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國伐齊

五國伐齊

五國伐齊是指公元前284年燕國趙國韓國魏國秦國五國聯合攻打齊國的戰爭,五國在短時間內攻下齊國70餘城,直入齊國都城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

五國伐齊對戰國整體格局影響巨大,此前實力超群的齊國從此一蹶不振,秦、齊兩強東西對峙的格局也轉變為秦、趙兩國的爭鋒。

基本介紹

事件背景,事件經過,社會評價,

事件背景

  • 蘇秦死間
公元前314年,齊宣王燕國內亂大舉興兵伐燕,在短時間內攻占燕國都城,並在燕地大肆燒殺搶掠。燕昭王即位後,勵精圖治,招攬人才,意圖振興燕國,向齊國報仇。一時間,各國才士爭先恐後地奔赴燕國,“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趨燕”。但齊強燕弱的狀況並未得到根本扭轉,燕昭王意識到聯合其他諸侯國一起伐齊才能增加勝算。在這種情況下,被燕國封為武安君的蘇秦自願前往齊國充當間諜,極力破壞齊國與其他諸侯國的關係。
五國伐齊
戰國諸侯形勢圖
《孫子兵法》將間諜分為因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5種。蘇秦此次所要充當的,便是最危險的“死間”。他要使齊國一步步陷入孤立,最終促成反齊聯盟的形成。一旦他暴露身份,必將難逃一死。《孫子兵法》在論證間諜的重要作用時曾指出:“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在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子兵法》中,又在其後增加了一句“燕之興也,蘇秦在齊”,這應當是後世學者所增補,但可反映出蘇秦為燕國作出重要貢獻。
隨著趙國憑藉胡服騎射一舉崛起,政治格局呈現出秦、齊、趙三強的局面。為此,蘇秦最重要的任務便是離間齊國與秦、趙兩國的關係,使燕國能夠藉助秦、趙兩國的力量共同對付齊國。
  • 反齊聯盟
蘇秦入齊後,為消耗齊國國力和製造齊國與其他諸侯國的矛盾,極力鼓動齊湣王。因為一旦齊國吞併宋國,必將使其他諸侯國感到威脅。蘇秦指出,宋國為天下交通往來的中心大國,地理位置重要,且擁有工商業大城陶(今山東省定陶區西北),經濟發達,因此滅宋可以顯著增強齊國力量。蘇秦的一席話,使齊湣王明白“與其得百里於燕,不如得十里於宋”。燕國甚至許諾派2萬士兵助齊攻宋。儘管此次攻宋未果,但燕國成功爭取到齊國的好感,同時將齊國的戰略重心逐漸轉移到滅宋上來。
就秦齊關係而言,此前兩國一直結盟。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自稱“西帝”,尊齊湣王為“東帝”,並邀約齊國共同攻打趙國,承諾滅趙後共分趙地。起初,齊湣王接受了“東帝”稱號並答允共同伐趙。蘇秦為使齊國得罪於秦國,便極力勸說齊湣王背棄與秦國的盟約。於是,齊湣王納蘇秦之議,去帝號,並與趙、燕、韓、魏四國組建反秦聯盟,合縱攻秦。不過,齊國對伐秦並不熱心,而是希望趁機滅宋。因此,在五國合謀伐秦的同時,齊國於公元前287年派軍隊攻打宋國,此次攻宋由於魏國拒絕配合而未果,直到公元前286年,齊國終於一舉滅宋。
五國伐齊
影視劇中的齊閔王(電視劇《風雲戰國之列國》)
齊國占領宋國後,國力大增,成為趙、魏等國的巨大威脅,秦國也感到不安。同時齊國的多次背約,令秦國十分不滿。秦昭襄王表示:“齊王四與寡人約,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有齊無秦,無齊有秦,必伐之,必亡之!”在秦國的推動下,秦、趙、燕、韓、魏五國反齊聯盟最終形成,蘇秦實現了既定目標。

事件經過

齊滅宋引起了其他諸國的仇視與不安;同時,齊國對於本應重點防備的燕國,卻因其表面順從而“虛北地行其兵”,使蘇秦笑裡藏刀之計初見成效。
公元前284年,當主將樂毅率五國聯軍殺向齊國之時,齊湣王如夢初醒,已於事無補。齊湣王急調齊軍主力,以觸子為主將,在濟水(今山東省濟南西北)以西迎擊五國聯軍。戰爭中,齊湣王昏招迭出,他先是派人斥罵堅守的主將觸子,並威脅說,如果不出戰就滅其宗族,還會掘開其祖墳。觸子心生怨恨,“欲齊軍之敗”。待戰爭剛一打響,觸子便下令鳴金退兵,士氣低落的齊軍在聯軍的猛攻下大敗,觸子趁亂逃跑,不知所終。齊將達子率領殘兵退守秦周(位於齊都臨淄西門以西),希望齊湣王多發賞金激勵士氣,卻遭到齊湣王的痛斥:“你們這些殘存下來懦弱無能的傢伙,還有臉要賞金!”結果齊軍再次大敗,達子戰死,臨淄失守,齊湣王逃奔到莒(今山東省莒縣附近)。
五國伐齊
樂毅畫像
在擊破齊軍主力後,樂毅獨率燕軍進入齊都臨淄,將齊國財寶禮器全部運往燕國。此後5年時間裡,樂毅留在齊國巡行作戰,攻下齊國城邑70餘座。而齊國僅剩莒和即墨(今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二城作為齊國最後的堡壘。

社會評價

《孫子兵法》曾詳細論述“君之所以患于軍者”的幾種情況,認為國君如果不懂軍事而妄加干涉,只會起到“亂軍引勝”的反作用。孫子認為,只有國君給予將領充分的信任和關愛,才能做到“上下同欲”。齊湣王的戰前威脅讓主將心生怨念而主動求敗,其後他的刻薄寡恩進一步打擊了己方士氣,才是齊軍失敗的罪魁禍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