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2021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醫基礎理論》是2021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醫基礎理論
  • 作者:鄭洪新、楊柱
  • 出版時間:2021年7月1日
  •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ISBN:978751326905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闡釋和介紹了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思維方法。內容主要包括中醫學的哲學基礎、藏象、精氣血津液神、經絡、病因、病機、防治原則等。本教材的編寫內容在上版的基礎上作了適度調整:除更新了現代研究進展外.刪除或降格了部分臨床意義不大的內容,增添了對中醫臨床有指導意義或與後續課程相接軌的內容,如在五行學說中刪除了以五行推斷病情輕重的相關內容,降格五行勝復為閱讀材料,增添了中土五行及其臨床套用;在氣的運動部分增添了臟腑之氣升降運動的理論淵源和臨床套用;在藏象中增添了五臟各精氣陰陽的生理作用,作為閱讀材料.以與後續課程中醫診斷學接軌;在體質中增添了九種體質的判定標準為閱讀材料,以利於臨床套用等。

圖書目錄

緒論
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三、《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主要內容
第一章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第一節 氣一元論
一、氣的哲學概念與氣一元論
二、氣一元論的基本內容
三、氣一元論在中醫學中的運用
第二節 陰陽學說
一、陰陽的概念與歸類
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三、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運用
第三節 五行學說
一、五行的概念與歸類
二、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附:五行勝復
三、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運用
附:中土五行
第二章 中醫學的主要思維方式
第一節 象思維
一、形象思維
二、意象思維
三、應象思維
第二節 系統思維
一、整體巨觀
二、天人合一
三、形神合一
第三節 變易思維
一、恆動變化
二、動靜相召
第三章 藏象
第一節 概述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學說的形成
三、藏象學說的特點
四、臟腑分類及各自的生理特點
第二節 五臟
一、心
附:心包絡
二、肺
三、脾
四、肝
五、腎
附:命門
第三節
六腑
一、膽
二、胃
三、小腸
四、大腸
五、膀胱
六、三焦
第四節 奇恆之腑
一、腦
二、髓
三、女子胞
附:精室
第五節 臟腑之間的關係
一、髒與髒之間的關係
二、腑與腑之間的關係
三、髒與腑之間的關係
四、五臟與奇恆之腑之間的關係 第四章 精氣血津液神
第一節 精
一、人體之精的基本概念
二、人體之精的生成、貯藏和輸泄
三、人體之精的功能
第二節 氣
一、人體之氣的基本概念
二、人體之氣的生成
三、人體之氣的運動與變化
四、人體之氣的功能
五、人體之氣的分類
第三節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運行
四、血的功能
第四節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
三、津液的功能
第五節 神
一、人體之神的基本概念
二、人體之神的生成
三、人體之神的功能
四、人體之神的分類
第六節 精氣血津液神之間的關係
一、氣與血的關係
二、氣與津液的關係
三、精血津液之間的關係
四、精氣神之間的關係
第五章 經絡
第一節 概述
一、經絡的基本概念
二、經絡學說的形成
三、經絡系統的組成
第二節 十二經脈
一、十二經脈的名稱
二、十二經脈的走向和交接規律
三、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
四、十二經脈的表里關係
五、十二經脈的氣血流注次序
附:十二經脈的循行部位
第三節 奇經八脈
一、奇經八脈的名稱
二、奇經八脈的走向和分布特點
三、奇經八脈的生理功能
四、奇經八脈各自的生理功能
附:奇經八脈的循行部位
第四節 經別、經筋、皮部、別絡
一、十二經別
二、十二經筋
三、十二皮部
四、十五絡脈
第五節 經絡的生理功能和套用
一、經絡的生理功能
二、經絡學說的套用
第六章 體質
第一節 體質的概念與構成要素
一、體質的概念與特點
二、體質的構成要素與評價
第二節 體質的生理學基礎與形成因素
一、體質的生理學基礎
二、體質的形成因素
第三節 體質的分類
一、體質的分類方法
二、體質的基本分類及特徵
附:九種常見體質的判定標準(中華中醫藥學會標準)
第四節 體質學說的套用
一、體質與養生
二、體質與病因
三、體質與病機
四、體質與辨證論治
第七章 病因
第一節 外感病因
一、六淫
二、癘氣
第二節 內傷病因
一、七情內傷
二、飲食失宜
三、勞逸失度
第三節 病理產物性病因
一、痰飲
二、瘀血
三、結石
第四節 其他病因
一、外傷
二、諸蟲
三、毒邪
四、藥邪
五、醫過
六、先天病因
第八章 病機
第一節 發病
一、發病的基本原理
二、影響發病的主要因素
三、發病類型
第二節 基本病機
一、邪正盛衰
二、陰陽失調
三、精氣血的失常
四、津液失常
第三節 內生五邪
一、風氣內動
二、寒從中生
三、濕濁內生
四、津傷化燥
五、火熱內生
附:癌毒
第四節 疾病傳變
一、疾病傳變的形式
二、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
第九章 養生與防治原則
第一節 養生
一、養生的概念與衰老機制
二、養生的基本原則
第二節 治未病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變
三、愈後防復
第三節 治則
一、正治與反治
二、治標與治本
三、扶正與祛邪
四、調整陰陽
五、調和臟腑
六、調理精氣血津液
七、三因制宜
主要參考書目

作者簡介

鄭洪新主編,系遼寧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導、原基礎醫學院院長,從事中基教學、科研、臨床工作40餘年。從“十一五”開始參編教材,直至“十二五”規劃教材第二主編,“十三五”規劃教材主編,並有多部學術著作出版楊柱,是貴州省中醫多學科研究會會長,貴州省儒家研究會副會長。近年來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主持科研課題多項,其中省部級科研課題2項,廳局級科研課題4項。獲貴州省高校人文社科三等獎1項;貴州省第八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