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特色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中醫學基礎

中醫特色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中醫學基礎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十二五"規劃教材·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中醫學基礎(中醫特色)(供本科護理學類專業用)(套裝共2冊)》主要包括中醫學基礎知識和中醫診斷學內容,具體內容分別是陰陽五行、藏象、氣血津液精、經絡、病因、發病與病機、診法、辨證和防治原則。下冊為方藥學分冊,主要包括中藥學、方劑學內容。

基本介紹

  • 書名:中醫特色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中醫學基礎
  • 類型:醫學
  • 出版日期:2012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17160797, 7117160799
  • 作者:王琦
  • 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 頁數:657頁
  • 開本:16
  • 品牌:人民衛生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十二五"規劃教材·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中醫學基礎(中醫特色)(供本科護理學類專業用)(套裝共2冊)》是由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和人民衛生出版社共同組織,專為全國中醫藥大學護理專業本科學生編寫的“十二五”規劃教材。本教材充分考慮中醫藥院校護理專業本科教育的實際狀況,力爭符合護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在實現《中醫學基礎》課程目標和教學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確定了教材編寫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注重各部分內容的選擇和整體上的相關聯繫,既體現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同時還實現了整體最佳化,以更好的突出教材的實用性和專業的針對性。

圖書目錄

上冊
緒論
一、中醫學的基本概念和學科屬性
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三、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第一章陰陽五行學說
第一節陰陽學說
一、陰陽的基本概念
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三、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套用
第二節五行學說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三、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套用
第二章藏象
第一節概說
一、藏象學說和藏象的概念
二、藏象學說的形成
三、臟腑的分類及特點
四、藏象學說的特點
第二節五臟
一、心
二、肺
三、脾
四、肝
五、腎
第三節六腑
一、膽
二、胃
三、小腸
四、大腸
五、膀胱
六、三焦
第四節奇恆之腑
一、腦
二、女子胞
第五節臟腑之間的關係
一、髒與髒之間的關係
二、髒與腑之間的關係
三、腑與腑之間的關係
第三章氣血津液精
第一節氣
一、氣的基本概念
二、氣的生成
三、氣的運動
四、氣的生理功能
五、氣的分類
第二節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循行
四、血的生理功能
第三節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
三、津液的生理功能
第四節氣血津液之間的關係
一、氣與血之間的關係
二、氣與津液之間的關係
三、血與津液之間的關係
第五節精
一、精的概念
二、精的生成
三、精的功能
四、精與氣的關係
五、精與血的關係
第四章經絡
第一節經絡的概念與經絡系統的主要內容
一、經絡的概念
二、經絡系統的主要內容
第二節十二經脈
一、十二經脈的名稱
二、十二經脈的走向、交接及分布規律
三、十二經脈的表里關係及流注次序
四、十二經脈的循行部位
五、十二經脈的主要病證
第三節奇經八脈
一、奇經八脈的概念
二、奇經八脈的循行特點
三、奇經八脈的作用
四、奇經八脈的循行與生理功能
第四節經別、別絡、經筋、皮部
一、經別
二、別絡
三、經筋
四、皮部
第五節經絡的生理功能及經絡學說的套用
一、經絡的生理功能
二經絡學說的套用
第五章病因
第一節外感病因
一、六淫
二、癘氣
第二節內傷病因
一、七情內傷
二、飲食失宜
三、勞逸失度
第三節病理產物性病因
一、痰飲
二、瘀血
三、結石
第四節其他病因
一、外傷
二、寄生蟲
三、醫過
四、藥邪
第六章發病與病機
第一節發病原理
一、正氣不足是發病的內在因素
二、邪氣是發病的重要條件
三、邪正相爭的勝負決定發病與否
第二節病機
一、邪正盛衰
二、陰陽失調
三、氣血失常
四、津液失常
五、內生五邪
第七章診法
第一節望診
一、全身望診
二、局部望診
三、望排出物
四、望小兒指紋
第二節舌診
一、舌診概說
二、望舌質
三、望舌苔
四、舌象分析要點及舌診意義
第三節聞診
一、聽聲音
二、嗅氣味
第四節問診
一、問診的意義及方法
二、問診的內容
三、問現在症
第五節脈診
一、診脈概述
二、正常脈象
三、病理脈象
四、脈診的臨床運用及意義
第六節按診
一、按診的方法與意義
二、按診的內容
第八章辨證
第一節八綱辨證
一、八綱基本證候
二、八綱辨證的意義
第二節病性辨證
一、辨陰陽虛損證候
二、辨氣血證候
三、辨津液證候
第三節臟腑辨證
一、心病辨證
二、肺病辨證
三、脾病證候
四、肝病證候
五、腎病證候
六、腑病證候
七、臟腑兼病證候
第九章防治原則
第一節預防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變
第二節治則
一、治標與治本
二、扶正與祛邪
三、正治與反治
四、調整陰陽
五、三因制宜
參考文獻
……
下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