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教材系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十四五”規劃教材、全國高等中醫藥教育本科教材之一。本教材在上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教材內容注重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啟發性和適用性,重點突本學科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以更好地適應中醫藥教育教學改革和中醫藥事業發展發展為宗旨,同時緊密結合本學科知識能力評價需求和新時代中醫藥人才培養要求,此次修訂還增加數字資源內容,做到紙數融合、醫教協同,學生好用,老師好教,臨床好用。本教材供全國各高等學校中醫藥類專業使用。
圖書目錄
緒論
一、遠古時期醫藥的濫觴
二、夏至春秋時期的醫藥發展
三、戰國至三國時期的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奠基
四、晉隋唐時期中醫藥學的發展
五、宋金元時期中醫藥學的進步與創新
六、明清時期中醫藥學的新發展
七、近代中醫藥學的艱難前行
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醫藥學的大發展…
第一章 醫藥的起源
第一節衛生保健的起源
一、用火
二、衣著
三、居處
四、婚姻
五、原始舞蹈
第二節藥物的起源
一、藥物起源的傳說
二、藥物的發現與套用
第三節醫療方法的起源
一、針灸·
二、創傷外治
三、按摩術
四、開顱術
第二章醫藥衛生經驗積累與醫學理論萌芽
第一節 早期文獻對疾病的記載及認識
一、甲骨文關於疾病的記載
二、先秦時期對疾病的認識
第二節藥物知識的積累
一、藥物品種的豐富
二、酒的發明與藥用
三、湯液的發明
第三節 與中醫學理論形成密切相關的哲學思想…
一、氣精神
二、朝陽、五行
三、天人相應
第四節 衛生保健與醫事制度
二、醫學分科與醫事制度
第三章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初步形成
第一節中醫基礎理論體系的初步形成
一、《黃帝內經》
二、《黃帝八十一難經》
第二節中藥學理論體系的初步構建
《神農本草經》
三、藥物炮製專著的出現
四、服石、煉丹與近代化學
第四節入門性本草的產生及影響
一、便於誦讀的歌賦體本草的問世
二、切合臨床實用的本草著作的湧現
第八章 方劑學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 方劑學的產生與理論的奠定
一、複方藥劑的由來與方劑學的確定 ……
二、方劑配伍原則的探索與確定
三、方劑分類的出現與豐富··
四、方劑劑型的不斷豐富
五、方論的出現及其對理論提高的價值…
第二節經方的傳承與發展
一、經方文獻的傳承二、經方的傳承與創新第三節時方的創立與發展
一、臨證各科經驗用方的出現
二、各類特色新方的創製
三、方劑學術的繼承與創新第四節方劑學近現代化的發展一、方劑學的新發展·…
二、方劑學學科的建立與發展·
第九章中醫養生學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各家養生思想的形成與特色
一、《周易》養生思想
二、道家養生思想
三、儒家養生思想
四、雜家養生思想
第二節中醫養生實踐的形成和積累
一、導引術
二、食養
三、起居
第三節傳統養生學的式微與復興
一、近代養生理念的變化
二、新時期養生熱潮的興起
第十章傷寒學溫病學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傷寒學的形成與發展
一、傷寒病病名概念認識的發展
二、傷寒病辨證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三、傷寒學方藥研究的發展
四、傷寒學研究的學派爭鳴
第二節溫病學的發展
一、溫病學形成與發展
二、人痘接種術的發明與天花病的預防
三、梅毒病的防治
四、麻風病的防治
五、中醫藥在現代傳染病防控診治的成就
第十一章內傷雜病學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先秦文獻對內傷雜病的記載
一、病名的記載….
二、病因的認識
三、診治的記載
第二節內傷雜病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一、病因病機理論的初步形成
二、病因病機與證候的統一與規範
三、病因病機學的進一步發展與完善
四、病因病機學的全面總結
第三節內傷雜病臨證施治經驗的發展與繁榮
第十二章外科學與骨傷學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外科學的形成與發展
一、病名的出現與豐富
二、病因病機的形成與完善
三、診斷方法的初創與確立
四、治療原則的傳承與創新
五、治療方法的創立與完善
六、教學臨床科研的發展
第二節骨傷科學的形成與發展
一、早期認知與基本理論的形成
二、診療治法技術的進步
三、辨治心法的成熟
四、整骨流派和技術進展
五、骨傷學的新發展
第十三章婦產科學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婦科學的形成與發展
一、婦科學理論的萌芽與奠基
第七節中醫護理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
一、護理專著的出現
二、中醫辦學成為發展中醫護理的先驅
三、中醫護理學獨立成科
四、中醫護理的專業教育與在職教育初具規模
五、中醫護理學術研究生機勃勃…
第十八章近代西方醫學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影響
第一節西方醫學的傳播
一、建立診所和醫院
二、開辦醫學校和吸引留學生
三、翻譯醫書和出版醫學刊物
第二節 廢止中醫論與中醫界的抗爭
一、廢止中醫論及其爭議
二、中醫界維護中醫的抗爭運動
第三節中西醫匯通與中醫科學化
一、中西醫匯通
二、中醫科學化思潮及其主要代表醫家
中國歷史簡表
中國醫學史大事年表…
主要參考書目
出版背景
前言
中國醫學史是中醫藥院校學生入學後最早接觸的中醫課程之一,也是學習中醫學專業課程之前必修的基礎課程。本課程的學習,可以使學生了解中醫學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明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熟悉歷代名醫、名著及重大醫事活動,並充分理解中國醫藥學這一偉大寶庫的深刻含義。本次教材修訂是在2版基礎上,按照中醫藥學形成發展規律編寫而成。編委會人員分別來自全國中醫藥院校及部分西醫院校的中醫系部共25家單位。他們大多長期在一線從事中國醫學史教學,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本次編寫遵循醫史研究與文獻相結合的思路,對2版編寫框架及內容做了調整:①增加了包括各個歷史時期背景及中醫藥主要發展成就的“緒論”;②將2版前三章結構保留,但內容進行了精簡;③本版第四章至第十八章,根據學科和歷史事件脈絡,分設了四大經典著作的文獻整理與研究,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本草學、方劑學、中醫養生學、傷寒溫病學、內傷雜病學、外科學與骨傷學、婦產科學、兒科學、五官科學、針灸與推拿學、中醫護理學形成與發展,以及近代西方醫學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影響等章節加以闡述。本次修訂通過調整編寫思路能夠更好地展示中醫藥各個學科發展的連續性,突出各科發展史學內涵的規律性,提高學生對中醫藥發展史學的思考與素養水平。此次按照教育部以及出版社的要求,增設了課程思政元素內容,在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文化自信以及鞏固專業思想等方面作了進一步加強。
本次修訂還增設了數字資源內容,包括章節PPT、拓展閱讀等,並以二維碼形式放在相關內容處,便於學生掃描後學習參考。其中拓展閱讀部分中設有歷代中外醫學交流與中西醫學衝突、歷代醫事制度與醫學教育、民間醫學團體與中醫雜誌等內容。
收稿後由主編、副主編分別詳加審閱。本次編寫獲得了上兩版主編梁永宣教授的鼎力支持,在此謹以編寫組全體成員的名義表示由衷的感謝。還要感謝為上一版製作歷史簡表的王尊旺老師。
由於此次編寫內容及格式變動較大,加之經驗欠缺,書中難免有疏漏之處,望讀者給予指正。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