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展品為五代時期文物。葫蘆形蓋鈕。直口,圓腹,長流,曲把,矮圈足略外撇。青釉勻淨,釉薄且細膩。現收藏於縉雲縣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代青瓷注子
- 館藏地點:黃龍路140號
- 所屬年代:五代十國
- 類別:瓷器
- 所屬博物館:縉雲縣博物館
- 所屬地區:浙江麗水
此展品為五代時期文物。葫蘆形蓋鈕。直口,圓腹,長流,曲把,矮圈足略外撇。青釉勻淨,釉薄且細膩。現收藏於縉雲縣博物館。
此展品為五代時期文物。葫蘆形蓋鈕。直口,圓腹,長流,曲把,矮圈足略外撇。青釉勻淨,釉薄且細膩。現收藏於縉雲縣博物館。文物介紹此展品為五代時期文物。葫蘆形蓋鈕,蓋壁有兩孔以供繫繩用。直口,圓腹,長流,曲把,矮圈足略外撇。器...
青瓷執壺是1985年1月在東安鄉洪家出土的五代時期的文物。1985年1月在東安鄉洪家出土的這件五代執壺,高14厘米,口徑4.7厘米,底徑7.5厘米。壺直口,腹部圓鼓,肩腹部置圓形長曲流和一高曲把,釉色青灰,光澤滋潤,線條飽滿,造型簡樸,端莊穩重。執壺又稱注子,是一種盛酒器。執壺出現於唐代中期,到了...
青瓷注子 青瓷注子是唐朝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高22.2,口徑7.8,底徑14cm 出土環境 1958年鄂城(今鄂州)西山何田鋪村69號墓出土
明代李日華《紫桃軒又綴》說:“吳俗呼酒壺為注子,按《周禮》以注鳴者,注注味也,鳥喙也音咒,古人用壺以大口瀉,而今人加以長喙如鳥咮然,故名注子。”唐代注子有越窯青瓷、邢窯白瓷、長沙窯釉貼花、釉下彩繪及郟縣窯黑釉藍斑等,造型為注身豐滿圓渾,短流,一側有柄。宋代南方瓷窯多燒制注子和注碗成套...
唐越窯青瓷注子 唐越窯青瓷注子是唐代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唐越窯青瓷注子高22.2 口徑8.3 底徑9.3。外撇喇叭口,短束頸,溜肩,下墜腹,淺圈足,底足滿釉,胎灰黃色,外施青黃色透明釉,釉面磨蝕。足端有泥點支燒痕。
唐越窯青瓷扣銀注子 唐越窯青瓷扣銀注子是唐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口徑9通高20.5底徑10
青瓷鑲嵌鳳鳥紋注子 朝鮮 李朝 15世紀 Celadon ewer with inlaid slip motif of phoenix Korea 15th century 高19.8 寬18厘米 館內舊藏 扁體葫蘆形。斗笠形蓋,蓋下出頭插入口中。小口直壁,淺圈足,長流,流口撇出,與上腹之間以一條蜷曲的龍連線。細股狀鋬自頸下彎至腹部,底端貼腹壁。口沿嵌飾花瓣紋...
位於浙江省上虞市上浦鎮甲仗村。窯址分布於寺山、立柱山、道士 山和盤口灣等處。位於浙江省上虞市上浦鎮甲仗村。窯址分布於寺山、立柱山、道士 山和盤口灣等處。屬五代至北宋時期遺存。遺物堆積以寺山為最豐厚。出土器物多碗、盤, 另有碟、燈盞、罐、注子、盅、盞托、熏爐、盒、獸形枕等。胎呈灰白或淺灰...
青白瓷又叫影青瓷,宋代影青窯的主要產地是今江西省景德鎮,江西其他地區及安徽、福建、廣東等地也燒制影青瓷。當時,景德鎮的產品主要是各類民間日常生活用具,其中食具、酒具較常見。這件帶溫碗的酒注,是燙酒器皿,通常由酒注和溫碗配套組成。五代時已盛行注子、溫碗,宋墓出土青白瓷器物中有不少注子、溫碗...
白釉長頸鋪首銜環注子,2003年出土於廣東省陽江市海域出水,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簡介 高:25厘米 口徑:7.5厘米 底徑:8厘米 所處時期:南宋 出土時間:2003年 出土地點:廣東省陽江市海域出水 歷史淵源 五代時已盛行注子、溫碗,宋墓出土青白瓷器物中有不少注子、溫碗,其造型多仿金銀器,瓜棱形...
宋繁昌窯青白瓷注子的壺高20厘米,蓋高6厘米,底(外徑)8.5厘米,從各方面的特徵來看,應為宋繁昌窯產品。繁昌窯在今安徽繁昌縣,故名。燒瓷於宋代,專燒青白窯。【名稱】:繁昌窯青白瓷注子 【類別】:瓷器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屬】:宋代繁昌窯燒制 【文物現狀】:【簡介】:1、繁昌窯產品胎較薄...
如1997年筆者為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修復一件唐長沙窯青瓷注子,注子的把、口沿和流均已殘缺。為此,筆者查閱了許多有關唐代長沙窯注子的圖象資料。在找出與此器造型基本一致的圖象後,再根據器物上殘存的痕跡,先做出模子,然後進行翻模復原。因為唐代注子的把都是用手將二根或三根泥條並立捏成的,那么此注子的...
部分已脫落。現收藏於龍泉青瓷博物館。此展品為北宋文物。通長13cm,通寬11cm,通高12.5cm。蓋,個體較矮,高弧頂上有一握鈕,齒狀沿略上翹,蓋面刻劃直線紋。壺,平沿,短直頸,斜肩鼓腹,平底微凹,肩一側附一把執,一側附圓柱狀注子,肩上刻劃花,釉色青中泛黃,部分已脫落。現收藏於龍泉青瓷博物館。
因此越窯青瓷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愛。盛行的飲茶風尚對越窯青瓷的形制也有所影響。唐代早期以瘦高的立型器為主,到了唐代晚期出現了荷葉式、花口式的盤和碗。瓷器裝飾以光素為主,也有劃花、刻花、堆貼和鏤空的紋飾。以劃花為多。常見的紋飾是花鳥、水草和人物等。線條流暢簡潔,纖細生動。晚唐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
越窯系形成最早。公元三四世紀時,在今浙江上虞、寧波、紹興地區形成早期越窯系。五代、北宋初年,又以餘姚為中心,再度形成燒造“秘色”青瓷的越窯體系。到龍泉窯勃興時,越窯系就被龍泉窯取代了。越窯系瓷器主要器型有盤口壺、雞頭壺、執壺(注子)、唾壺、虎子、穀倉、碗、格子盤、蛙盂、熏爐、硯、燭台、耳杯...
此展品為南宋文物。通長10.9cm,通寬8.4cm,通高7.1cm。甌口,瓜棱形,圈足,圓形流,高出器口,圓耳形執,釉色青灰,灰白胎。現收藏於龍泉青瓷博物館。此展品為南宋文物。通長10.9cm,通寬8.4cm,通高7.1cm。甌口,瓜棱形,圈足,圓形流,高出器口,圓耳形執,腹部中間有一條銜接痕,系手拉坯所致...
越窯系形成最早。公元三四世紀時,在今浙江上虞、寧波、紹興地區形成早期越窯系。五代、北宋初年,又以餘姚為中心,再度形成燒造“秘色”青瓷的越窯體系。到龍泉窯勃興時,越窯系就被龍泉窯取代了。越窯系瓷器主要器型有盤口壺、雞頭壺、執壺(注子)、唾壺、虎子、穀倉、碗、格子盤、蛙盂、熏爐、硯、燭台、耳杯...
定窯白釉執壺是五代的一件瓷器作品,此作品高6.8cm,口徑3.6cm,足徑3.8cm。壺斂口,鼓腹,圈足。肩部一側置一小短流,相對一側置曲柄。通體內外施白釉,釉面均勻,釉質瑩潤柔和。執壺又稱注子、注壺。據唐李匡義《資暇集》“注子便提”條云:“元和初,酌酒猶用樽杓……居無何,稍用注子,其形若罌...
黑釉與青瓷、白瓷在成分上的區別主要在於含鐵量的有無或多寡,以及氧化還原燒成上的一點差別,這就較有利於黑釉瓷的生產與發展。黑釉執壺 執壺又稱注子、注壺、偏提、湯瓶。基本造型是敞口、溜肩、弧腹、平底或帶圈足,肩腹部安流口,腹部間安執柄。它盛行於唐中期至宋,在其他朝代也有發現。唐中期的執壺...
獅紋裝飾盛行於六朝前期青瓷,多在堆塑罐、唾盂等器物的肩腹部塑貼獅紋或胡人騎獅紋,還有以獅為造型的獅形燭台。唐代瓷器上的獅紋有單純構成畫面的也有與人物配合構成畫面的,如長沙窯褐彩注子上的模印貼花獅紋、太原西郊唐墓出土的青瓷扁壺上模印的獅與胡人形象。五代耀州窯青瓷上出現雙獅追逐嬉戲紋樣,為...
德陵墓道器物箱出土大量的青瓷罐和釉陶罐,是廣州第一次發現如此眾多的五代瓷器。此為南漢皇帝的宮中用品,當屬官窯製品。其胎質堅硬,釉色青中閃灰,晶瑩透亮,是五代青瓷中的上品,為研究五代十國陶瓷器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康陵隨葬的哀冊文是首次考古出土、年代最早、最完整的哀冊文,對於研究南漢國的歷史...
五代 青瓷缽 五代 青瓷釜 五代 青瓷“官”款雙系罐 白瓷 隋 白瓷束腰罐 唐 白釉唾壺 唐 白釉執壺 唐 “盈”字款白釉罐 唐 白釉瓷仿革壺 唐 白釉三足爐 唐 白釉“官”字款三尖瓣瓷碟 唐 白瓷唾盂 唐 白瓷淨瓶 唐 白瓷長頸瓶 唐 自釉“盈”字盒 唐 白瓷注子 五代 白釉“官”...
執壺,最初的造型是由青銅器而來,南北朝早期的青瓷當中,已經完成了這種執壺的造型。其後在唐宋兩代是金銀器中的一種酒具,這從唐宋繪畫上是很容易看到的。直到現在,還有宋代青白瓷的執壺流傳下來。明代青花執壺,採用了金銀器執壺造型的優點,安定、秀美而靈活。因為瓷的質料和青花繪畫的關係,青花執壺顯得...
”“千峰翠色”四個字十分形象地概括了越窯青瓷釉的藝術特點。 晚唐五代間詩人徐寅有《貢余秘色茶盞》詩, “巧劑明月染春,眾輕旋薄冰盛綠雲, 古鏡破苦當席上,嫩荷涵露別江漬。” 詩人在這裡用了“明月”、“薄冰”、“古鏡”、“嫩荷”等窗有詩意的語言,形象有力地歌頌了秘色青瓷釉的佳麗。
景德鎮窯青白瓷曾作為貢瓷,供御府使用,其品種有碗、盒、盤、注子、瓶等。造型上常作成瓜棱口、花瓣等形狀,紋飾有牡丹、 梅花、芙蓉、 蓮花、鴛鴦、魚、鴨及兒童形象等,其裝飾方法為刻花、劃花、印花和貼花等種類。多品種 五代燒制青瓷和白瓷,產品以碗、盤類為主,青瓷釉色青中帶灰,白瓷釉色較白。採用...
郭店,五代時屬鄭州。郭威之嵩陵,柴榮之慶陵,柴宗訓之順陵,符皇后之懿陵均在此。由此可見,柴榮生前死後均與鄭州有著很深的淵源。自1950年起,鄭州城內便不斷有古瓷和瓷窯遺址被發掘。鄭州二里崗原始青瓷文化遺址1950 年在二里崗田野發現了商代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的原始青瓷片和殘器。1965 年,在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