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國伐燕

公元前272年,秦、楚、趙、魏、韓共同攻伐燕國。

基本介紹

  • 名稱:五國伐燕
  • 發生時間:公元前 272年
  • 地點:燕國境內
  • 參戰方:秦、楚、趙、魏、韓vs燕
  • 結果:五國蓋未取得極大進展
  • 參戰方兵力:楚軍三萬
  • 出師藉口:或許為此時燕國政局混亂
戰役背景,燕國崛起,燕政顯亂,微妙外交,戰役過程,戰役影響,

戰役背景

燕國崛起

燕國在經歷子之之亂與齊、中山的入侵之後,本就薄弱的國力嚴重受損。燕昭襄王姬職復國後,招納賢士,加強軍力,遣蘇秦縱橫弱齊,立志復國破齊,以報國讎。
公元前285年,燕參與秦、趙主持的五國合縱伐齊,樂毅自此擔任燕趙共相,指揮聯軍破齊靈丘。次年,破齊濟西,後又勝於秦周,攻占臨淄,橫掃齊境,此後不斷圍攻齊人堅守的莒、即墨二城。此間,燕國又參加了兩次救魏戰爭,樂毅也曾為趙伐魏。
昭襄王死後,燕惠王驅逐樂毅,最終導致燕軍在即墨大敗,全線崩潰至黃河北岸,國力大損。
燕雖滅齊失敗,然而仍有六十萬以上的兵力,綜合實力仍較為雄厚,且不斷在東北亞擴張,勢力範圍延伸至清川江以南。燕昭襄王時代燕趙的曖昧關係早已消磨殆盡,此時燕對鄰近的趙國存在巨大威脅,亦是當時意欲壓服、稱霸諸侯的秦國的強大對手。

燕政顯亂

公元前271年,燕相成安君公孫操弒殺燕惠王,燕武成王繼位。史學家認為燕惠王末年,燕政壇之上或許比較動盪,燕惠王之死,也可能是燕武成王篡位之舉。五國伐燕是諸國之間微妙關係的產物,燕國內政的亂局恰巧成為諸國發動戰爭的藉口,賦予此戰討逆的正義外殼。

微妙外交

秦利用燕昭襄王復仇心切,重創老對手齊國,此後不斷攻趙,取得數次勝利。澠池之會後,秦、趙關係緩和,秦於是發動自公元前280年綿延至公元前277年的大規模攻楚戰爭,奪取其半壁江山,此後楚雖發起反攻,但沒有取得大進展。公元前273年,秦全殲參與攻韓的約兩萬趙軍賈偃部,秦、趙關係再度緊張。
至公元前272年,燕的亂局使在去年剛剛戰敗的趙萌生了主持伐燕的念頭,又促使韓、魏參與其中。秦參與攻燕既可削弱爭霸對手,或許也能緩和與趙關係。楚秦對峙數年後,雙方關係再次出現緩和的跡象,參與伐燕戰爭無疑是其表示願意議和的機會。於是,諸國一拍即合,五國伐燕正式開始。

戰役過程

公元前272年,秦、楚、趙、魏、韓五國軍隊出擊燕國,但此次聲勢浩大的攻勢在史冊中記載較少且不記過程、結果,應當是沒有真正取得極大進展。戰爭最終於是年結束,燕政依然混亂,燕惠王於次年死於非命。

戰役影響

五國伐燕應當沒有真正傷及燕國國本,此後燕國依舊在與周邊民族的戰爭中占據優勢,不斷擴張。公元前256年,燕趁火打劫攻占趙國昌城,然而五年後的鄗代之戰,燕國六十萬大軍一敗塗地,此後更是不斷戰敗。可見,後燕昭襄王時代的燕國早已外強中乾。這其實是燕昭襄王時早已注定的,當時燕的圖強建立在強大的復仇心理上,沒有長遠的發展政策,致使為利用秦,成為破齊的工具。
五國伐燕後,楚正式與秦議和,並遣太子熊完質秦。秦亦與三晉沒有發生大規模衝突,直到公元前269年的閼與之戰與幾之戰,趙軍大破秦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