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1961年3月5日—1965年3月7日當選為多布羅加州東康斯坦察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1965年3月7日—1969年3月2日當選為多布羅加州東康斯坦察第4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1969年3月2日—1975年3月9日當選為康斯坦察縣托米斯第2選區當選為大國民議會代表。

貶黜和邊緣化

亞歷山德魯·伯爾勒迪亞努參與制定1951~1955年、1956~1960年、1961~1965年、1965~1970年四個發展國民經濟的五年計畫(即“一五”至“四五”計畫),以及《十五年長遠經濟計畫》、《關於能源發展和國家電氣化的十年計畫》,為羅馬尼亞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四五”計畫的制定和執行過程中,伯爾勒迪亞努反對尼古拉·齊奧塞斯庫的高積累政策(國民收入積累率每年都達30%以上,有的年份竟達33%),伯爾勒迪亞努主張積累的比率應不以影響人民的生活為限,反對在經濟建設上片面追求高積累、高速度、高指標,從而與齊奧塞斯庫產生矛盾。後來的事實和實踐證明,1969年以後制定的三個五年計畫,不符合羅馬尼亞的實際情況,急於求成,導致計畫難以實現,經濟陷入困境。
同時,伯爾勒迪亞努又與埃列娜·齊奧塞斯庫發生衝突,1967年,他抵制突擊提拔埃列娜·齊奧塞斯庫而被貶為國家科學技術研究委員會的負責人。從那時起,伯爾勒迪亞努開始遭到排擠和貶逐。1968年12月18日,在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上,以“健康狀況”為由實際上解除了他在黨中央和政府的一切領導職務,雖然他的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委員和中央委員會委員繼續保留。1969年8月12日在羅馬尼亞共產黨第十次代表大會後未能再進入中央委員會,被迫退休。隨著像他這樣的經濟專家被放逐,到了70年代後期,“第一夫人”埃列娜的影響力超越了任何政治和軍事領導人。對於埃列娜·齊奧塞斯庫,伯爾勒迪亞努在日記中寫道:“充滿報復心,愚蠢,偽善,麻木遲鈍和厚顏無恥”是她“最明顯的”消極品質。
在以後的歲月里,伯爾勒迪亞努曾與保羅·尼古列斯庫-米齊爾在黨內建立“愛國派”,進行改良活動,其中一個特點就是與早期史達林主義和1960年代以後的“發展神話”徹底決裂,伯爾勒迪亞努尤其想培育有別於齊奧塞斯庫的一種良性的喬治烏-德治形象。在他失勢的二十多年裡,曾兩次與當權者發生衝突,一次是在20世紀70年代,未經政府批准,擅自發表一篇文章;還有一次是在20世紀80年代,他與格奧爾基·阿波斯托爾討論如何將齊奧塞斯庫趕下台的可能性。
亞歷山德魯·伯爾勒迪亞努亞歷山德魯·伯爾勒迪亞努

榮譽

亞歷山德魯·伯爾勒迪亞努曾榮獲多項功勳獎章和榮譽稱號,1947年被授予“羅馬尼亞王冠”司令官級勳章,1959年被授予二級“八·二三”勳章、“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之星”二級勳章,1961年先後被授予二級勞動勳章、一級勞動勳章和“羅馬尼亞工人黨(共產黨)成立四十周年”紀念獎章。1964年被授予“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和“鐮刀和鐵錘”金星勳章、“全國解放20周年”紀念獎章,1966年被授予一級“圖多爾·弗拉迪米雷斯庫”勳章。
亞歷山德魯·伯爾勒迪亞努(領袖標準像)亞歷山德魯·伯爾勒迪亞努(領袖標準像)

劇變前後

“六君子”事件

20世紀80年代,由於經濟困難連續多年得不到扭轉,羅馬尼亞廣大民眾和幹部對齊奧塞斯庫推行的政策日益不滿,有些地方發生了遊行、罷工事件。面對深刻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危機,1989年3月,亞歷山德魯·伯爾勒迪亞努曾與其他五名羅共元老(康斯坦丁·珀爾伏列斯庫、格奧爾基·阿波斯托爾、科爾內留·曼內斯庫、西爾維烏·布魯坎、格雷戈里·揚·勒強努)以公開信的方式聯名上書,批評齊奧塞斯庫的現行政策,要求改變現狀,此舉引起國內外強烈反響。
齊奧塞斯庫對此採取強硬措施予以壓制,伯爾勒迪亞努隨後即被軟禁,並被指控為間諜和投機者,受到開除黨籍的處分。這六位羅共元老被譽為羅馬尼亞共產黨的“六君子”。
亞歷山德魯·伯爾勒迪亞努亞歷山德魯·伯爾勒迪亞努

1989年12月事變

“六君子”的公開信通過外國電台播出後,羅國內散發倒齊的傳單越來越多,形式也從個人手抄到鉛印,措辭也越來越激烈,明確提出打倒獨裁者和打倒齊奧塞斯庫的口號。傳單還揭露齊的家族統治,並對齊的夫人的“歷史功績”提出質疑,批評齊治國無方。齊奧塞斯庫一方面向人民封鎖訊息,另一方面採取措施加強戒備,對一些人如六君子進行軟禁,並加強防範措施。面對這些批評、指責和出現的不穩定因素,齊奧塞斯庫不但不總結經驗教訓,糾正一些錯誤做法,反而更加一意孤行,在緊接著召開的羅共“十四大”上,重申堅持過去的路線和政策不變。羅馬尼亞國內政局出現動盪,在國際上的處境也越來越孤立,無論是竭力要消滅共產主義的西方,還是各兄弟國家和兄弟黨,都對羅造成種種壓力。
1989年12月16日,“蒂米什瓦拉”事件爆發,12月21日,首都爆發大規模的反齊奧塞斯庫的示威遊行,並迅速蔓延至全國。齊企圖動用軍隊武力鎮壓,結果軍隊倒戈。1989年12月22日羅馬尼亞政局發生劇變,齊奧賽斯庫政權倒台,當晚伯爾勒迪亞努在電視台露面,並當選為羅馬尼亞救國陣線委員會委員,1990年4月任羅馬尼亞救國陣線黨名譽主席。1990年2月13日—1990年5月20日任具有臨時議會性質的全國聯盟臨時委員會執行局委員,1990年5月20日當選為羅馬尼亞第一屆議會參議員,1990年6月18日—1992年10月16日任第一屆羅馬尼亞議會參議院議長(首屆議會任期兩年),1990—1991年任羅馬尼亞制憲會議聯合主席。在此期間,負責主持羅馬尼亞憲法的起草和制定工作。1990年2月2日—1994年2月1日任羅馬尼亞科學院副院長。1991年10月5日當選為摩爾多瓦共和國科學院名譽院士。
馬爾提安、伊利埃斯庫、伯爾勒迪亞努馬爾提安、伊利埃斯庫、伯爾勒迪亞努

方向之爭

在1991年1月紀念布加勒斯特大屠殺和幾個月後的雅西大屠殺50周年紀念活動之際,伯爾勒迪亞努發表講話,悼念納粹暴行的受害者,儘管當時羅馬尼亞社會普遍瀰漫著反猶太主義的氣氛。1991年,伯爾勒迪亞努與總理彼得·羅曼及其助手阿德里安·塞韋林在價格自由化和經濟私有化上的分歧和矛盾公開化,兩派針對改革的方向進行了激烈的辯論和爭吵。80歲的參議長伯爾勒迪亞努與年僅45歲的總理彼得·羅曼展開論戰交鋒,羅曼全盤否定羅共歷史,稱羅共執政期間的經濟建設“全是垃圾”。伯爾勒迪亞努在國會猛烈抨擊羅曼政府的西方式的私有化方案,反對彼得·羅曼等激進派提出的“休克療法”。他指出,“私有化就像一桶蜂蜜,會招來更多的蒼蠅”,並說“這桶蜂蜜將誘發無法遏制的腐敗,從而創造一個滋生經濟鯊魚的溫床”。
作為資深的傳統經濟學家和政治活動家,伯爾勒迪亞努主張經濟改革應從本國實際出發,採取謹慎漸進的、保持國家調控的做法,緩步推進體制變革,不同意全盤西化,認為社會主義制度可以改造和不斷完善。主張由各黨派組成聯合政府。1991年,亞歷山德魯·伯爾勒迪亞努退出羅馬尼亞救國陣線,1993年完全退出政治舞台,1997年11月13日病逝於布加勒斯特,享年86歲。

個人生活

伯爾勒迪亞努曾結過三次婚,有一兒一女。個人愛好讀書,特別是讀英國、法國、蘇聯的雜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