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書報燕王

獻書報燕王

文章選自《戰國策·燕策》,題目是後人所加。主要敘述燕昭王時,大將樂毅率兵伐齊,先後占其七十餘城。惠王即位後中了齊國的反間計,派騎劫去代替樂毅,樂毅害怕出現禍患而出奔趙國,燕國就戰敗了。惠王遣使譴責,樂毅便作書辯說。先緬懷先王對其知遇之恩,追述伐齊之功業,也表明自己對燕之耿耿忠心。極力頌揚先王之賢明,君臣之融洽,反襯惠王之昏庸。最後言自己奔趙正是為全先王之名和惠王之義,以古之君子為榜樣。同時也對惠王提出了希望。全文無正面批駁,而從表明自己心跡入手,心平氣和,情辭懇切。清浦起龍評:“無一語遮蓋,一字粉飾,渾厚平直,昌明磊落,戰國第一流人,第一等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獻書報燕王
  • 出處戰國策·燕策
  • 屬性:昌明磊落
  • 性質:戰國第一流人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

作品原文

昌國君樂(yuè)毅,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1,下七十餘城,盡郡縣之以屬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齊人反間,疑樂毅,而使騎刦代之將2。樂毅奔趙,趙封以為望諸君。齊田單詐騎刦3,卒敗燕軍,復收七十餘城以復齊。
燕王悔。懼趙用樂毅乘燕之敝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讓樂毅,且謝之曰:“先王舉國而委將軍,將軍為燕破齊,報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動,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將軍之功哉!會先王棄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誤寡人4,寡人之使騎刦代將軍,為將軍久暴露於外,故召將軍,且休計事。將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隙,遂捐燕而歸趙。將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
“臣不佞5,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之罪,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於足下之義,故遁逃奔趙。自負以不肖之罪6,故不敢為說。今王使使者數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7,而又不白於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書對。
“臣聞賢聖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學者觀之,先王之舉措,有高世之心,故假節於魏王8,而以身得察於燕。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9,而立之群臣之上,不謀於父兄,而使臣為亞卿10。臣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
“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於齊,不量輕弱,而欲以齊為事。’臣對曰:‘夫齊,霸國之餘教11,而驟勝之遺事也12。閒於甲兵,習於戰攻。王若欲伐之,則必舉天下而圖之。舉天下而圖之,莫徑於結趙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願也。趙若許約,楚、魏盡力,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節,南使臣於趙,顧返命,起兵隨而攻齊。以天之道,先王之靈,河北之地,隨先王舉而有之於濟上。濟上之軍,奉令擊齊,大勝之。輕卒銳兵,長驅至國,齊王逃遁走莒13,僅以身免。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燕,大呂陳於元英14,故鼎返乎曆室15,齊器設於寧台,薊丘之植16,植於汶篁17。自五伯以來,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為順於其志,以臣為不頓命18,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國諸侯。臣不佞,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弗辭。
“臣聞賢明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於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毀,故稱於後世。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收八百歲之蓄積,乃至棄群臣之日,遺令詔後嗣之餘義。執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順庶孽者19,施及萌隸20,皆可以教於後世。
“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21,善始者不必善終。昔者伍子胥說聽乎闔閭22,故吳王遠跡至於郢23,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24。故吳王夫差不悟先論之可以立功25,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26,故入於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跡者,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非27,墮先王之名者28,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者,義之所不敢出也。
“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臣雖不佞,數奉教於君子矣。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也,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留意焉!”
獻書報燕王
[3-4]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燕昭王:燕國國君,曾求賢復國,振興燕國。
2、騎刦(jié):亦作騎劫。
3、田單:齊國大將,曾用詐降之計火牛陣大破燕軍,殺死騎刦。
4、左右:國君親近之人。
5、不佞(nìng):不才。
6、不肖:不賢。自謙之詞。為辭說:用言詞辯解。
7、侍御者:侍侯國君的人,實指惠王。畜幸:畜養寵信。
8、假節:節,使者的符節。假節,奉命出使。
9、擢(zhuó):提拔。之:我。乎:同“於”,從。
10、亞卿:僅次於上卿的官位。
11、霸國:齊桓公曾稱霸諸侯,故稱齊國為霸國。余教:留下的功績。
12、驟勝:多次戰勝。遺事:往事。
13、齊王:齊閔王
14、大呂:鐘名。元英,燕宮殿名。
15、故鼎:燕國過去的鼎,為齊取去,如今復歸。
16、薊(jì)丘:燕國都城,今北京市西南。
17、汶篁(huáng):齊國汶水邊的竹田。
18、不頓命:不辜負使命。
19、庶孽(shùniè):妾生的兒子。
20、萌隸:指百姓。
21、善作者:善於開創事業的人。善成:善於守業。
22、伍子胥:即伍員,春秋時楚國人,仕於吳,吳王闔閭伐楚,伍子胥為之謀劃,大獲全勝,後遭讒害,被吳王闔閭之子吳王夫差賜死。闔閭:即吳公子光。
23、遠跡:在遠處留下足跡,指長途伐楚。郢:楚國都城,今湖北江陵西北。
24、鴟(chī)夷:皮革制的口袋。
25、先論:預見。
26、量:氣量。
27、離:通“罹”,遭受。
28、墮:敗壞。
(《戰國策》三十,又見《史記》,又見《新序·雜事》,小異。)

白話譯文

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聯合了五個國家的軍隊去攻伐齊國,占領了七十多座城池,並把這些城池變成了燕國的郡縣。還有三座齊城沒有攻下時,燕昭王就去世了。燕惠王繼位後,中了齊國的反間計,對樂毅產生了懷疑,於是就派騎劫去代替樂毅當了燕軍的統帥。樂毅逃到了趙國,趙王封樂毅為望諸君。齊將田單用巧計欺騙了騎劫,終於擊敗了燕軍,並收復了七十座城池來重建齊國。
燕惠王后悔了,害怕趙國任用樂毅趁著燕國戰敗的時候而進攻燕國。燕惠王派人去責備樂毅,同時也向樂毅道歉說:“先王把國家委託給將軍,將軍為燕國攻破齊國,為先王報了深仇大恨,天下各國無不為之震動,我哪敢有一天忘記將軍的功勞呢?適逢先王逝世,寡人剛剛繼位,左右大臣就矇騙寡人做錯了事。但我所以派騎劫去接替將軍,是因為將軍在外辛苦作戰的時間太久了,因此召將軍回國暫且休息,並共商國家大事。可是將軍聽信了流言,誤解了我的意思,因而和寡人有了隔閡,於是拋開了燕國跑到趙國。如果將軍是為了自己打算,當然是未嘗不可的,但您又用什麼來報答先王知遇將軍的情意呢?”
望諸君樂毅就派人送去一封信,回答燕王。信中說:“臣不才,不能很好地奉行先王的教誨,來順乎您的心意,我怕蒙受到殺身之罪,以致傷害了先王的英明,又損害了您的仁義,所以才逃到了趙國。我背著不賢的罪名,所以不敢為自己辯解。
大王派人來數落我的罪過,我擔心您手下的人不了解先王之所以留用我、信任我的道理,又不明白我用來奉侍先王的忠心,所以才敢寫信作答。
我聽說,賢明的國君不隨意把俸祿送給自己親近的人,而是授給功高的人;不把官職隨意贈給他所喜歡的人,而是讓給稱職的人去做。所以,先考察人的能力然後再授給他官職的國君,是能夠成就功業的國君;根據人的品行來接交朋友的人,是能夠顯身揚名的賢士。我以我所學的道理來觀察,我認為先王的舉止措施是意向高遠而超乎世人之上的,所以我才借著魏王派使臣出使燕國的機會,使自己得到了燕王的了解和賞識。承蒙先王破格舉用,把我從一般賓客中提拔上來,而且高居於群臣之上,不與宗族貴戚商計,就任命我為亞卿。我認為遵奉命令,聽從教導,就可以倖免獲罪了,因此接受了任命而沒有推辭。
先王指示我說:‘我對齊國懷有深仇大恨,不顧自己的力量薄弱,要把攻伐齊國作為國家大事。’我回答說:‘齊國繼承了稱霸天下的傳統教化,又有屢次戰勝諸侯的餘威,武備熟練、慣於作戰。大王要想進攻它,就一定要聯合眾多的國家共同對付它。要聯合各國,莫過於和趙國結盟更便當了。再說,齊國的淮北地區及宋國舊地,是楚國和魏國都想占領的地方。如果趙國同意與我國結盟,楚、魏一起盡力,四國共同攻打齊國,齊國就會大敗了。’先王說:‘很好。’臣就親自接受先王的命令,準備好符節,遵命出使到了南面的趙國。待我完成使命歸來時,就起兵攻打齊國了。憑著昭昭天理,托賴著先王的威望,齊國黃河以北的地區,隨著先王的興師伐齊就全部歸燕國所有了。我們駐紮在濟水邊的部隊,奉先王命令追擊齊軍,也大獲全勝。輕裝的精銳部隊,使用銳利的武器,又長驅直入齊都,齊閔王逃亡到莒地,僅僅身免於死。齊國的珠玉財寶,武器裝備和珍貴器物,全部收入燕國;大呂鐘陳列在元英殿里,燕國原有的被齊國奪去的大鼎又返回曆室殿中,齊國的寶器陳列在寧台之上,薊丘的植物也種到了齊國汶水旁的城下池邊去了。自從春秋五霸以來,功績沒有趕得上先王的。先王覺得他的心志得到了滿足,認為我沒有辜負他的使命,所以分出一塊土地賞賜給了我,使我可能和一個小國諸侯的地位相比了。我不才,自認為能遵守命令,聽從教導,可以倖免獲罪,所以接受了封賞而沒有推辭。
我聽說賢明的國君在建立功業之後,就不讓它半途而廢,所以能夠名垂青史;有預見的人士,在得到名譽之後,就不使它遭到敗壞,因而能夠流芳百世。像先王完成了報仇雪恥的大業,削平了擁有萬輛戰車的強國,繳獲了齊國八百年來所積累的財寶,直到他將離開我們的時候,還最後發布詔令——告誡後代繼承者的遺囑。那些執政管事的大臣,按照先王的旨意,安排好了先王的庶出子孫,恩德施於百姓,這些都可以教育後代。
我聽說善於創始的人,未必善於最後完成;善於開端的人,未必善於了結。從前,伍子胥的計謀,被吳王闔閭採用,所以吳王能夠遠徵到郢都。吳王夫差卻不以伍子胥的意見為是,終於賜死伍子胥,並將伍子胥裝在皮囊中投入江中。由於吳王夫差不明白伍子胥生前的意見能夠幫助自己建功立業,所以把伍子胥投入江中之後也不悔悟;伍子胥不能及早地看到兩代國君胸懷、器量的不同,所以直至要沉入江中時,也不改變自己的觀點。
所以免遭殺身之禍,保全自己的功業,用來彰明先王的業績,這是我所選擇的上策。自己遭到詆毀和侮辱性的非難,從而毀壞了先王的名聲,這是我最為擔心的啊。冒著不測的重罪,以僥倖而為自己撈好處,這種不合道義的事我是不敢做出來的。
我聽說古代的君子即使友情斷絕了,也不會說對方的壞話;忠臣即使離開了原先的國君,也不去設法為自己洗清名譽。我雖不才,卻多次受到有德之人的教誨。我擔心您手下的人只聽信身邊人們的話,而不了解我這被疏遠者的所作所為啊。所以我冒昧地以書信作答,希望大王費心瀏覽一下我這封信並好好考慮一下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