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屏鄉2009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中屏鄉地處祿勸縣域中部,全鄉總面積260平方公里,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有法格、書多等六個村委會位於普渡河西北岸,鄉境內最高海拔2753米,最低海拔1220米,相對高差1533米,年平均降雨量1030毫米,普渡河西北岸地質構造相對較弱,地層以中生代的碎屑岩為主,軟硬相間,局部岩石破碎,易形成崩塌危岩體,河流堆積地貌為主,屬地質災害中易發區。

主要災害點分布,地質災害的威脅對象和範圍,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地質災害易發區,地質災害防治措施,領導重視,落實責任,以人為本,主動防災,減少傷亡,暢通渠道,加大災害宣傳力度,群測群防 ,形成網路,地質災害的監測、預防責任人,

主要災害點分布

全鄉災害分布較廣,涉及8個村委會17個自然村,占全鄉行政村的14%,降雨主要集中在6—9月份,這期間大雨、暴雨較多,是地質災害的高發期,災害類型以滑坡、下沉為主,主要集中在法格、書多、康井村委會。

地質災害的威脅對象和範圍

根據中屏鄉所處的自然、地質環境條件、歷史地質災害活動危害特點,可將我鄉劃分為2個地質災害易發區:

地質災害高易發區

主要分布在普渡河的西北岸,包括法格、拖井、康井、北屏的東南部,該地區地貌呈崎嶇陡坡,侵蝕溶蝕,相對高差大,受普渡河斷裂的影響,岩石風化破碎強烈,水土流失嚴重,形成鄉內地質災害高易發區。

地質災害易發區

主要分布在中屏、高貴、安東康和書多村委會,該地區地貌以中生代的碎屑岩為主,軟硬相間,衝擊礫石及粘土為主,規模以中、小型為主,但災害危害程度較大,屬人口聚集地附近。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按照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統一部署,除法格小湯德已採取搬遷外,各村委會要按照防治方案做好轄區內災害隱患點的簡易阻排工程和削坡減載、壓腳工程,並預選好避讓的安全點和撤離路線,確保人民民眾的人身、財產安全。全鄉2009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應做好以下工作:

領導重視,落實責任

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並成立中屏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為鄉人民政府鄉長王正明,副組長為鄉人民政府副鄉長申中權,成員:耿天晴、李存芳、張正洪、羅正銀、夏加輝、羅自勇、張慶凱、樊德貴。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國土資源所辦公室,張正洪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

以人為本,主動防災,減少傷亡

以減少人員傷亡為主要目標,村組防災為重點,各村組負責人及檢測員要主動對災體進行排水、截水裂縫填埋處理,對有前兆的重災點進行簡易監測和巡視,發現險情要立即組織民眾向安全地帶疏散轉移,並根據地質災害速報制度向鄉人民政府和國土資源所報告。

暢通渠道,加大災害宣傳力度

為確保災害信息渠道暢通,反應迅速,鄉、村兩級要認真貫徹執行“遵循自然規律,尊重科學,自力更生,群測群防,因地制宜,講求實效,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 ”的防治原則,廣播、宣傳部門要加大地質災害的宣傳,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防災減災和“善待地球——保護地質環境”工作。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到千家萬戶,使之能家喻戶曉,進一步提高全社會對地質災害的防範意識,提高基層幹部和民眾的知災、識災、防災、預災、避災能力,發揮基層幹部能動性,最大限度的降低損失。

群測群防 ,形成網路

建立健全和完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是保障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一是鄉國土所、民政辦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統計、調查,對重大隱患點組織民眾進行簡易監測,形成群測群防網路,各村委會和災害易發點的檢測人員要長期進行監測和預報;二是建立速報制度;三是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制定地質災害防災方案;四是各村委會要制定汛期值班制、險情巡視制和災情快報制度;鄉、村各部門要根據實際情況加強災害隱患點搬遷的規劃,選址工作以及民房搬遷建設的管理。

地質災害的監測、預防責任人

地質災害的監測實行動態監測。動態監測就是對地質災害體變形破壞狀況及其巨觀前兆隨著時間變化的監測。地質災害的發生本身是一個過程,在出現大規模變形破壞前,往往有比較明顯的前兆特徵(地聲、泉水變渾、泉水乾涸、裂縫擴張、醉漢林出現等),通過監測、巡查,及時捕捉這些徵兆,做出準確預報,就可以避免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地質災害的監測,原則上是誰受威脅,誰負責監測。各村委會、機關站所的負責人為地質災害防治第一責任人,要建立地質災害民眾監測網路並落實監測責任人,威脅公路、水利設施的地質災害危險體由設施的主管部門負責組織監測。各有關部門必須認真履行職責,加強協作,互相支持,協調配合,共同做好地質災害預防減災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