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湯液經方金匱要略傳真

中國湯液經方金匱要略傳真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湯液經方金匱要略傳真
  • 出版社:人民軍醫出版社
  • 頁數:213頁
  • 開本:16
  • 定價:42.00
  • 作者:馮世綸 張長恩
  • 出版日期:2010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9135341, 7509135346
  • 品牌:人民軍醫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湯液經方(下部)金匱要略傳真》是由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簡介

馮世綸,主任醫師、教授。1965年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先後任職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一直從事中醫臨床、教學、科研工作,先後師承於董建華、趙紹琴、胡希恕等著名老中醫,專注於經方研究。整理總結了經方大師胡希恕先生對經方研究成果,並考證經方理論體系的形成,出版《經方傳真》、《經方傳燈》、《中國湯液經方》、《胡希恕講傷寒雜病論》等書。在繼承胡希恕先生六經實質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厥陰病的概念,明確了厥陰病、少陽病方證;在繼承胡希恕先生以方類證、以病位類證的基礎上,探討了六經類證,撰寫《解讀張仲景醫學》、《胡希恕病位類方解》等書。

圖書目錄

上篇 《金匱要略》導讀
第1章 《金匱要略》與《傷寒論》皆源自《湯液經法》/2
第2章 《傷寒雜病論》的方證起源/5
第3章 怎樣認識《傷寒雜病論》的理論/9
第4章 理法相應識方證/15
第5章 認識經方再思考/23
第6章 認識吉益東洞/26
第7章 效不更方淺識/30
第8章 如何學好《傷寒雜病論》/33
下篇 《金匱要略》原文註解
金匱要略方論序(原序)/38
第1章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39
第2章 痙濕喝病脈證並治第二/46
栝樓桂枝湯方/49
葛根湯方/49
大承氣湯方/50
麻黃加術湯方/53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53
防己黃耆湯方/54
桂枝附子湯方/55
白朮附子湯方/55
甘草附子湯方/56
白虎加人參湯方/57
一物瓜蒂湯方/57
第3章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並治第三/58
百合知母湯方/59
滑石代赭湯方/59
百合雞子湯方/60
百合地黃湯方/60
百合洗方/61
栝樓牡蠣散方/61
百合滑石散方/61
甘草瀉心湯方/62
苦參湯方/63
雄黃熏法方/63
赤小豆當歸散方/64
升麻鱉甲湯方/65
第4章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66
鱉甲煎丸方/67
白虎加桂枝湯方/68
蜀漆散方/69
附方:
(一)牡蠣湯/69
(二)柴胡去半夏加栝樓湯/70
(三)柴胡桂枝幹薑湯/70
第5章 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72
侯氏黑散方/73
風引湯方/73
防己地黃湯方/74
頭風摩散方/74
桂枝芍藥知母湯方/76
烏頭湯方/76
礬石湯方/77
附方:
(一)古今錄驗續命湯/77
(二)《千金》三黃湯/78
(三)近效術附湯/78
(四)崔氏八味丸/78
(五)((千金方》越婢加術湯/79
第6章 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80
黃耆桂枝五物湯方/81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方/82
天雄散方/83
小建中湯方/84
黃耆建中湯方/85
薯蕷丸方/85
酸棗仁湯方/86
大黃廑蟲丸方/87
附方:
(一)《千金翼》炙甘草湯/87
(二)《肘後》獺肝散/88
第7章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並治第七/89
甘草乾薑湯方/91
射干麻黃湯方/91
皂英丸方/92
厚朴麻黃湯方/92
澤漆湯方/93
麥門冬湯方/93
葶藶大棗瀉肺湯方/94
桔梗湯方/94
越婢加半夏湯方/95
小青龍加石膏湯方/95
附方:
(一)《外台》炙甘草湯/96
(二)《千金》甘草湯/96
(三)《千金》生薑甘草湯/96
(四)(《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97
(五)《外台》桔梗白散/97
(六)《千金》葦莖湯/97
第8章 奔豚氣病脈證並治第)/99
奔豚湯方/100
桂枝加桂湯方/100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101
第9章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並治第九/102
栝樓薤白白酒湯方/103
栝樓薤白半夏湯方/103
枳實薤白桂枝湯方/]04
人參湯方/104
茯苓杏仁甘草湯方/105
橘枳薑湯方/105
薏苡附子散方/105
桂枝生薑枳實湯方/106
烏頭赤石脂丸方/106
附方:
九痛丸/107
第10章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並治第十/108
厚朴七物湯方/110
附子粳米湯方/110
厚朴三物湯方/110
大柴胡湯方/111
大建中湯方/112
大黃附子湯方/112
赤丸方/113
大烏頭煎方/113
當歸生薑羊肉湯方/114
烏頭桂枝湯方/114
附方:
(一)《外台》烏頭湯/115
(二)《外台》柴胡桂枝湯/115
(三)“外台》走馬湯/]15
瓜蒂散方/116
第11章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118
旋覆花湯方/119
麻子仁丸方/122
甘姜苓術湯方/123
第12章 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125
苓桂術甘湯方/127
甘遂半夏湯方/128
十棗湯方)/129
大青龍湯方/129
小青龍湯方/129
木防己湯方/130
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方/]30
澤瀉湯方/131
厚朴大黃湯方/131
小半夏湯方/132
己椒藶黃丸方/132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132
五苓散方/133
附方:
《外台》茯苓飲/133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方/135
苓甘五味姜辛湯方/135
苓甘五味姜辛夏湯方/136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湯方/136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方/137
第13章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並治第十三/138
文蛤散方/139
栝樓瞿麥丸方/]40
蒲灰散方/141
滑石白魚散方/]41
茯苓戎鹽湯方/141
豬苓湯方/]42
第14章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143
越婢湯方/149
防己茯苓湯方/150
甘草麻黃湯方/150
麻黃附子湯方/151
黃耆桂枝苦酒湯方/152
桂枝加黃耆湯方/153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方/154
枳術湯方/154
附方:
《外台》防己黃耆湯/155
第15章 黃疸病脈證並治第十五/156
茵陳蒿湯方/159
硝石礬石散方/160
梔子大黃湯方/160
豬膏發煎方/161
茵陳五苓散方/161
大黃硝石湯方/162
附方:
(一)瓜蒂湯/163
(二)《千金》麻黃醇酒湯/163
第16章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並治第十六/164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方/166
……
第17章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並治第十七/169
第18章 瘡痛腸痛浸淫病脈證並治第十八/184
第19章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並治第十九/188
第20章 婦女妊娠病脈證並治第二十/192
第21章 婦人產後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一/198
第22章 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204

文摘

《本經》所以依託神農之名,一是確與神農有關;二是因在神農時代雖沒有文字,但已積累了不少防病治病知識,後世記載其內容權當屬於神農。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王震中說:“神農時代大約距今10000年前到5000年前”,即在黃帝之前。我國考古工作者於1979年至1984年對河北省蔚縣的多處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工作,發掘出6處房屋,形制基本相同,房屋都是坐北朝南、半地穴式建築,這些房屋都是在生土層上向下挖深約50厘米,四壁和居住面都用草拌泥進行抹平,然後用火焙烤,居住面平整而又堅硬,火堂位於屋子的中央,同時又發現許多石器、陶器等屬仰韶文化。又於1995年在河北省陽原縣姜家梁遺址考證,恰好與考古學上的仰韶文化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也與史書中記載的神農氏時代相對應。這些考古資料證實了我們的祖先在神農時代,生活於大自然環境中,逐漸適應環境,認識大自然,體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理。天(自然環境)有白天、黑夜、寒、熱j溫、涼、陰陽變化,人體亦有相應變化。為了防寒、防止生病則蓋窩棚、房屋而居;為了進一步防寒,則於屋中央修建火堂取暖,門向南開;為了夏天防暑,把房屋建成半地穴式。顯然從生活上認識到“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寒熱陰陽之理。同時生活中難免疲勞受寒,引起頭痛、惡寒、發熱等症狀,用火烤、燻烤或熱熨皮膚感到舒服,使汗出而解;或服碗熱湯、熱粥,同時蓋上棉被汗出而解;或用草藥煎湯熏洗而解;或用生薑、蔥、大棗等煎湯熱服及加蓋棉被取汗而解(也因之經方又稱“湯液”),或用大黃、芒硝可以解除便秘之苦……當時雖沒有文字,但積累的經驗被流傳於後世,當有文字後便記載下來。《本經》所記載:“麻黃,味苦,溫。主中風、傷寒頭痛;”“柴胡,味苦,平。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大黃,味苦,寒。

序言

《中國湯液經方》《傷寒雜病論傳真》已出版五年,受到國內外中醫界好評,不少讀者感慨:“最能學以致用,並能明了《傷寒論》本質。”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黃煌非常推崇胡希恕先生,高度評價胡希恕先生對經方的研究成果,贊其“是一位獨特的經方研究者和堅定的經方實踐家”。胡希恕先生對《傷寒論》的研究引起國內外關注,振奮了後來人研用經方的信心。胡希恕先生對經方的貢獻頗具歷史意義,緣於諸多原因。後世醫家多以《內經》釋《傷寒》,造成“《傷寒論》研究史上的誤讀傳統”(李心機語),以致長期以來不能理解張仲景醫學、經方醫學,使用經方者越來越少。近代有不少人士,如章太炎先生在民國初即指出了其癥結,但亦由於歷史諸多原因,未能全面理解《傷寒論》,未能闡明《傷寒論》的學術價值、特點和六經實質。胡希恕先生繼承王詳徵對《傷寒論》的研究成果,並對《傷寒論》進行了多方面研究,如《傷寒論》註解、《金匱要略》註解、《傷寒雜病論》以方類證、《傷寒雜病論》病位類方等研究,對經方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比如“方證是辨證論治的尖端”“仲景著作基本取材於《湯液經法》”“中醫辨證施治是於患病機體一般的規律反應的基礎上,而適應整體、講求疾病的通治方法”“《傷寒論》中的陽氣,實指津液”等,更突出的是,畫龍點睛地指出:“《傷寒論》的六經來自八綱”,闡明了六經的實質。但由於多種原因,胡希恕先生的科研成果未能在其生前出版。我們有幸聆聽胡希恕老師講課和臨床帶教,承繼其辨六經、辨方證的經驗。通過長期臨床實踐,更體會到胡希恕學術思想的寶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