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蠶豆

互助蠶豆

互助蠶豆,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互助縣地處黃土高原的最西部,地勢起伏,山川相間,地貌複雜,自然景觀垂直變化,光熱水土等自然資源垂直分布,有利農業生產呈立體布局。互助蠶豆籽粒粒大皮薄、飽滿均勻,質堅硬,表皮光滑,有光澤,無蟲蛀,且變色慢,耐貯藏,商品率高;籽粒呈乳白色或淡黃色,氣微,味淡,煮飪品質好,適宜乾炒、膨化、油炸,蛋白質含量較高,營養豐富。

2016年3月31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互助蠶豆”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互助蠶豆
  • 產地名稱: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
  • 品質特點:粒大皮薄、飽滿均勻,表皮光滑、有光澤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2384號 
  • 批准時間:2016年3月31日 
產品特點,外在感官特徵,內在品質指標,產地環境,地理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生態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外在感官特徵

互助蠶豆籽粒粒大皮薄、飽滿均勻,質堅硬,表皮光滑,有光澤,無蟲蛀,且變色慢,耐貯藏,商品率高;籽粒呈乳白色或淡黃色,氣微,味淡,煮飪品質好,適宜乾炒、膨化、油炸,是各類休閒食品、調味品的生產原料。
互助蠶豆
互助蠶豆

內在品質指標

互助蠶豆蛋白質含量≥20.0%、多糖含量≥0.5%、含量≥800.0毫克/千克,蛋白質含量較高,營養豐富,符合現代消費者對營養保健食品選擇需求。

產地環境

地理地貌

互助縣地處黃土高原的最西部,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具有兩大高原的自然特點。該縣地勢北高南低,最高點為巴扎藏族鄉的北溝腦嶺,海拔4484米,最低點在高寨鎮的曹家堡村,海拔2100米。祁連山支脈達坂山~青石嶺橫貫縣境東北部,山北為互助河谷,山南是溫水谷地,形成北西西一南東東走向的山嶺與河谷平行相間的地貌特徵,構成互助縣全縣地勢地貌的基本格架。該縣境地勢起伏,高差懸殊,山川相間,地貌比較複雜,地貌可分為高山地帶、中山地帶(俗稱腦山地區)、低山丘陵地帶(俗稱淺山地區)、河谷地帶(俗稱川水地區)四個類型。各地帶由北向南呈階梯狀分布,自然景觀垂直變化,光熱水土等自然資源亦受其影響而垂直分布。複雜性和多樣性的自然環境,使農業生產呈立體布局,具有農業生產發展的有利條件。
互助蠶豆
互助蠶豆種植

水文情況

互助縣境內有湟水、互助河、沙塘溝河、哈拉直溝河、紅崖子溝河、下圈河馬溝大小天然河流6條,均屬黃河流域、湟水水系,全長289.5千米。除流經的湟水與互助河外,其它河流短而小,流量不大,境內全縣地表水總徑流量2億立方米(不含湟水和互助河)。境內河川污染較少,水質良好,酸鹼度均在7.5~8.6之間。地表水實際變化和季節性變化幅度較大。一般夏秋季為豐水期,降水集中,地下水綜合補給量共1.06億立方米。總儲量3.6億立方米,可利用量0.77億立方米。

氣候情況

互助縣境內最高海拔4484米,最低海拔2100米,屬大陸寒溫帶氣候,冬季受西伯利亞季風和寒流影響,夏季受東南沿海颱風影響。年均氣溫1.5~2.8℃,最低-15.7~-29.5℃。年降雨量453~595毫米,年日照時數為2581.7小時,無霜期114天,年降水量477.4毫米,年蒸發量1198.3毫米,年相對濕度63%,年平均風速0.9米/秒,其優點是氣候乾燥,日照時間長、光資源豐富,日照時數長,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夏季降雨集中,雨熱同季。具有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條件,適合於種植互助蠶豆。

生態環境

互助縣是青海省農業大縣,境內無大型工礦企業,對大氣、水源、土壤的污染很輕,而且對原始生態保護力度很大,境內水源清潔,空氣明亮,是生產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的理想地區。

歷史淵源

2004年,互助縣對互助蠶豆生產的結構進行調整,提高蠶豆的科技含量,引進和推廣青海9號、青海10號優質蠶豆,蠶豆種植面積增加,產品質量提高,出口互助蠶豆三年創匯263.5萬美元。
2006年,互助縣地區擴大互助蠶豆等8個特色品牌的種植規模。
2016年,互助縣立項投資3.5億元,建設年產3萬噸蠶豆系列產品深加工生產線,以及配套設施;建立原料生產基地2萬畝。
2019年,海東市打造特色農產品基地,培育了互助蠶豆等13種純天然無污染特色農產品。

生產情況

2003年,互助蠶豆出口量達到300噸。
2004年,互助蠶豆種植面積6萬畝。該縣外貿企業與中國國外企業簽訂契約,以高於國內售價的單價出口上千噸互助蠶豆。
2006年,互助縣把包括互助蠶豆在內的的特色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到39.27萬畝。
2015年,互助縣轄鄉鎮海拔2100~4400米以內都屬於互助蠶豆種植和保護的範圍,種植規模達9萬畝。
2016年,互助縣作為青海省蠶豆生產大縣,常年互助蠶豆種植面積在8萬畝左右,總產量在3萬噸以上。
2018年,互助縣互助蠶豆產業增產增收,平均增產約20.6千克/畝,增收約50元/畝,增收約1000萬元。同時,蠶豆機械化生產每畝節約成本200~300元,累計增收3000~4000萬元。

產品榮譽

2015年,互助蠶豆入選中國農業部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中心發布的《2015年度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
2016年3月31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互助蠶豆”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互助蠶豆
互助蠶豆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互助蠶豆的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為:互助土族自治縣所轄高寨鎮紅崖子溝鄉哈拉直溝鄉塘川鎮丹麻鎮東溝鄉東和鄉五峰鄉西山鄉蔡家堡鄉台子鄉南門峽鄉林川鄉、巴扎鎮、加定鄉、五十鄉東山鄉松多鄉威遠鎮等19個鄉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01°46′~102°45′,北緯36°30′~37°09′。

質量技術要求

互助蠶豆品種是體現互助縣產地生態優勢的品種,具有抗逆性、抗倒伏性強、優質、高產、穩產的蠶豆品種,按照物候期、形態特徵、生物學特性、經濟性狀等進行栽培管理。
互助蠶豆
互助蠶豆種植
1、產地選擇:互助蠶豆產地選擇在無污染和生態條件良好的地區,產地遠離工礦區和公路鐵路幹線,避開工業和城市污染源的影響,同時具有可持續的生產能力。
2、品種要求:
2.1、品種選擇:互助蠶豆品種主要包括青海9號、青海10號、青海12號、青海13號、青蠶14號等,其中:青海12號蠶豆種植面積占蠶豆總面積的80%以上。
2.2、種子質量符合國家要求:嚴格實行種子處理,對蠶豆種子進行篩選,剔除病籽、霉籽、癟籽、蟲蛀等。種子用物理方法消毒,如溫湯浸種消毒,以減少種子帶病菌。選種時應選出飽滿大粒,無病蟲害,無霉粒,純度達95%以上,另外,將選好的種子播前進行曬種3天,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和發芽勢,保證種子出苗齊、全、壯。
3、生產過程管理:包括農業投入品方面的特殊使用規定。
3.1、合理倒茬、深耕整地:
互助蠶豆不宜連作,因此要選擇選擇地勢平坦、排灌方便、耕層深厚、肥力中等或上等水平、中性或微鹼性小麥或馬鈴薯茬口,避免以豆類作物和油菜為前作。整地要做到早耕、深耕、細耙,為根系的生長發育,根瘤菌的生存環境打下良好的基礎。秋季及時進行深耕翻,做到蓄水保墒,秋水春用,冬季及時鎮壓保墒。早春土壤解凍20厘米左右時進行平整土地,使土壤達到地平、土細墒足、上虛下實的待播狀態。為早出苗,出齊苗,保壯苗創造良好條件。
3.2、科學施肥:
根據作物的需肥特性,科學施肥應注意三點:
(1)基肥中應注意重施磷;
(2)在苗期根瘤尚未形成和活動之前,或在肥力不足的土壤上應施適量的氮肥;
(3)苗期和初花期用0.03~0.05%的鉬酸銨溶液進行噴施。
3.3、適時早播,合理密植:
互助蠶豆幼苗耐寒,種子萌發和出苗需要的溫度較低,應抓住有利時期適時早播,早播早生根,早出苗,早進行光合作用,延長生長期,降低結莢部位,能減少花莢脫落,促進早熟。要求地溫達3~4℃,土壤解凍10~12厘米時播種。播種方式。蠶豆適當深播,深度適宜在8~12厘米為宜。播種時應力求深淺一致。水地可採用人工手溜,也可機械點播,要求等行距播種,行距35厘米,株距16~17厘米,畝播種量為20~22.5千克,每畝保苗1.0~1.5萬株;半淺半腦山地採取寬窄行播種,種8鏵隔2鏵,寬行50厘米,窄行25厘米,株距15厘米,每畝播種量為22.5~25千克,每畝保苗1.5~2.0萬株。腦山地區畝播種量為25~30千克,畝保苗3.0~3.5萬株。
3.4、田間管理:
互助蠶豆
互助蠶豆
(1)查苗補苗:蠶豆出苗後應及時查苗或補種,補種時先挖穴灌水再點播催過芽的種子,或在苗多的地方,挖苗帶土移栽補苗。移補的苗要求健壯,易成活和健壯生長。
(2)中耕除草:一般在出苗後2~3天,即可進行人工除草。減少養分消耗,疏鬆土壤,增加地溫,促進養分的分解轉化和根瘤的及早形成。
(3)適時澆水:適時澆水是保證蠶豆早熟豐產的關鍵性之一,蠶豆在現蕾期至終花期需水量最多,結莢期至成熟期較少,川水地要求在蠶豆現蕾前期、盛花期、終花期至終莢期各透澆一次水。
(4)追肥:追肥要視田間長勢靈活掌握,應少量補充,結合苗期澆頭水畝施尿素3~4千克。葉面追肥可在中後期進行,促進花粉萌發,增加授粉率,減少落花落莢,畝噴施0.5%的尿素和0.1%的硼酸混合液50~75千克。後期可結合防治蚜蟲,每畝噴施0.15千克樂果,0.1千克硼酸,0.5千克尿素,0.1千克磷酸二氫鉀,兌水50千克,8~10天噴一次。
(5)適時摘心打頂:蠶豆後期應採取摘心打頂,可控制徒長,提高抗倒伏能力,減少病蟲發生和養分消耗,提高結莢率和下部籽粒的飽滿度,達到增產的目的。川水地蠶豆主莖花開至10~12層,分枝花開至8~10層時及時打頂,淺山地蠶豆主莖花開至8~10層,分枝花開至4~6層時及時打頂,打頂時只摘除頂部一心一葉即可,以免打頂過多,造成桿空心易霉爛。蠶豆打頂最好要求在晴天早上八點至下午5點進行,打頂的同時進行分行壓行,增加田間通風透光。
3.5、病蟲害防治:
互助蠶豆屬於豆科作物植株柔嫩多汁,易受病蟲為害,必須對病蟲害進行防治。赤斑病,輪紋病,鏽病是蠶豆作物的主要病害,嚴重時可減產10~15%。在開花至結莢期,每畝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0.15千克,兌水20~30千克噴施,7~10天再噴一次,即有效可控制赤斑病、輪紋病以及鏽病的蔓延。豆蚜、豆芫青是豆科作物上的主要害蟲,在現蕾至結莢期,如發生時,每畝用20克的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兌水20~30千克噴施防治一次即可。
3.6、適時收穫:
互助蠶豆上下部莢果不同時成熟,必須注意適時收穫,當豆莢有75~80%成熟時,即大部分豆莢由黃變黑時收即可,收穫時間宜在早上露水未乾時進行,收後及時脫粒,以免霉粒造成損失。
3.7、產品包裝:
互助蠶豆包裝材料應符合GB 11680-89《食品包裝用原紙衛生標準》和GB 2715-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糧食》的規定,內包裝標誌符合GB 7718-201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的規定。商品蠶豆運輸時應經植物檢疫監督機構根據《植物檢疫條例》檢疫合格,並出具檢疫證明。乾蠶豆產品保質期不超過12個月,鮮蠶豆產品保質期不超過120天,產品不應與有毒、有害、有異味的物品一同存放。
互助蠶豆產地環境質量、產地空氣品質符合GB 3095《環境空氣品質標準》有關要求的一級標準,土壤環境質量符合GB 15618-1995《土壤環境質量標準》規定的二級標準,生產過程嚴格按找互助縣蠶豆無公害生產的相關規定和要求進行。

專用標誌使用

互助蠶豆專用標誌符合農產品地理標誌實行公共標識與地域產品名稱相結合的標註制度。互助蠶豆專用標誌的使用具體依據《農產品地理標誌管理辦法》和《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規範》執行:
互助蠶豆
互助蠶豆
1、符合下列條件的單位和個人,可以向登記持有人“互助土族自治縣種子管理站”申請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
①生產經營的農產品產自登記確定的地域範圍;
②已取得登記農產品相關的生產經營資質;
③能夠嚴格按照規定的質量技術規範組織開展生產經營活動;
④具有地理標誌農產品市場開發經營能力。
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應當按照生產經營年度與登記證書持有人簽訂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協定,在協定中明確使用的數量、範圍及相關的責任義務。
2、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人享有以下權利:
①可以在產品及其包裝上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互助蠶豆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型等)
②可以使用登記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進行宣傳和參加展覽、展示及展銷。
3、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人應當履行以下義務:
①自覺接受登記證書持有人的監督檢查;
②保證地理標誌農產品的品質和信譽;
③正確規範地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
4、地理標誌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應當建立質量控制追溯體系。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持有人和標誌使用人,對地理標誌農產品的質量和信譽負責。
5、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偽造、冒用農產品地理標誌和登記證書。
6、國家鼓勵單位和個人對農產品地理標誌進行社會監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