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品歷史
相傳,九轉大腸是
清朝光緒初年,濟南
九華樓酒店創製的菜品。開始名為
紅燒大腸,後經過多次改進,紅燒大腸味道進一步提高。
許多名人在該店設宴時均備“紅燒大腸”一菜。一些文人雅士食後,感到此菜確實與眾不同,別有滋味,為取悅店家喜“九”之癖,並稱讚廚師製作此菜像道家“九鍊金丹”一樣精工細作,便將其更名為“九轉大腸”。
菜品製作
做法一
熟大腸750克,熟
豬油、花椒油、清湯、白糟、鹽、味素、料酒、蔥、姜、蒜、香菜、醋、胡椒麵、砂仁、肉桂、豆寇各適量。
1.將
大腸切成2厘米的段,香菜切1厘米的小段。
2.勺內加入清水,開後放入大腸余透,撈出瀝淨水份。
3.炒勺上火加熟豬油、
白糖,將糖炒至發紅時,放大腸上色,下姜蒜未,烹上醋、料酒,加入清湯,開後下鹽、白糖、昧糟、三種藥材的一半。
4.然後移至小火,燒至湯汁發濃時,加入藥材的另一半,淋上花椒油,出勺擺在盤內,撒上香菜段即成。
做法二
豬大腸3條,油500克,蔥末5克,蒜末5克,
薑末2.5克,醋54克,醬油25克,白糖100克,
清湯、精鹽各適量,紹酒10克,胡椒麵、肉桂面、砂仁面各少許,花椒油15克,香菜末1.5克。
1.豬大腸在沸水鍋中焯一下,撈出瀝乾。
2.炒鍋內倒油,至七成熱時,將豬大腸下鍋炸,直至金黃微紅時撈出。
3.鍋內留些油,放入蔥末、薑末、蒜末炸出香味,烹入醋,再加入醬油、白糖、清湯、精鹽、紹酒。
4.放入豬大腸翻炒,微火燒至湯汁收時,放胡椒麵、肉桂面、砂仁面,淋上花椒油翻炒均勻,裝盤,再撒點香菜末即可。
做法三
熟豬大腸500克,
生抽1大勺,老抽1茶勺,醋1大勺,紹酒1大勺,清湯適量,糖2大勺,雞精適量,胡椒粉1/2茶勺,肉桂粉1/2茶勺,砂仁粉少許,花椒油適量,蔥姜蒜末各1大勺,鹽1茶勺,
植物油適量,香菜末適量。
1.將熟大腸切成2厘米長的段。
2.放入開水中焯一下,撈出瀝乾水分。
3.鍋中倒入植物油,油溫7成熱時下大腸炸至金黃,撈出瀝油。
4.鍋中留底油,下蔥姜蒜末爆香。倒入清湯。加入生抽醬油、老抽醬油、鹽、糖、紹酒、醋、雞精。再倒入大腸,大火燒開,轉小火將大腸煨透。
5.待湯汁收粘稠時,加入胡椒粉、肉桂粉、砂仁粉。
6.最後淋入花椒油,起鍋前撒上香菜末即可。
做法四
豬大腸3條(重約750克),香菜末1.5克,
胡椒麵、肉桂面、砂仁面各少許,蔥末、蒜末各5克,
薑末2.5克,紹酒10克,
醬油25克,白糖100克,醋54克,熟豬油500克(約耗75克),花椒油15克,清湯、精鹽各適量。
1.將豬大腸洗淨,用50克醋和少許鹽里外塗抹揉搓,除去粘液污物,漂洗後放入開水鍋中,加蔥、姜、酒燜燒熟,撈出切成3厘米長的段,再放入沸水鍋中焯過,撈出瀝水。
2.炒鍋上中火,倒入豬油燒至七成熱,下大腸炸至呈紅色時撈出。鍋內留油25克,放入蔥、姜、蒜末炸出香味,烹醋,加醬油、白糖、清湯、精鹽、紹酒,迅速放入腸段炒和,移至微火上,燒至湯汁收緊時,放胡椒麵、肉桂面、砂仁面,淋上花椒油,顛翻均勻,盛入盤內,撒上香菜末即成。
做法五
熟豬大腸約400克,大蔥白2條約100克,醬油2茶匙,甜麵醬50克,花椒鹽5克,蒜適量。
1.將鍋置火上,加清水、鹽、熟大腸,用大火煮滾,撈出濾乾水。每根大腸插入插入蔥白,大腸外面抹上醬油。蒜搗成泥
2.燒熱鍋,下油,至十成熟時,放入大腸,炸至呈棗紅色時撈出,濾乾油。抽掉蔥白,改切成1厘米寬的斜刀塊,整齊地擺入碟內。將甜麵醬、蒜泥、花椒鹽分別放入小碟內,蘸食即可。
做法六
豬大腸750克,醬油15克,
味素5克,醋30克,白砂糖30克,胡椒粉1克,
料酒50克,肉桂1克,鹽4克,砂仁1克,大蒜5克,香油15克,香菜6克,小蔥5克,
雞油15克,姜5克。
1.將肥腸洗淨煮熟,細尾切去不用,切成2.5厘米長的段,放入沸水中煮透撈出控乾水分。
2.炒鍋內注入油,待七成熱時,下入大腸炸至金紅色時撈出。
3.炒鍋內倒入香油燒熱,放入30克白糖用微火炒至深紅色,把熟肥腸倒入鍋中,顛轉鍋,使之上色。
4.再烹入料酒、蔥姜蒜末炒出香味後,下入清湯250毫升、醬油、白糖、醋、鹽、味素、湯汁開起後,再移至微火上煨。
5.待湯汁至1/4 時,放入胡椒粉、肉桂(碾碎)、砂仁(碾碎),繼續煨至湯乾汁濃時,顛轉勺使汁均勻地裹在大腸上,淋上雞油,拖入盤中,撒上香菜末即成。
做法七
主料:熟豬大腸500克
輔料:蔥姜蒜末適量,生抽適量,醬油適量,老抽適量,鹽適量,糖適量,紹酒適量,醋適量,雞精適量,胡椒粉適量,肉桂粉適量,砂仁粉適量,香菜適量
步驟:
1、將熟大腸切成2CM長的段。
2、放入開水中焯一下,撈出瀝乾水分。
3、鍋中倒入植物油,油溫7成熱時下大腸炸至金黃,撈出瀝油。
4、鍋中留底油,下蔥姜蒜末爆香,倒入清湯,加入生抽醬油、老抽醬油、鹽、糖、紹酒、醋、雞精。
5、再倒入大腸,大火燒開,轉小火將大腸煨透。
6、待湯汁收粘稠時,加入胡椒粉、肉桂粉、砂仁粉。
7、最後淋入花椒油,起鍋前撒上香菜末即可。
菜品特色
九轉大腸成菜後,
色澤紅潤,通體半透明,柔韌異常,層層相疊又層層相分。吃起來
質地軟嫩,兼有酸、甜、香、辣、鹹五味,肥而不膩,鮮香味美,異常適口,久食不厭。
食用須知
營養價值
豬大腸又名
肥腸,含脂肪等營養物質,有潤燥、補虛、止渴止血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虛弱口渴、脫肛、痔瘡、便血、便秘等症。
香菜富含
蛋白質、維生素C、鉀、鈣和揮髮油、
蘋果酸鉀、甘露醇、黃酮類以及正癸醛、壬醛和芳樟醇等營養物質。
注意事項
豬大腸烹飪前,需洗淨,避免有異味;烹飪時需注意火候,注意油溫。
香菜雖營養豐富,但需注意:服用補藥和中藥白朮、丹皮時,不宜服用香菜,以免降低補藥的療效;容易患感冒的人,卻應該避免食用香菜;癌症患者忌食;虛體弱及胃潰瘍的人不宜多食;慢性皮膚病及眼病患者忌食。
歷史文化
典故一
濟南九華樓是富商杜氏和邰氏所開。杜氏是一巨商,在濟南設有9家
店鋪,酒店是其中之一。這位掌柜對“九”字有著特殊的愛好,什麼都要取個九數,因此他所開的店鋪字號都冠以“九”字。九華樓設在濟南縣東巷北首,規模不大,但司廚都是名師高手,對烹製豬下貨菜更是講究,紅燒大腸就很出名,做法也別具一格:下料狠,用料全,五味俱有,製作時先煮、再炸、後燒,出勺入鍋反覆數次,直到燒煨至熟。所用調料有名貴的中藥,包括砂仁、肉桂、豆蔻,還有山東的辛辣品大蔥、大姜、大蒜以及料酒、清湯、香油等。口味甜、酸、苦、辣、鹹兼有,燒成後再撒上芫荽(香菜)末,增添了清香之味,盛入盤中紅潤透亮,肥而不膩。
有一次杜氏宴客,
酒席上了此菜,眾人品嘗這個佳肴都讚不絕口。有一文士說,如此
佳肴當取美名,杜表示歡迎。這個客人一方面為迎合店主喜“九”之癖,另外,也是讚美高廚的手藝,當即取名“九轉大腸”,同座都問何典?他說道家善煉丹,有“九轉仙丹”之名,吃此美餚,如服“九轉”,可與仙丹媲美,舉桌都為之叫絕。從此,九轉大腸之名聲譽日盛,流傳至今。
典故二
相傳,清
光緒年間濟南縣東巷北首有一處“九華樓”飯莊,杜姓老闆是個富甲一方的商人,一生信佛,非常崇拜佛家的“九九歸一”之說。有一次,他去一個做肉食朋友的家中去喝其孩子的
滿月酒,酒後朋友回禮並額外送給他一掛豬下水。回到九華樓,杜九齡找來於姓大廚,讓他做個肥腸嘗嘗。廚師回到廚房,左思右想反覆試做,都不好吃,他又去肉鋪買了一些大腸回來繼續做,反覆試製多次,終於做出了一道色、香、味、形俱佳的大腸菜。杜老闆聽到訊息,立刻趕過來,見到盤中油亮金燦的豬大腸,夾起一塊送入嘴中,連聲稱香極了,於是決定第二天宴請生意場上的朋友嘗此菜並為之定名。次日,賓客們來到九華樓,店小二張羅著先上一些別的菜,就在客人們翹首以待的時候,大腸上了桌。人們品嘗過後,紛紛稱讚好吃,但未知其名,席中一位老朋友,了解杜老闆信佛,酷愛九字,提議就叫“九轉大腸”吧,此提議引來掌聲,也使杜老闆十分中意。此後,此菜聲名鵲起,風靡
濟南府,並遍及山東各地,成為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