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姜

五味姜

產品以潮州庵埠產者最佳。1930年該鎮林振合輪船牌五味姜獲新加坡及泰國兩國政府批准註冊商標進口物。五味姜現載入《中國工業產品辭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味姜
  • 用料:糖精,檸檬酸,甘草,食鹽
  • 特點:濕粉
  • 營養價值:健脾胃、助消化等
食品用料,製作方法,食品特點,營養價值,相關典故,

食品用料

50g成品配方方法是:糖精150g,檸檬酸200g,甘草5kg,食鹽10g。

製作方法

先將鮮生薑洗淨去皮,用清水沖一下,然後一層生薑一層鹽放入缸中。
50kg去皮的生薑大約放鹽15-17.5kg,再灌涼開水,鹽遇水後會朝下層浸透,因此放鹽時下面少放一些,上面多放一些,洗泡15天左右時,將鹽水姜坯撈起來曬至八成乾,用小圓木槌稍槌一下,然後拌料製作。
使用時,糖精和檸檬酸要用開水沖化,而且必須分別放,以防起化學反應。拌料時,將醃姜坯、檸檬酸、甘草水等混合在一起,拌2-3遍,放入缸中。第二天翻動一次,等三天曬或烤至八成乾,篩去渣屑即為成品。

食品特點

五味姜以青梅南姜、白糖配以甘草、五香末研磨成濕粉,用模具印成圓狀或火柴盒狀的薄片蒸熟,盒裝或袋裝。顧名思義,五味姜有酸、甘、香、甜、辣五味。

營養價值

其能健脾胃、助消化、爽口生津、增加食慾。

相關典故

現在很少有人知道五味姜是什麼食品,但以前無論“帆船時代”還是“輪船時代”,華僑要出國到東南亞去得乘船,坐帆船要一個多月,坐輪船要十天半月,人在船艙里,要有一種解決暈船、幫助消化、增進食慾、減輕煩悶的食物,所以五味姜就應運而生了。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潮安(時稱海陽)庵埠幾家作坊用古老陳舊的石臼、石礁、石磨,腳踩手搓,做出了第一批五味姜產品。其形狀呈淺赤色,作長方形薄片狀,組織松冇,五味調和,清香適口,包於竹葉出售,由於男女老少鹹宜,不但能適應遠航食用,而且經常含食能健脾益胃,故飲譽中外二百餘年,而產品以潮州庵埠產者最佳。
庵埠在明代曾為潮州海防同知 (官正五品、大于海陽知縣的正七品)駐地,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設粵海關第三總口於寨內水吼橋(今萬和路1號),下轄汕頭、潮陽、海門、達濠、澄海、府館 (潮州城內)、東隴、樟林、黃岡等十六個稅口。清雍正八年(1730年)設定關防,後稱潮海關。清鹹豐十年 (1860年)才遷至汕頭媽嶼。由於庵埠歷史上長期是粵東重鎮、誨關所在,商業發達,所以對食品的生產銷售起了重要作用,五味姜便是其中的一種。從清光緒二十年(1904年)開始,五味姜便風行於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一帶,僑胞們不但在航行中食用,而且在僑居地把其作為適應當地水土的重要食品,所以銷售量日增。
1932至1938午,在華僑大批出國時期,也是五味姜生產發展最快的年代,製造商由林振合一家發展至十餘家,而林振合號的“輪船牌”有名牌之譽,該商標在新加坡和泰國政府註冊,獲得專用權。此後雖幾經滄桑,但五味姜一直為出口的傳統產品,連續不斷,至今已達百年。由於實行機械和半機械化生產,出口量大幅度提高。包裝也由蠟紙包裝發展到尼龍袋一百片包裝,1982年後又改為一百片袋裝,十二片彩標袋莊和三十片盒裝三種規格。林振合號在1956年公私合營後轉為國營的潮安涼果廠,由於重視質量管理和保持風味,該廠產品不但暢銷東協各國和港、澳,還有中國內地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五味姜現載入《中國工業產品大辭典》。
名廟名品:
一、庵埠五味姜。創製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以林振合號的“輪船牌”五味姜最為出名。
二、惠來“意香齋”五味姜。
“意香齋”位於惠來縣惠城龜仔街,齋名“意香”,取五味姜為意中之香味美食,定名高妙,與所在之魚仔街名相映成趣。意香齋五味姜在清末民初已負盛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