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第3版)

《中醫基礎理論(第3版)》是2018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醫基礎理論(第3版)
  • 出版時間:2018年7月1日
  •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 ISBN:978754784020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中醫基礎理論(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十三五”規劃教材·全國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精編教材》是系統講授中醫學基礎理論知識的教材,內容包括陰陽五行、藏象、氣血津液精神、經絡、病因和發病、病機、防治原則等。相較於上版教材,本教材突出了引導性和啟發性,每章開篇專設導學部分,內容包括引言、學習重點和學習要求、名詞術語,讓讀者帶著問題和重點展開學習。在每章篇末增加知識拓展,圍繞本章內容推薦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和論文,突出了中醫基礎理論學科的時代發展和特色。
通過本教材的學習不僅能為本科學生系統掌握中醫基礎知識,學習中醫診斷、中藥、方劑及臨床各科打下必要的基礎,而且也是愛好中醫藥學的國內外人士學習和掌握中醫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入門必備教材。本教材適用於中醫學(包括養生康復、中醫營養學、全科醫學等方向)、中西醫臨床(中西醫結合)、針灸推拿學等專業五年制和八、九年制本科學生學習。

圖書目錄

緒論/1
一、中醫學的基本概念和學科屬性 / 1
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 2
三、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及其主要內容 / 6
四、中醫基礎理論的主要內容 / 11
五、學習和研究中醫基礎理論的思維方法 / 11
章精氣學說/15
一、精氣的基本涵義 / 15
二、精氣學說的基本內容 / 16
三、精氣學說的套用 / 18
第二章陰陽五行/21
節陰陽學說 / 21
一、陰陽的基本概念 / 22
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 23
三、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套用 / 27
第二節五行學說 / 30
一、五行的基本涵義 / 30
二、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 31
三、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套用 / 36
第三章藏象/42
節藏象及藏象學說 / 42
一、藏象及藏象學說的基本概念 / 42
二、藏象學說形成的基礎 / 43
三、藏象學說的主要特點 / 44
四、臟腑的分類與區別 / 45
第二節五臟 / 46
一、心 / 46
附:心包絡 / 49
二、肺 / 49
三、脾 / 53
四、肝 / 55
五、腎 / 59
附:命門 / 49
第三節六腑 / 64
一、膽 / 64
二、胃 / 65
三、小腸 / 66
四、大腸 / 66
五、膀胱 / 67
六、三焦 / 67
第四節奇恆之腑 / 68
一、腦 / 69
二、女子胞 / 69
附:精室 / 70
第五節臟腑之間的關係 / 70
一、髒與髒之間的關係 / 70
二、髒與腑之間的關係 / 75
三、腑與腑之間的關係 / 76
第四章氣血津液精神/78
節氣 / 78
一、氣的基本概念 / 79
二、人體之氣的生成 / 79
三、氣的生理功能 / 80
四、氣的運動 / 82
五、氣的分布與分類 / 83
第二節血 / 85
一、血的概念 / 85
二、血的來源和組成 / 85
三、血的循行 / 86
四、血的生理功能 / 86
第三節津液 / 87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 87
二、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 / 87
三、津液的功能 / 88
第四節氣血津液之間的關係 / 89
一、氣與血的關係 / 89
二、氣與津液的關係 / 90
三、血與津液的關係 / 90
第五節精 / 91
一、精的基本概念 / 91
二、精的生成 / 92
三、精的功能 / 92
第六節神 / 93
一、神的概念和本源 / 93
二、神機的概念 / 94
三、人體之神的形成 / 94
四、人體之神的功能 / 95
第七節精氣神的關係 / 95
一、精能化氣,精為氣生化之源 / 95
二、氣能生精,氣能激發精的化生 / 96
三、精能化神,精為神的物質基礎 / 96
四、神能御精,精賴神而內守 / 96
五、氣能生神,為神之根本 / 96
六、神為氣主,神失則氣亂 / 97
第五章經絡/98
節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 / 99
一、經絡的基本概念 / 99
二、經絡系統的組成 / 99
第二節十二經脈 / 100
一、十二經脈的名稱 / 100
二、十二經脈的走向和交接規律 / 101
三、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和表里關係 / 102
四、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 / 103
五、十二經脈的循行 / 103
第三節奇經八脈 / 111
一、奇經八脈的基本概念 / 111
二、奇經八脈的循行與功能特點 / 112
三、奇經八脈的循行及基本功能 / 113
第四節經別 / 118
一、經別的概念 / 118
二、生理功能 / 118
三、循行部位 / 119
第五節絡脈 / 120
一、絡脈的概念 / 120
二、絡脈的分類 / 120
第六節經筋、皮部 / 122
一、經筋 / 122
二、皮部 / 124
第七節經絡的生理功能 / 125
第八節經絡學說的臨床套用 / 127
第六章體質/130
節體質的概念和形成 / 130
一、體質的概念 / 131
二、體質構成特點 / 131
三、體質的形成 / 132
第二節體質分類 / 135
一、陰陽分類法 / 135
二、五行分類法 / 136
第三節體質學說套用 / 136
一、體質與發病 / 137
二、體質與病證從化 / 137
三、體質與治療 / 137
第七章病因與發病/139
節病因 / 139
一、外感性致病因素 / 140
二、內傷性致病因素 / 146
三、病理產物性致病因素 / 151
四、其他病因 / 155
第二節發病 / 158
一、發病的原理 / 158
二、影響發病的因素 / 160
三、發病類型 / 163
第八章病機/165
節基本病機 / 166
一、邪正盛衰 / 166
二、陰陽失調 / 168
三、精氣血失常 / 172
四、津液失常 / 178
第二節內生五邪 / 181
一、內生五邪的基本概念 / 181
二、內生五邪的基本內容 / 182
第三節臟腑病機 / 185
一、五臟病機 / 185
二、六腑病機 / 194
三、奇恆之腑病機 / 197
第四節經絡病機 / 198
一、經絡的氣血偏盛偏衰 / 199
二、經絡的氣血逆亂 / 199
三、經絡的氣血運行不暢 / 199
四、經絡的氣血衰竭 / 200
第五節疾病的傳變與轉歸 / 200
一、疾病傳變與轉歸的含義 / 200
二、影響疾病傳變與轉歸的因素 / 201
三、疾病傳變與轉歸的形式 / 202
第九章防治原則/207
節未病先防 / 208
第二節既病防變 / 209
第三節治則與治法 / 210
一、治則與治法的概念 / 210
二、基本治則 / 211
第十章養生/220
節養生的基本概念 / 220
一、天年 / 221
二、衰老 / 221
三、養生 / 222
第二節養生的基本原則 / 222
一、順應自然 / 223
二、形神兼養 / 224
三、保精護腎 / 225
四、調養脾胃 / 22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