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酉春有感》是清代詩人陳玉樹所寫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開頭熱情謳歌抗法將士的英勇善戰,嘲笑侵略者被擊敗後狼狽逃竄的醜態。結尾則借西漢名將霍去病抗擊匈奴的故事,辛辣地嘲諷清政府軟弱無能的賣國行徑,表達了強烈的憤慨之情。此詩詩意含蘊,諷刺辛辣。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乙酉春有感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陳玉樹
- 作品出處:《後樂堂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乙酉春有感
雞陵關外雨蕭蕭1,猘犬狂奔去未遙2。
瘴海珠江馳露布3,金戈鐵馬逐天驕4。
旌旗日影軍容壯,草木風聲賊膽搖5。
一紙中樞催罷戰6,也應羞見霍嫖姚7!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2.猘(zhì)犬:狂犬。此指法國侵略軍。
3.馳:飛傳。露布:軍中告捷的文書。
4.天驕:本指匈奴,這裡指法國侵略軍。
5“草木”句:用前秦肥水之戰大敗而還,望八公山草木皆兵的典故。
6.中樞:中央掌樞要之處,指中央的決策人物,或指李鴻章。在取得大捷的情況下,與法軍簽訂和約。
7.霍驃(piào)姚:漢代大將霍去病。此處代指劉永福、馮子材等人。
白話譯文
雞陵關外雨淒風緊,潰敗的法軍如狂犬逃奔。
西南江海飛傳捷報,金戈鐵馬追逐敵人。
日照著戰旗軍容威武,草木風聲賊人喪膽失魂。
朝廷下令求和停戰,有何臉面去見獲勝的將軍。
創作背景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發生在廣西邊境上的中法戰爭,以黑旗軍首領劉永福和老將馮子材為首的中國軍隊大敗法國侵略軍,取得了中法之戰的輝煌勝利。但在此時,朝廷卻急於要議和,命令軍隊停止追擊,使法國軍隊得以狼狽逃回。陳玉樹是一位普通的讀書人,他既不是官吏,也未進過學,只是面對法國帝國主義侵略軍的猖狂進攻,他義憤填膺,同時為中國軍隊的勝利感到歡欣鼓舞,有感於此寫下《乙酉春有感》。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聯 “雞陵關外雨蕭蕭,猘犬狂奔去未遙。”這兩句詩寫出了戰鬥的地點、環境和敵軍的潰逃之狀。起句雄渾蒼勁,煥發出一股勢壓敵膽的凜然之氣;雞陵關外,風雨蕭蕭,法軍為喪家之狂犬,四散逃竄。從詩中讀者可以想見當時的戰況:敵軍轍亂旗靡,正是乘勝追擊之時。
頸聯“瘴海珠江馳露布,金戈鐵馬逐天驕。”這兩句是說:南海上,珠江畔,正迅速地傳遞著勝利的捷報,中國軍隊正乘勝追擊殘敵。
頷聯“旌旗日影軍容壯,草木風聲賊膽搖。”進一步描寫出中國軍隊越戰越勇,勢不可擋的土氣和敵軍一敗塗地、草木皆兵的狼狽相。此處用鮮明的對比手法,展示出中國必勝,敵軍處必敗的戰鬥結果: 一方是旌旗閃耀,日影班駁,軍容威武雄壯;另一方則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膽寒魄散而逃。
尾聯“一紙中樞催罷戰,也應羞見霍嫖姚”。眼看勝利在望,孰料竟成敗局,感情上的巨大落差造成心理上深深的遺憾,竟一時使讀者怔怔不知所之。勝利垂手可得,而中樞卻下達了罷戰撒兵之令,詩人心裡明白,但詩中並未直說,而是借用了歷史典故,含蓄娓婉地斥責和諷刺了投降派的誤國。作者在這裡是把馮子材等抗法名將比喻為霍去病,認為那些朝廷中的投降派們見了他們恐怕要感到羞愧的。當然這是一種諷刺,因為投降誤國者根本沒有羞恥之心。
這首詩的前六句,氣勢如江河奔涌,一瀉千里,處處洋溢著一股愛國禦侮的豪邁之情,字字鏗鏘有力,句句擲地有聲,讀來使人有淋漓痛快之感。後兩句,筆調一轉,陡落千丈。
此詩褒揚愛國志士和譏諷投降誤國者的內涵不釋自明,全篇慷慨激昂,憎愛分明,讀後令讀者氣壯容動,而同時又為清政府的腐敗無恥扼腕太息。
名家點評
重慶教育學院中文系副教授萬寒俠:全詩感情奔放,迴蕩著愛和恨的交響,進發出褒與貶的共鳴。它是一首讚歌,也是一篇檄文,洋溢著愛國豪情,貫穿著撻伐怒氣,這便是詩人寫此詩的“有感”題旨。(《中華愛國詩詞散文鑑賞大辭典》)
作者簡介
陳玉樹(1853—1906年),字惕庵,江蘇鹽城人。在中法和中日戰爭時期,曾寫過不少詩文,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敗,表示出了極大的義憤。著有《後樂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