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國約以伐齊》是一篇散文,出自西漢文學家劉向編的《戰國策》。講述了趙、魏、韓、燕、楚五國聯盟進攻齊國,最後失敗的故事。
基本介紹
作品提要,作品原文,作品譯文,作品評析,作品出處,編者簡介,
作品提要
威逼和利誘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制服他人、達到目的的手段。威逼是由於恐懼之心人皆有之,利誘是因為人人都貪圖利益。利與害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利有大小之分,害有遠近之別。誘之以利,讓對方惑小利、忘遠害而為我所驅;脅之以害,使之避危亡之近禍而就我之圖謀。威逼和利誘,就是戰國策士們在悟透人性的基礎上,利用人性中趨利避害的弱點施展的最基本手段。
作品原文
五國約以伐齊。昭陽謂楚王曰:“五國以破齊,秦必南圖。”楚王曰:“然則奈何?”對曰:“韓氏輔國也,好利而惡難,好利,可營也;惡難,可懼也。我厚賂之以利,其心必營。我悉兵以臨之,其心必懼我。彼懼我兵而營我利,五國之事必可敗也。約絕之後,雖勿與地,可。”
楚王曰:“善。”乃命大公事之韓見公仲,曰:“夫牛闌之事,馬陵之難,親王之所見也。王苟無以五國用兵,請效列城五,請悉楚國之眾也,以圖於齊。”
齊之反趙、魏之後,而楚果弗與地,則五國之事困也。
作品譯文
楚相昭陽對楚王說:“五國如果打敗了齊國,秦國一定會乘機向南進攻楚國。”楚王說:“這可怎么辦呢?”昭陽回答說:“韓國韓珉在韓國獨斷專行,貪圖私利,害怕危難。貪圖私利,可以對他施以利誘;害怕危難,可以對他進行威脅,我用重利去拉攏他,他內心一定會被利所誘;我發動大軍去威脅他,他一定會感到害怕,他害怕我們的大軍,又貪圖我們的重利,這樣五國聯盟攻齊的事,一定會失敗。他們的盟約被撕毀以後,即使不給韓國割地,也是可以的。”楚王說:“好”。
於是他派大公事去韓國,會見韓相國公仲,說:“當初牛闌之役,馬陵之役,都是您親自見到的,大王如果不與五國聯合攻齊,我們願意獻出5個城邑,不然,我們就出動全軍來和齊國共同對敵。”
韓國與趙、魏解約以後,楚國果然沒有割地給韓國,而五國聯盟攻齊之事就落空了。
作品評析
六國合縱最後以失敗告終,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各國都心懷鬼胎、各有利益、不能同心合力。五國合縱攻擊齊國,楚相昭陽卻從中搞鬼,所以合縱一下就解體了。韓相國公仲輕易改變了行動,可見利益的誘惑、武力的威懾對人的行為影響多么巨大,所以要抵住他人對你的算計,就一定要作到“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
作品出處
《五國約以伐齊》出自《戰國策》
《戰國策》是我國一部優秀散文集,它文筆恣肆,語言流暢,論事透闢,寫人傳神,還善於運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濃厚的藝術魅力和文學趣味。《戰國策》對我國兩漢以來史傳文政論文的發展都產生過積極影響。
編者簡介
劉向(約前77—前6)又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中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生平事跡見《漢書》卷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