廡殿頂(五脊殿)

廡殿頂

五脊殿一般指本詞條

廡殿頂,即廡殿式屋頂宋朝稱“廡殿”或“四阿頂”,清朝稱“廡殿”或“五脊殿”,日語稱寄棟造(假名:よせむねづくり)是中國日本朝鮮古代建築的一種屋頂樣式。

在中國是各屋頂樣式中等級最高的,高於歇山式。明清時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唐朝時和日本也見於佛寺建築。但在福建沿海地區和琉球的民居為了防風而採用廡殿頂。

廡殿頂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一說戧脊)共五脊組成,因此又稱五脊殿。由於屋頂有四面斜坡,故又稱四阿頂。廡殿頂又分為單檐和重檐兩種,所謂重檐,就是在上述屋頂之下,四角各加一條短檐,形成第二檐。故宮太和殿就是重檐廡殿頂,而故宮的英華殿弘義閣體仁閣則為單檐廡殿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廡殿頂
  • 讀音:wǔ diàn dǐng
  • 解釋:廡殿式屋頂
  • 類別:中國傳統宮殿建築的屋頂
廡殿頂信息,分類,社會等級,不同朝代稱謂,特徵內涵,特徵,文化內涵,

廡殿頂信息

廡殿頂出現的很早,甚至早於歇山頂。在殷商甲骨文周朝青銅器漢朝畫像石與明器北朝石窟中都可發現廡殿頂。漢朝的闕樓和唐朝佛光寺大殿是現存最早的廡殿頂建築。
後來廡殿頂成為中國古代建築中最高等級的屋頂形式,常用於皇家建築以及大型寺院、宮觀。清朝時期,廡殿頂只能用於皇家和孔子的宮殿,其中又以重檐廡殿頂最為尊貴。但閩東沿海地區的民居因為防風需要也會用平緩的廡殿頂。
在日本,廡殿頂多見於東日本,又有“東屋”的別稱。
琉球傳統住宅受閩東文化影響,也使用廡殿頂。
中國大陸以外的地方古建築,例如日本東大寺大佛殿正倉院韓國景福宮的城樓。仿古建築例如台北國家戲劇院與大直忠烈祠香港仿唐建築志蓮淨苑大雄殿等。

分類

第一位:重檐廡殿頂。重要的佛殿、皇宮的主殿,象徵尊貴。
第二位:重檐歇山頂。常見於宮殿、園林、壇廟式建築。
第三位:單檐廡殿頂。重要的建築。
第四位:單檐歇山頂。重要的建築。
第五位:懸山頂。民居、神櫥、神庫。
第六位:硬山頂。民居。
第七位:卷棚頂。民間建築。
無等級:攢尖頂。亭台樓閣

社會等級

廡殿頂四面斜坡,有一條正脊和四條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稱四阿頂,俗稱“四大坡”,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
重檐廡殿頂重檐廡殿頂
其中廡殿頂最早,約出現於先秦時期。在商代的甲骨文、周代銅器、漢畫像石與明器、北朝石窟中都有反映。據《周禮·考工記》載:“商人四阿重屋”,即早在商朝,已有四阿屋頂,但只是四坡水的茅草房而已。
自從西周時代屋頂使用瓦件之後,人們對瓦當與屋脊逐漸重視,因為屋面兩坡相交的地方必須把屋脊搭蓋好,才不致漏雨,故該建築形式逐漸形成,實物以漢代闕樓和唐代佛光寺大殿為早。
重檐廡殿頂:這種頂式是清代所有殿頂中最高等級。這種殿頂構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寬大於進深,前後兩坡相交處是正脊,左右兩坡有四條垂脊,分別交於正脊的一端。重檐廡殿頂,是在廡殿頂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條短垂脊,共九脊。
單檐廡殿頂:其外形即重檐廡殿頂的上半部,是標準的五脊殿,四阿頂。故宮中配廡的主殿,如體仁閣弘義閣等均是。
建築等級主要通過對財富(包括人力)的消耗來體現,建築的尺度、材料的貴重程度、裝飾的精細程度等成為表現建築等級的主要因素,但中國古代建築也有一些等級因素並不是財富消耗的體現,而另有其社會文化原因,比如屋頂形式的等級、建築色彩等級等。
廡殿頂廡殿頂
如果說懸山的複雜程度明顯低於廡殿及歇山,因此等級較低的話,廡殿和歇山的技術複雜程度則難以排出高下,不能將其等級差異歸結於財富的消耗,在東亞範圍內來看,廡殿等級也未必高於歇山,如韓國朝鮮時代的景福宮正殿勤政殿即用歇山,而勤政門用廡殿。
中國古代廡殿等級高於歇山的規定應該和二者的技術地域來源及北方的正統政治地位有關。歇山的出現要晚於廡殿及懸山,學者們基本認定歇山是在漢代以後南方地區形成的屋頂形式,並在南北朝時傳至北方地區。隋唐統一是以北方兼併南方,雖然隋唐制度吸收了很多南朝的因素,但在名義上仍以北方為正統,廡殿作為北方地區的傳統屋頂形式也取得相應的正統地位,所謂廡殿高於歇山的規定應該即在這一時期形成(唐令:宮殿皆四阿)。
與這一問題類似,殿堂式和廳堂式構架的等級問題、鋪作形式漢唐間的發展問題等都可以從南北方技術源流差別和北方正統地位方面來思考。
廡殿頂簡易變落舍:東南沿海,多暴雨颱風,鄉民以草結廬,屋頂參照廡殿頂作成流線型,減小阻力以抗強風,並有利於屋頂雨水順勢流下,稱之謂“落舍”,亦有朝風一面作成單落舍屋頂。
廡殿頂廡殿頂

不同朝代稱謂

因為廡殿式屋頂在中國古建築中出現的最早,所以各朝各代對廡殿式屋頂都有不同的叫法。
中國古代建築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晚唐以後廡殿頂的形象是屋面平緩,正脊較短。正脊兩端為鴟尾而不是鴟首。
“四阿殿頂”也是宋代的叫法。“阿”是建築屋頂的曲檐,“四阿”就是四面坡式的曲檐屋頂。 吳殿頂也就是“廡殿頂”。“吳殿頂”(wǔdiàndǐng),是宋式叫法。
元明時期叫“五脊殿”。清代也沿用元明的叫法。廡殿式屋頂上共有五條脊,即,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所以稱為“五脊殿”。

特徵內涵

特徵

以土木結構為主流的中國古代建築文化,還有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其屋頂的造型與眾不同,寓意深刻。世界上其他建築體系的屋頂都是向外凸出的,唯有中國古建築的屋頂是向內凹曲的。
廡殿頂廡殿頂
從外觀上看,中國古代建築凹曲屋面的造型飄逸舒展,猶如大鵬展翅,形成了中國古代建築獨有的飛動之美。在宋代建築學名著《營造法式》中,介紹了這種凹曲屋面的建造方法:先定舉高,再將桁枋按一定衰減規律向下折降,最終形成屋面的凹曲線。這種方法叫做“舉折”。
南京(吳)地區出土的六朝時期建築模型。南京(吳)地區出土的六朝時期建築模型。

文化內涵

通過“舉折”技術建造的凹曲屋面,不僅造型優美,還包含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它是中國古代“天圓地方”說和“天人合一”觀念在建築上的生動體現。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在古人的觀念中,天圓與畫圓的“規”聯繫在一起,地方與畫方的“矩”聯繫在一起,建築物上圓(以曲線表示)象天象規,下方(用方正的台基和屋身表示)法地法矩,通過法天象地表現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念。凹曲屋面形如“人”字,它又與古代天地人學說相吻合,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間,符合“天人合一”學說。
廡殿頂廡殿頂
《易經》中的大壯卦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符號象徵,它同樣也反映了“天圓地方”的觀念。大壯卦上面的兩個陰爻代表凹曲的屋頂,下面的四個陽爻代表方正的台基和屋身。根據這個模式建造的建築外柔內剛,曲直互補,剛健而形象生動,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中國古建築凹曲屋面坡度大致相同,一般斜度都為26度~30度,這個角度非常接近太陽黃道與地球赤道所形成的23度27分夾角,這也是古建築屋頂象徵天的文化內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