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心理健康教學大綱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方法和意識的教育,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成長、學習、生活和求職就業中遇到的心理行為問題,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心理健康教學大綱
  • 發布機構:教育部
  • 發布編號:教職成[2008]7號
  • 發布時間:2008年12月9日
教育部印發的有關通知,附屬檔案5:心理健康教學大綱,課程性質與任務,課程教學總體目標,教學內容及具體教學目標和要求,教學原則和方式方法,教學評價和考核,

教育部印發的有關通知

教育部關於印發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教學大綱的通知
教職成[2008]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
現將我部組織制定的中等職業學校“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等四門德育課必修課程教學大綱和“心理健 康”選修課程教學大綱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教育部關於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設定與教學安排的意見》(教職成〔2008〕6號)一併執行。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教學大綱是國家制定的指導德育課教學的綱領性檔案,是進行教學工作的基本依據,也是衡量教師教學質量的基本依據。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教材的編寫與審查、教學督導與評估、學習評價與考核都必須按照課程教學大綱的規定進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二○○八年十二月九日

附屬檔案5:心理健康教學大綱

課程性質與任務

心 理健康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選修的一門德育課程。本課程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心理和諧的教育理念,對學 生進行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方法和意識的教育。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成長、學習、生活和求職就業中遇到的心理行為問題,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

課程教學總體目標

幫 助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樹立心理健康意識,掌握心理調適的方法。指導學生正確處理各種人際關係,學會合作與競爭,培養職業興趣,提高應對挫折、求職就業、適應社會的能力。正確認識自我,學會有效學習,確立符合自身發展的積極生活目標,培養責任感、義務感和創新精神,養成自信、自律、敬業、樂群的心 理品質,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職業心理素質。

教學內容及具體教學目標和要求

(一)心理健康基本知識。
教學目標
使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標準,理解中職生心理健康蘊含的成長意義。樹立心理健康意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適方法,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教學要求
認知: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理解心理健康的標準。
情感態度觀念:關注自己生理和心理發展特點,追求身心的全面協調發展。
運用:能主動進行心理調適,做積極、樂觀、勇於面對現實的人。
教學內容
1.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標準
(1)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標準,消除對心理健康認識的誤區。了解心理健康對於成長的意義。
(2)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勇於面對自我、面對現實。
2.中職生生理與心理發展特點
(1)了解中職生生理與心理發展的特點,逐步培養自己成熟、理智的思維和行為習慣。
(2)體會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採取相應的發展策略,開發心理潛能。
3.中職生自我心理調適方法
(1)了解引起心理困擾的原因,掌握常用的自我心理調適方法。(2)運用自我心理調適方法,養成積極自我心理調適的習慣。
(二)悅納自我,健康成長。
教學目標
使學生懂得悅納自我對於健康成長的價值,了解悅納自我、直面人生挫折和困難的方法。培養積極、樂觀、勇敢、堅強等心理品質,具有健康的生活態度和行為習慣。
教學要求
認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徵、行為方式和成長規律。
情感態度觀念:積極接納自我,學會欣賞自我,敢於接受生活的挑戰,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
運用:直面成長中的心理行為問題,做自信快樂的人。
教學內容
1.成長中的我
(1)懂得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自我發展目標。
(2)學會從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中全面、客觀地了解自己,接納自己。
2.直面困難和挫折
(1)正確認識自我發展中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勇於面對挫折和困難。
(2)懂得挫折和困難的積極作用,增強抗挫能力,培養自信、自強、自尊的心理品質。
3.青春期性話題
(1)了解成長中性心理的發展特點,知道由性意識覺醒引起的情緒和行為變化,掌握青春期的性心理科學知識。
(2)掌握調節性衝動的方法,形成健康向上的性心理和行為習慣。
4.情緒的調適
(1)了解情緒的基本特徵和成因,學會合理地表達情緒。
(2)認識常見的情緒問題,懂得情緒與健康成長的關係。
(3)掌握合理的情緒調節方法,提高情緒調適能力。
(三)和諧關係,快樂生活。
教學目標
了解生活中面臨的心理困擾和心理行為問題,拒絕不良誘惑。掌握建立和諧人際關係的方法,積極地適應社會生活,提升人生意義和生命價值。
教學要求
認知:了解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障礙的成因,理解和諧人際關係、快樂生活的意義。
情感態度觀念:熱愛生活,崇尚人際交往中的尊重、平等、謙讓、友善和寬容,反對自我中心、霸道和惡意報復,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運用:運用積極的應對方式適應生活,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
教學內容
1.同伴交往助成長
(1)了解同伴交往障礙的原因,學會與同學或同伴和諧相處,增強信任感、責任感和集體意識。
(2)區分友情和愛情的界限。掌握適度異性交往的原則和方法。
2.建立良好師生關係
(1)了解師生關係中存在的主要衝突和表現,知道良好的師生關係對個人學習、成長的作用。
(2)學會積極主動地與老師交往,促進師生相互理解,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3.抵制校園暴力,拒絕不良誘惑
(1)正確辨別校園暴力和各種不良誘惑,知道其對健康生活的消極影響。
(2)掌握應對校園暴力、預防愛滋病、拒絕毒品的有關知識和方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珍惜親情,學會感恩
(1)尊重父母長輩,學會積極主動的溝通,知道親情對健康成長的作用。
(2)體會感恩的態度和行為帶來的變化,培養感恩的品德和行為習慣。
(四)學會有效學習。
教學目標
了解學習動機、興趣和信心對學習的作用,激發學習興趣和動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學會應對考試焦慮。正確認識學習中的壓力和挫折,在實踐中樹立有效學習、終生學習的意識。
教學要求
認知:了解激發學習興趣和動機的方法,理解學習概念的新內涵。
情感態度觀念:培養學習信心和興趣,體驗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感受,樹立終生學習和在實踐中學習的理念。
運用: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策略,提高學習能力,克服考試焦慮。
教學內容
1.增強學習興趣和信心
(1)了解常見的學習障礙和表現,知道學習興趣和信心對學習效果的影響。
(2)掌握激發學習興趣的方法,增強學習自信心和勝任力。
2.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
(1)了解有效的學習方法和策略,理解學習方法對學習能力的積極意義。
(2)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能力。
3.積極應對學習壓力
(1)了解學習壓力和考試焦慮的原因,知道壓力和焦慮對學習效率的影響。
(2)掌握應對學習壓力和焦慮的方法,端正學習和考試態度,自覺調節學習壓力和焦慮。
4.終身學習和實踐學習
(1)了解新時期學習內涵的新變化,樹立終身學習的學習理念。
(2)理解學習和實踐的關係,在實踐中體會知識的作用,養成在實踐中學習的習慣。
(五)提升職業心理素質。
教學目標
了解職業與生活、成長和學習的關係,懂得職業心理素質的重要性。正確對待職業壓力與職業倦怠,提高職業適應能力,為成功的求職就業與創業奠定心理基礎。
教學要求
認知:了解職業心理素質的重要性,正確對待求職就業與創業中出現的心理行為問題。
情感態度觀念:勇於面對職業壓力與職業倦怠,認同職業角色規範,不懈追求創業和創新。
運用:掌握提高職業適應能力的方法,在體驗和實踐中提高職業心理素質。
教學內容
1.認識職業
(1)了解心理素質與個人成長發展的關係,掌握正確的職業選擇方法。
(2)了解職業心理素質的重要意義,形成符合自身心理特點的職業目標。
2.職業角色
(1)了解職業角色的涵義,掌握調適職業角色衝突的方法。
(2)了解職業角色規範和行為模式,正確履行自己的職業角色。
3.職業壓力
(1)了解職業壓力與壓力的來源,掌握調適職業壓力的方法。
(2)分析影響職業壓力的因素,提高職業角色的實踐能力。
4.職業倦怠
(1)了解職業倦怠的內涵,掌握應對職業倦怠的方法。
(2)知道職業倦怠的危害,培養正確的職業理想與價值觀。
5.職業適應
(1)了解職業適應中需注意的問題,掌握應對求職就業中心理衝突的方法。
(2)做好求職就業前的心理準備,積極調節自己的心理困擾和心理障礙。
6.創業與創新
(1)知道創業成功或失敗的心理原因,明確創業所需要的心理素質。
(2)正確認識創業與創新的關係,培養創新思維、創新人格和實踐能力。

教學原則和方式方法

1.教學原則。
(1)科學性與實踐性相結合,重在體驗和調適。本課程要依據心理健康的理論知識和方法,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強調科學性;同時,要重視實踐性,加強活動和體驗環節,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提高學生自我調適能力。
(2)心理素質培養與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相結合。心理素質是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基本要素。本課程要以學生為主體,以職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在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的過程中體現職業教育培養目標。
(3)面向全體與關注個別差異相結合。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開展各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同時,要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有針對性地因材施教,關注個別差異,促進全體學生心理素質的全面提高和身心協調發展。
(4)發展與預防、矯治相結合,立足於發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要以促進學生髮展為目的,重視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主動預防和矯治學生出現的心理行為問題,使學生的心理潛能得到最大發揮。
(5)教師的科學輔導和學生的主動參與、家長的配合相結合。教師要啟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重視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有機結合。同時,調動家長的熱情和積極性,發揮家長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2.教學方法。
(1)教學方法的選擇。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生活環境、知識水平和專業特點、具體教學內容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
(2)教學方法的運用。採用啟發式、討論式、情境模擬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重視實踐活動和案例教學方法,強調在活動中體驗和調適。鼓勵教學方法的創新,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
(3)教學方法的評價。評價教學方法要以實現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目標為依據,要從學校實際出發,從學生成長發展的需要出發,適應教師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有利於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
3.教學活動建議。
結合教學內容,利用校內外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在課堂教學和綜合實踐活動中,有計畫地組織學生開展團體輔導、個別諮詢、心理行為訓練等活動,同時,在實習實訓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校園文化活動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開展實踐活動要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要精心設計、精心準備、精心組織、確保全全、追求實 效。活動要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老師要對學生活動給予及時引導。要通過討論、總結和撰寫活動報告等方式,組織學生交流心得體會,展示教學效果。
4.教學資源。
(1)教學用具。教師應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學參考書所提供的資源開展教學活動,適當運用圖片、投影、錄音、錄像、電影、電視、多媒體教學軟體等輔助教學,重視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套用。
(2)教學資源的開發。教學資源包括教學參考書、教學圖片、音像資料、多媒體教學資料、案例選編等文本教學資源;包括典型成長個案、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等社會教學資源。
各地教學研究部門、學校、教師和有關出版單位,要積極開發與本課程相關、為教師和學生服務的多種教學資源。文本教學資源的開發要重質量,做到科學、準確、實用;社會教學資源的開發要從實際出發,精心選擇,有效利用。
5.課時計畫及分配建議。
本課程總學時為34學時,每周2學時。教學時間為30學時,綜合評價2學時,機動2學時。
課程介紹 2
(一) 心理健康基本知識 4
(二) 悅納自我,健康成長 6
(三) 和諧關係,快樂生活 6
(四) 學會學習,有效學習 6
(五) 提升職業心理素質 6
綜合評價——作業或報告形式 2
機動 2
合計 34

教學評價和考核

1.評價目的。
通過教學評價,了解教學目標是否達到、教學方法是否有效。幫助學生體驗和領悟自己的成長,教學效果良好。防止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化,避免把心理健康教育對象局限於少數存在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
2.評價原則。
評 價要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要求,從現實生活出發,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中心,以學生的情意活動為主要內容,避免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於學科教學、局限於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授。要對學生認知、情感態度觀念和運用能力予以評價,特別重視評價學生運用心理健康知識和方法,解決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面臨的心理行為問題的能 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評價方式。
本 課程不允許進行知識性考試。評價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通過在教學過程的自然狀態下,對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教育學習狀況的觀察;通過對學生心理品質的語言描述;通過設定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觀察學生反應的情境測驗。另外,還有學生自評,同伴、教師及家長參與的多主體評價等。要重視學生自我反思、體驗、感悟、 收穫和成長記錄等評價方式。對教師教學的評價包括學生的反饋、教師自我反思、專家和同行評定等方式。
4.評價內容。
本 課程的教學評價要以學生運用心理健康理論知識和方法,解決他們在成長、生活、學習和求職就業中遇到的心理行為問題的能力為宗旨,不能簡單的以知識點的理解、掌握和運用的程度作為衡量標準。首先,評估學生在教學活動的影響下發生的變化以及利用知識、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次,從整個班級的心理氣氛和心 理環境的變化來考察教學是否達到了目標;第三,評價教師的教學活動設計是否科學、合理、實際、有效。第四,評價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