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國學百家講壇

中庸/國學百家講壇

儒學,在數千年歷史長河中,建構和影響中國人精神人格的文化要素;而在當今,它們仍然是每位中國人必須承傳發揚的文化要素。《國學百家講壇》集萃歷史文化典籍,透過影響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思想家的視角,以古鑒今,深入淺出,全方位為您講解儒學十二大核心命題“仁、義、禮、智、信、誠、孝、恕、忠、廉、中庸、知行”。本冊《國學百家講壇(彩版):中庸》的核心命題是中庸。 中庸是儒家重要的哲學思想。《說文解字》:“中,正也”;“庸,用也”。就是用正確的原則處理事物發展的相互關係。中庸的概念最早由孔子提出,但類似的思想在孔子之前就存在了。《尚書·堯典》:“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尚書·皋陶謨》也有這樣的記述:“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周易》將中正、和作為立義言事的準則。 《國學百家講壇(彩版):中庸》由宋一夫主編。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庸/國學百家講壇
  • 出版社:現代教育出版社
  • 頁數:187頁
  • 開本:16
  • 作者:宋一夫
  •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061074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系列叢書《國學百家講壇·儒學分卷》對中華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進行了系統梳理和篩選,汲取儒學的完整性、科學性和精華性,採用圖文結合的方式,以直觀和形象的閱讀形式,便於廣大讀者閱讀,也為展示中華博大精深的儒學打開一扇視窗。由宋一夫主編的這本《國學百家講壇(彩版):中庸》就是該系列叢書之一。該書集萃歷史文化典籍,透過影響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思想家的視角,以古鑒今,深入淺出,全方位為您講解儒學中的核心命題“中庸”。

作者簡介

宋一夫,1955年生,哲學博士,編審。現任中國出版集團現代教育出版社社長兼黨委書記,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成果有《漢代功曹、五官掾考》(《歷史研究》1995年第5期)、《社會二重結構論》(《北京大學學報》2001年第5期)、《歷史結構與現實結構的二重論》(《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1年第5期)等學術論文50餘篇,與人合著及主編著作20餘部。

圖書目錄

國學漫談
孔子·說中庸(一)
孔子·說中庸(二)
孟子·說中庸(一)
孟子·說中庸(二)
孟子·說中庸(三)
苟子·說中庸(一)
荀子·說中庸(二)
《禮記》·說中庸
陸賈·說中庸
董仲舒·說中庸
柳宗元·說中庸
二程·說中庸
朱熹·說中庸
葉適·說中庸
王廷相·說中庸

文摘

孔子論“過猶不及”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最先明確提出“中庸”的概念,並對它作了確切的闡述。
有一次,弟子子貢在跟孔子談論師兄弟們的性格及優劣時,忽然向孔子提問:“先生,子張與子夏兩人哪一個更好些呢?”子張是顓孫師,子夏是卜商,兩人都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孔子想了一會兒,說:“子張過頭了,子夏沒有達到標準。”子貢接著問:“是不是子張要好些呢?”孔子說:“過頭了就像沒有達到標準一樣,都是沒有掌握好分寸的表現。”這就是“過猶不及”的來源。
有一回,孔子帶領弟子們參觀周朝太祖后稷之廟,看到一個特別容易傾斜翻倒的東西。孔子圍著它轉了好幾圈,左看看,右看看,還用手摸摸、轉動轉動,卻始終拿不準它究竟是乾什麼用的。於是,他就問守廟的人:“這是什麼器物?”守廟的人回答:“這大概是放在座位右邊的器物。”孔子恍然大悟,說:“我聽說過這種器物。它什麼也不裝時就傾斜,裝的適中就端端正正的,裝滿了就會翻倒。君王把它當做自己最好的警戒物,所以總放在座位旁邊。”孔子忙回頭對弟子說:“把水倒進去,試驗一下。”子路忙去取了水,慢慢地往裡倒。剛倒一點兒水,它還是傾斜的;倒了適量的水,它就正立;裝滿水,鬆開手後,它就翻了,多餘的水都灑出來。孔子慨嘆說:“哎呀!我明白了,哪有裝滿了卻不倒的東西呢!”子路走上前去,說:“請問先生,有保持滿而不倒的辦法嗎?”孔子說:“聰明睿智,用愚笨來調節;功蓋天下,用退讓來調節;威猛無比,用怯弱來調節;富甲四海,用謙恭來調節。這就是損抑過分、達到適中狀態的方法。”
子路聽得連連點頭,接著又刨根究底地問:“古時候的帝王除了在座位旁邊放置這種欹器警示自己外,還採取什麼措施來防止自己的行為過火呢?孔子說:“上天生養老百姓,又為他們定下國君。讓國君治理老百姓,不讓他們失去天性。有了國君又為他設定輔佐,讓輔佐的人教導、保護他,不讓他做事過分。因此,天子有公,諸侯有卿,卿設定側室之官,大夫有副手,士人有朋友,平民、工、商,乃至乾雜役的皂隸、放牛馬的牧童,都有親近的人,來相互輔佐。有功勞就獎賞,有錯誤就糾正,有患難就救援,有過失就更改。自天子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來觀察、補救他的得失。太史記載史冊,樂師寫作詩歌,樂工誦讀箴諫,大夫規勸開導,士傳話,平民責謗,商人在市場上議論,各種工匠呈獻技藝。各種身份的人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勸諫,從而使國君不至於在老百姓頭上任意妄為,放縱他的邪惡。”
子路仍然窮追不捨地問:“先生,您能不能舉出個具體的君主來?”孔子回答:“好啊,衛武公就是個典型。他九十五歲時,還下令全國:‘從卿以下的各級官吏,只要是拿著國家的俸祿、正在官位上的,就不要認為我昏庸老朽而丟開我不管,一定要不斷地訓誡、開導我。我乘車時,護衛在旁邊的侍衛人員應規勸我:我在朝堂上時,應讓我看前代的典章制度;我伏案工作時,應設定座右銘來提醒我;我在寢宮休息時,左右侍從人員應告誡我;我處理政務時,應有瞽(gu)、史之類的人開導我;我閒居無事時,應讓我聽聽百工的諷諫。’他時常用這些話來警策自己,使自己的言行不至於走極端。”
眾弟子聽罷,一個個面露喜悅之色,他們從孔子的話中明白了一個道理:在任何情況下,人們都要調節自己,使自己的一言一行合乎標準,不過分,也不要達不到標準。
子產、醫和論“近女”
子產是春秋時鄭國的大臣,醫和是春秋時秦國的醫生。他們二人在當時都很有名。
當時晉國勢力強大,是諸侯的盟主。有一次,晉平公生病了,鄭國的國君特地派子產到晉國去探視晉平公的病情。晉國的大臣叔向聽說子產知識很淵博,就向他請教:“敝國國君的疾病很奇怪,派人占卜。占卜的人說:‘是實沈、台駘在作怪。’太史們不知道他們是誰,冒昧地詢問您這是什麼神靈?”子產說:“這兩位神靈,其實與貴國國君身上的病無關。如果遇到了水旱瘟疫的災禍,要向山川的神靈祭祀消災;如果遇到雪霜風雨不合時令,要向日月星辰的神靈祭祀消災。至於貴君的疾病,肯定是由於勞逸、飲食、哀樂不適度的原因。我聽過這樣的話,君主的時間可分為四段:早晨上朝聽取政事,白天研究解決疑難問題,傍晚修訂政令,深夜安歇修養。這樣就可以有節制地散發體氣,不讓它有所壅塞,也不至於引起身體衰弱。如果心裡不明白這些,就會弄混各種事物的節度。現在,貴國國君的體氣恐怕是凝結在一處了,所以就生病了。”停頓了一下,子產又說:“我又聽到過這樣的話,諸侯的妻妾不能是同姓有血緣關係的,因為那樣優點逐漸消失了,子孫便不會昌盛。對於這條,古人是很注重的。男女之間的婚姻,一定要辨別姓氏,這是禮儀的大法。晉侯是姬姓,而他的宮中卻有四個姬姓侍妾,晉侯得病,恐怕就是這個緣故吧。必須遣散這四個姬姓女子,否則就必定無法醫治。”子產說得頭頭是道,叔向聽罷,連連點頭稱是。
晉平公向秦國求醫,秦國國君派名醫醫和給他看病。醫和診斷了一下病情,又問了問有關情況,說:“這病沒法治了。這叫做:‘親近女人,病象蠱惑。不是由於鬼神,不是由於飲食,而是被迷惑而喪失意志。良臣將要死去,上天不能保佑。’平公迷惑不解地問:“女人不能親近嗎?”醫和回答說:“不是不能親近,而是應有節制。古時帝王的音樂,是用來節制各種事情的,所以有五聲的節奏,快慢本末互相調節,聲音和諧以後就降下來。五聲下降停止以後,就不能再彈了。這時候如果再彈,就會出現靡靡之音,使人心蕩耳塞,就會忘記平正和諧。因此,君子是不聽這種音樂的。任何事情都像音樂一樣,一到限度,就應該停止,否則就要損傷身體。君子接近女色,是用來表示禮儀節度的,不是用來使心淫蕩的。天有六種氣象,派生出五種味道,表現為五種顏色,應驗為五種聲音,以上這些過了頭就會產生六種疾病。六種氣象叫做陰、陽、風、雨、夜、晝。分為四個時段,次序有五聲的節奏,過了頭就是災禍,陰沒有節制是寒病,陽沒有節制是陽病,風沒有節制是頭部的疾病,雨沒有節制是腹病,夜裡沒有節制是迷惑病,白天沒有節制是心病。女人,屬於陽事而時間在夜裡,對女人沒有節制就會發生內熱蠱惑的疾病。現在您不知節制,不分晝夜地接近女色,能不到這種地步嗎?”說完,他無可奈何地搖了搖頭。晉平公聽罷,滿面愧色,窘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男女之事雖是人的自然本能,但又應有所節制,要有“節”、有“時”。如果縱慾無度,貪戀女色,重則破國亡家,輕則導致身體孱弱,精神委靡不振。子產、醫和從不同的角度對晉平公的痼疾所作的剖析,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P30-3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