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2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五華縣提線木偶傳習所獲得“木偶戲(五華提線木偶)”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華縣提線木偶傳習所
- 投用時間:2019年11月12日
2019年11月12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五華縣提線木偶傳習所獲得“木偶戲(五華提線木偶)”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五華縣提線木偶傳習所 2019年11月12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五華縣提線木偶傳習所獲得“木偶戲(五華提線木偶)”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李新賢,男,漢族,1964年生,廣東五華人,中共黨員,五華縣提線木偶傳習所所長,中國木偶皮影藝術學會理事,廣東省木偶皮影藝術學會副會長,廣東省戲劇家協會會員。2018年5月,李新賢入選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木偶戲(五華提線木偶),申報地區:廣東省梅州市。保護措施 2007年8...
李新賢,男,漢族,木偶戲(五華提線木偶)傳承人。2018年5月,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人物經歷 李新賢,男,1964年生,廣東五華人,中共黨員,五華縣提線木偶傳習所所長,中國木偶皮影藝術學會理事,廣東省木偶皮影藝術學會副會長,廣東省戲劇家協會會員,是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
2019年8月12日晚,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廣陵杯”全國木偶皮影劇(節)目展演在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揚州大劇院落幕,此次展演的各大獎項也隨之揭曉。五華縣提線木偶傳習所精心打造的大型傳統提線木偶劇《金鱗記》經過激烈角逐,榮獲1個集體獎和4個個人獎(1個優秀傳承劇目獎,3個優秀操縱表演,1個偶型設計製作獎)...
五華縣廣東漢劇協會成立暨第一屆會員代表大會於2021年5月13日在五華提線木偶傳習所舉行。國家一級演奏員、廣東漢劇作曲家、省級傳承人鐘禮俊、五華縣文廣旅體局等相關單位負責人等參加活動,並為五華縣廣東漢劇協會揭牌。此次五華縣廣東漢劇協會的成立,擴大了廣東漢劇在五華縣的影響力,健全漢劇人才培養長效機制,真正...
曾曉東,男,漢族,1968年11月生,大學專科學歷,中共黨員。現任廣東省五華縣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人物履歷 現任廣東省五華縣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工作分工 分管資源開發股、公共服務股、藝術股、圖書館、文化館、文化旅遊體育發展中心、提線木偶傳習所、採茶戲傳承保護中心;負責讀書月...
國內(含台灣)表演團隊有19個,分別為台灣集藝戲坊、廣東省木偶藝術劇院、廣東省五華縣提線木偶傳習所、貴州省貴陽木偶劇團、浙江省平陽木偶戲保護傳承中心、上海木偶劇團、四川資中縣木偶劇團、四川省大木偶劇院、廣西木偶劇團、上海戲劇學院、泰安市泰山皮影藝術研究院、河北省唐山市皮影劇團、江蘇如皋市木偶藝術團...
五華中學位於長樂古城(華城)紫金山南麓,創建於1902年。其前身為師範傳習所、官立初等模範國小堂,1911年改辦為長樂官立中學堂,後易名長樂縣立中學校、五華縣立中學校、五華縣立第一中學校、五華縣立第一中學,1950年定名五華中學,文革期間一度更名“華城中學”,至1980年省政府批准復名為五華中學,迄今逾百年。...
梅縣區木偶傳習所(前稱:梅縣木偶劇團)成立於1951年,全民事業單位,是一個國營專業文藝表演團體,於2012年6月轉製成立梅州市梅縣區木偶劇團演藝有限公司。梅縣提線木偶戲一直是梅縣木偶劇團傳承與創新。2009年梅縣提線木偶戲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並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木偶傳習所被授予“廣東省非...
承蒙泉州市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懷,我們團正在籌建一個成規模的中國泉州國際木偶藝術中心。規劃中的國際木偶藝術中心應有以下幾個功能:一、具有演出功能,可以引進國內外優秀的木偶藝術來演出,使泉州真正成為一個國際木偶藝術的重鎮。二、舉辦傳習所,不僅培養、傳習本地的提線木偶接班人,同時面向國內外開展培訓,讓...
福建木偶戲主要分為提線木偶和掌中木偶兩種。公元十世紀開始在閩南地區傳播,日積月累,形成了許多傳統劇目、音樂唱腔,以及豐富的表演技法和體系。但隨著文化傳播方式多樣化,加之其表演技法複雜、練習時間長,年輕人學習和傳承意願不強,木偶戲後繼乏人。福建木偶戲遇到的問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普遍問題,不少非...
2009年,梅縣提線木偶戲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史淵源 提線木偶戲,客家地區舊稱“吊線戲”,古稱“傀儡戲”,始於漢代,興於唐代,盛於宋代。據梅州木偶老藝人記述,木偶戲傳入梅州始於明代萬曆年間,由福建傳入大埔、梅縣、五華等地。1954年《華東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紀念刊》記載:“明朝...
經過李灌的加工和革新,合陽木偶戲最終成熟定型,清朝時期是郃陽提線木偶戲全盛階段。民國初年,人們還用李灌創作的《七國齊》為辛亥革命宣傳,但這時由於軍閥混戰、民不聊生,郃陽提線木偶戲已經開始衰落。1952年,在合陽縣政府的倡導支持下,老藝人魏天才組織了線腔史上第一個全脫產的專業劇團——合陽晨光線劇社...
在木偶的操作方式上,有別於提線木偶“上弄下”、鐵枝木偶與皮影戲“後弄前”的操縱方式,布袋木偶戲是演員的手掌向上伸入木偶的布套,在布套的覆蓋下進行表演的,屬於“下弄上”,這也與杖頭木偶戲一致。在操縱藉助的工具方面,布袋木偶戲也與其他木偶戲有著直接與間接的區別:提線木偶的操縱依靠提線牽引,杖頭...
一字形”表演局限,表演區域從一個增至四個,背景從靜止畫面轉變為立體布景,使得畫面呈現更加豐滿立體。劇目演出 《智取大名府》是傳統的木偶劇目,傳習所第一次演出該劇目是在1980年。2023年4月26日至28日,由五華提線木偶傳習所復排的五華提線木偶傳統大戲《智取大名府》亮相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牡丹劇場。
福建省級非遺福鼎畲族提線木偶戲傳習所 【榮譽揭曉】第十六屆小康電視節目工程最佳短視頻 2、畲族少兒舞蹈《織錦》演出團隊:福安市小白雲藝術團 3、歌曲《一葉歸帆》作詞:唐鴻湘 作曲:趙路 朗誦:張光北、何政軍 演唱:李允兒 演出團隊:榕晨藝術團、湖北青歌歌舞團 【榮譽揭曉】第十六屆小康電視節目工程最佳小康...
杖頭木偶戲始於唐代。唐代韋絢著《劉賓客嘉話錄》曾載“大司徒杜公在維揚入市看盤鈴傀儡”。這裡說的維揚,即今日之揚州,而杜公即指杜佑。“盤鈴傀儡”即當時傀儡戲之一種。到了清代,揚州的木偶戲達到空前繁榮,不僅演出頻繁,其種類也更加豐富,集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和水傀儡之大全。清人李斗在《...
《非遺公開課》節目邀請了崑曲、提線木偶戲、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等10多個非遺代表性項目參與錄製,邀請相關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登台。節目列表 播出信息 節目評價 弘揚非遺在內的優秀傳統文化之關鍵在於讓人們感受其精神內涵和人文情懷。而《非遺公開課》正是以獨特的藝術語言...
高甲戲前身是“宋江戲”,宋江戲以武打為主,其套數多採用民間的“刣獅”(即由藝人裝扮成武士,手執各種武器,分別與雄獅搏鬥),現存舞台上的武打套數“冷煎盤”、“大碰場”、“鳳擺尾”等保留著“刣獅”的傳統表演,也吸收了提線木偶的武打,稱為“嘉禮打”。腳色 高甲戲的腳色行當原只有生、旦、丑三個...
梅林戲行當齊整,角色配套,具有嚴格鮮明的戲曲程式,以及表演古樸、粗獷、嚴謹的藝術風格,還有類似於古時“娛神”和提線木偶的科介動作,很具有地方特色。傳統特技 梅林戲有不少傳統特技,如:“耍獠牙”、“葉火變裙”、“變臉”、“耍叉”、“挺殭屍”、“下高台”等。行當有“五門十七行頭”。伴奏樂器 伴奏...
其皮黃聲腔以楚南戲為媒介流入閩西後,在流傳過程中又吸收閩西木偶、西秦戲、饒平戲以及民間音樂小調等藝術養分,閩西漢劇成為既保留楚南戲皮黃聲腔的風貌,又具有閩西特色的地方劇種。清末至民國初,是閩西漢劇的興盛時期,閩西出現的戲班有“榮德順”、“新天彩”、“新樂天”、“新羅天”、“樂同源”、“新福順...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泉州市高甲戲劇團、泉州市打城戲傳承中心、泉州市打城戲傳習所)獲得“打城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木偶戲 泉州傀儡戲,古稱“懸絲傀儡”,今稱提線木偶戲。源於秦漢,晉唐時隨中原士族南遷入閩,至遲於唐末五代即已在...
豐田村古稱大平洋,地處海拔1000多米高的偏遠山區,至今仍是盤山路,交通閉塞,外面的戲班很難到達,為迎神賽會祭祖祈福,熊明榮便把在石城縣學來的弋陽腔的戲劇聲腔與當地的山歌、民謠、小調、道士音樂等相結合,並糅合進當地的木偶戲和道教舞蹈,創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大腔戲。後來,熊氏後裔熊明榮五兄弟先後分家。
又有史料記載,在崇禎十年(1637年),當時任壽寧知縣的馮夢龍編寫的《壽寧待志》中記載:“西溪人多習戲,然力不能具行頭,多往浙合班,大家有慶喜好事者,則於福安迎之演戲。”可見,當時,壽寧北路戲在民間是頗為興盛的,福安大致在現今福安市境內,隸屬於寧德市,“多往浙合班”,可見,壽寧北路戲的唱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