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國學百家講壇

廉/國學百家講壇

儒學,在數千年歷史長河中,建構和影響中國人精神人格的文化要素;而在當今,它們仍然是每位中國人必須承傳發揚的文化要素。《國學百家講壇》集萃歷史文化典籍,透過影響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思想家的視角,以古鑒今,深入淺出,全方位為您講解儒學十二大核心命題“仁、義、禮、智、信、誠、孝、恕、忠、廉、中庸、知行”。本冊《國學百家講壇(彩版):廉》的核心命題是廉。 廉,正直,不貪暴,廉潔。廉是歷代思想家政治思想的主張,如墨子主張:“貧則見廉,富則見義。”莊子主張:“人犯其難,我享其利,非廉也。”管仲主張:“智以招請,廉以摽人。”儒學的廉恥思想,雖然有其歷史的局限性,但是在中國古代思想發展史上發揮了很大的進步作用。古代名人志士以廉恥為節操,在歷史舞台上留下光彩奪目的一幕,被後人歌頌為清官廉吏。同時,廉恥思想也是中華民族的靈魂,以及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學百家講壇(彩版):廉》由宋一夫主編。

基本介紹

  • 書名:廉/國學百家講壇
  • 出版社:現代教育出版社
  • 頁數:187頁
  • 開本:16
  • 作者:宋一夫
  •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0610905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編輯推薦,目錄,

內容簡介

系列叢書《國學百家講壇·儒學分卷》對中華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進行了系統梳理和篩選,汲取儒學的完整性、科學性和精華性,採用圖文結合的方式,以直觀和形象的閱讀形式,便於廣大讀者閱讀,也為展示中華博大精深的儒學打開一扇視窗。由宋一夫主編的這本《國學百家講壇(彩版):廉》就是該系列叢書之一。該書集萃歷史文化典籍,透過影響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思想家的視角,以古鑒今,深入淺出,全方位為您講解儒學中的核心命題“廉”

作者簡介

宋一夫,1955年生,哲學博士,編審。現任中國出版集團現代教育出版社社長兼黨委書記,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成果有《漢代功曹、五官掾考》(《歷史研究》1995年第5期)、《社會二重結構論》(《北京大學學報》2001年第5期)、《歷史結構與現實結構的二重論》(《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1年第5期)等學術論文50餘篇,與人合著及主編著作20餘部。

圖書目錄

國學漫談
孔子·說廉(一)
孔子·說廉(二)
孟子·說廉(一)
孟子·說廉(二)
荀子·說廉
桓寬·說廉
劉向·說廉
荀悅·說廉
崔寔·說廉
傅玄·說廉
仲長統·說廉
朱熹·說廉
王廷相·說廉
王夫之·說廉
龔自珍·說廉

文摘

張釋之拒行帝旨
在漢代,出了一個拒行帝旨、秉公執法的官吏,名叫張釋之。
張釋之任公車令時,有一次,太子劉啟和梁王劉武兄弟二人,乘車進宮。按當時的規定,凡進宮者,無論文臣武將、王公貴族,在司馬門前都要停車下馬,違反規定,必須治罪。可是,劉啟和劉武依仗自己是皇室子弟,根本不把律法放在眼裡。他們來到司馬門前,不但不下車,反而策馬揚鞭,長驅直入。碰巧,張釋之也在這時進宮,遠遠看見一輛車子闖門而入,便問守備的軍士:“剛才是什麼人,如此目無法紀,直闖司馬門?”衛士驚慌地回答說:“是太子和梁王,我們也沒法管呀!”張釋之一聽,非常氣憤,二話沒說就追了上去,衝到太子車的前面,張開雙臂攔住了正在行走的車。太子和梁王見有人膽大包天,竟敢攔自己的車,便傲慢地訓斥張釋之。張釋之毫不示弱,義正詞嚴地質問他們:“律法規定,出入司馬門者,必須下車,你們為什麼不下車呢?難道法令對你們是無用嗎?”一席話,問得太子和梁王張口結舌,無言以對。張釋之隨即奏請求漢文帝懲罰太子和梁王的違法行為。漢文帝的母親薄太后聽到後,怪罪漢文帝,文帝脫帽謝罪說:“這件事是我教子不嚴所致。”薄太后不得不派使臣帶著詔令赦免太子和梁王,他們方才進了宮。從此,文帝很看重張釋之,把他提升為廷尉。沒想到,張釋之上任廷尉後,做了一件令漢文帝意想不到的事情。
有一次漢文帝外出巡視。他率領著文武百官,浩浩蕩蕩地離開了未央宮,出了京城,緩緩向北而行。由於人多車多,隊伍拉得很長,漢文帝在前呼後擁之中,威風凜凜地高坐在乘輿上,隨意眺望,悠然自得。按照漢朝的法令,皇帝出行,老百姓是要迴避的,要是撞上了皇帝的車隊,必受到重罰。這時,正當文帝的御車上了中渭橋,突然有個人從橋下跑出來,正巧衝撞了文帝乘輿。幸好拉乘輿的馬性情溫和,受驚後沒有狂奔,不然定會將漢文帝從車上摔下來。但漢文帝仍被嚇得大叫一聲,出了一身冷汗。幸虧旁邊的護衛人多,死死地拉住了驚馬,避免了一場事故。那個衝撞乘輿的人,知道自己惹了大禍,嚇得不知如何是好。兇悍的侍衛一擁而上,把他按倒在地,綁了起來。文帝虛驚一場,龍顏大怒,命令廷尉張釋之對此人嚴加懲處。
張釋之一審問,才知道原來這是個初來長安的鄉下人,他剛走到中渭橋上,就聽到了開路清道的聲音。聽說是皇上出行經過,所有的人都得迴避,他驚慌得不知如何是好,忙亂中跑到橋下躲了起來。過了一會兒,大隊人馬上橋來了,他在橋下屏息呆了好一陣,以為皇上的出行隊伍過得差不多了,就從橋下跑了出來。他哪裡想到,這個龐大的出行隊伍才走了一半。正趕上文帝的乘輿上橋,鄉下人正好跑到了隊伍中間,與皇上的乘輿撞了個正著。張釋之想,鄉下人完全是出於無意,只判他交了一些罰金便放了他。
漢文帝原以為張釋之會把那人斬首示眾,得知那人只交了些罰金,已被放走,頓時大怒。他責問道:“那人驚了我的馬,險些害我摔下去,你竟然只判他交罰金!”張釋之回答說:“法律,是天子與天下人共同遵守的。今日依法應當這樣處罰,如果加重懲處,那么這一法律就不能取信於民。當時,皇上即可派人誅殺那人。今日已下令讓廷尉處置,而掌管刑獄的廷尉,應當為天下公平執法,一旦偏失,天下執法者都會任意施法,處罰輕重不當,那樣百姓豈能安定?請陛下明察。”漢文帝聽張釋之這一番有理有據的陳詞,轉怒為喜,點頭稱讚說:“廷尉,你做得對!”
國家的法律對任何人都是一樣的,不能因為地位高低而有所改變。只有秉公執法,才能贏得天下人的信任。
董宣硬頸震京城
東漢初年,在京城洛陽,有位被人稱為“強項令”的最高行政長官。他就是廉正剛直、寧折不彎的“硬脖子”董宣。
東漢建都洛陽後,許多皇親國戚、功臣顯貴,居功自傲,耀武揚威。其中光武帝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更是目空一切,連續幾任洛陽令都拿她沒辦法。光武帝本人對洛陽的治理也頗感頭痛,最後任命年近古稀、鬚髮花白的董宣擔當洛陽令,這年他已六十九歲。
起初,京城的權貴們誰也沒把這個“糟老頭”放在眼裡。一天,公主的惡僕在街上閒逛,因為一點小事與他人發生口角,結果不由分說就把那人給殺了。董宣知道了這件事,就立刻下令逮捕那個惡僕。那惡僕知道惹了禍,就躲進湖陽公主的府中不出來,董宣派人晝夜監視,並下令,只要惡僕一出來,立即逮捕。不久,監視的人回來報告說:“犯人跟公主的馬車一同出來了,只是公主在場,沒辦法下手。”董宣一聽,立即帶人攔住了公主的馬車。湖陽公主坐在車上,看著這個攔車的白鬍子老頭,傲慢地問道:“你是什麼人?竟敢攔我的車!”董宣上前施禮,恭敬地說:“我是洛陽令董宣,有人報告殺人犯正藏在您的車隊中,請公主把他交給我。”犯人在車隊中感到不妙,趕緊鑽進公主車裡,躲在公主身後。公主一聽,小小的洛陽令竟毫不客氣地向她要人,不屑一顧地說:“你長了幾個腦袋,敢攔我的車抓人,好大膽子!”看到湖陽公主這樣蠻橫,董宣猛地從腰中拔出刀,嚴厲地責問說:“公主身為皇親,為什麼不守國法,竟然庇護殺人兇手呢?”湖陽公主被董宣的凜然正氣給鎮住了,一時目瞪口呆,不知所措。董宣毫不猶豫一聲令下,洛陽府衙的軍士一擁而上,把殺人犯從公主車中拽了出來,當場斬首。
這下子可惹怒了湖陽公主,因為她不僅失了個奴僕,而且當眾丟了面子。她狠狠瞪了董宣一眼,調轉車頭直奔皇宮。見到皇上,湖陽公主又哭又鬧,非要讓皇上立刻殺了董宣為自己出口惡氣。光武帝聽了湖陽公主的哭訴,怒火中燒。他馬上召董宣入宮,命衛士當著湖陽公主的面用棍棒打死董宣。董宣面無懼色地大聲說:“皇上不必如此,待我把話講明,死也無妨。”光武帝一臉不高興地說:“你有什麼話可講?”董宣嚴肅地說:“皇上乃大漢朝的中興之主,向來注重德行。您自己說過要興文教、依法治國,現在公主在京城縱奴殺人,皇上不但不加懲處,反而責打執法的臣下,國法還有沒有用?靠什麼治理天下?臣下無須棍棒打殺,情願自殺!”說完,他挺著脖子就朝殿上的大柱子撞去。兩邊的衛士一下子沒拉住,董宣早已是頭破血流。光武帝早已被董宣的話所打動,趕緊叫人將董宣死死抱住,並說:“董宣,你只要給公主磕個頭,賠個不是就行了。”可董宣偏不聽從,他說自己沒錯,寧死也不磕這個頭。光武帝想給姐姐一個台階下,就讓站在身後的內侍去按董宣的頭,董宣就用兩隻手撐地,硬挺著脖子不讓頭低下去。湖陽公主見此情景,便說:“想文叔還是平民百姓時,藏匿亡命之徒,官吏也不敢登門。如今成了一朝天子,怎么連一指令都執行不了呢?”光武帝聽了,情不自禁地笑著說:“天子與平民不同呀!”隨即他揮了揮手,將董宣放了,還賜錢三十萬。董宣將錢都分給了下屬官吏。
從此“強項令”、“硬脖子”的美名傳遍了全城,權貴們頓時規矩多了。當時洛陽流傳著一句民謠:“桴鼓不鳴董少平。”意思是說:董宣當洛陽令,沒人敢胡作非為,所以也就沒人去府衙擊鼓鳴冤了。
不畏權貴,捨命護法,“硬脖子”董宣留給後人多少啟示啊!
P64-71

編輯推薦

系列叢書《國學百家講壇·儒學分卷》對中華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進行了系統梳理和篩選,汲取儒學的完整性、科學性和精華性,採用圖文結合的方式,以直觀和形象的閱讀形式,便於廣大讀者閱讀,也為展示中華博大精深的儒學打開一扇視窗。由宋一夫主編的這本《國學百家講壇(彩版):廉》就是該系列叢書之一。該書集萃歷史文化典籍,透過影響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思想家的視角,以古鑒今,深入淺出,全方位為您講解儒學中的核心命題“廉”。

目錄

國學漫談
孔子·說廉(一)
孔子·說廉(二)
孟子·說廉(一)
孟子·說廉(二)
荀子·說廉
桓寬·說廉
劉向·說廉
荀悅·說廉
崔寔·說廉
傅玄·說廉
仲長統·說廉
朱熹·說廉
王廷相·說廉
王夫之·說廉
龔自珍·說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